APP下载

新时期青海地方曲艺发展途径浅析

2020-09-26龚雪霞

群文天地 2020年5期
关键词:曲艺青海群体

龚雪霞

青海地方曲艺是青海特有的曲艺类型,一直以来,青海地方曲艺都广受青海人民喜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青海地方曲艺的发展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在新时期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才是振兴青海地方曲艺的关键所在。

一、青海地方曲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现状

青海自古以来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灿烂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青海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青海地方曲艺就是众多文化遗产的魅力一角。众所周知,一种艺术形式并非一人、一时之力所创制,青海地方曲艺各个曲种的产生,也必然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只是在古代社会曲艺大多在民间活跃,并不被文人阶层重视,因此鲜有记载。从唐代诗人张乔的《河湟旧卒》、杜牧的《河湟》等诗中,可以看到“边曲”就是河湟一带民间流传的带有忧伤情绪的小曲,类似曲艺演唱的早期活动。明末清初是各民族曲艺形成或成熟的阶段,青海地方曲艺的形成与成熟阶段也大致在这个阶段。明初,实行移民戍边及屯垦政策,江、浙等地大量汉族西迁至青海,为江浙一带的说唱在青海流传创造了条件。它们在流传过程中与青海民歌、小调和小曲结合,逐渐成为孕育新曲种的因素之一。明孝宗弘治初年,西宁兵备道按察使柯忠在城内北街创建“养济院”,院内幼年盲童习教习弹唱技艺,使其成人后自立,维持生计,后清乾隆、道光诸朝仍开办“养济院”。清末,青海汉族曲艺经过长期的融合、发展,已有相当的规模,曲词自成体系。民国时期,各曲种随着社会的需求在城镇及民间广泛流行,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青海曲艺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和长足发展的局面。经过各个时期的发展与演变,青海地方曲艺逐渐发展为平弦、越弦、贤孝、打搅儿、道情、倒江水、太平秧歌等曲种。但是,青海地方曲艺发展到现在,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社会的大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文化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改变了大众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传统的地方曲艺形式和艺术风格吸引力不足,尤其难以博得年轻群体青睐。另外在保护理念、传播方式、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因而在新时期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才是振兴青海地方曲艺的关键所在。

二、新时期青海地方曲艺所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的地方曲艺难以博得年轻群体青睐。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十分发达的信息社会。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创造了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新时代,社会各个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在群众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单调的时代,青海地方曲艺在婚丧、嫁娶、祭祀、庙会、传统节日等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广泛的群众基础赋予青海地方曲艺持久的生命力。但是,现如今青海地方曲艺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文化生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可供娱乐消遣的文化生活方式形态多样。时代高速发展,伴随着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青海地方曲艺悠长的曲调、缓慢的节拍在现代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通常欣赏一部完整的曲艺作品要花费十几分钟甚至是几十分钟,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更为快捷的娱乐方式,比如刷微信、微博、抖音等。年轻群体对青海地方曲艺大多不感兴趣,如今仍钟情于传统地方曲艺演唱活动的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中老年群体,而这个群体随着许多高龄老人的离世也在逐渐萎缩。

(二)对地方曲艺保护的理念有待改变。近年来,文化部门不断深化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坚持“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指导思想,坚持“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理念,以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为重点,积极稳慎开展探索,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青海地方曲艺传承发展方面卓有成效,但是在“融入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在适应时代变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还缺乏观念上的引领。

(三)青海地方曲艺的发展在传播方面有待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也需要传播。所谓传承,就是把非遗项目“老样子”继承下来并传下去;所谓传播,就是把“老样子”的“好”告诉更多的人,非遗保护的核心是大众参与,传播是为传承服务的。青海地方曲艺作为一种比较边缘的民间艺术形式,长期的小范围传播导致与大众生活距离较远,另外只能用青海方言演唱,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传播能力。

(四)人才培养力度有待加强。青海地方曲艺的人才培养主要是师徒传习、口耳相传、短期培训班等传统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维系曲艺传承不中断,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曲艺专业人才长期匮乏的困境,无法形成一种专业链条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新时期青海地方曲艺发展途径

(一)引导青年群体融入青海地方曲艺保护传承。青年群体不仅是青海地方曲艺需要大力培养的受众,也是关乎曲艺未来发展传承的主体。智能传播语境下,我们应该借助青年群体喜爱的抖音、微博、微信,通过直播、推送短视频、推送文章等形式,促进青年群体对青海地方曲艺的认识及价值认同,推动青海地方曲艺在青年人群的传播、传承与创新,进而辐射其他人群。鼓励传承人定期招收学员,组织授徒传艺,不断壮大青年传承队伍。鼓励中青年传承人重视并加强曲艺基本功锻炼,扎实掌握表演技巧,全面领会曲种特点,切实传承曲种精髓,带动青年群体对青海地方曲艺的关注,引导青年群体观看曲艺、欣赏曲艺、热爱曲艺,投入青海地方曲艺保护传承事业。

(二)助推青海地方曲艺创新性发展。在青海地方曲艺的保护传承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活化利用、传承曲艺文化遗产,激活曲艺艺术生命力融入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要加快探索“青海地方曲艺+”的发展模式,促进曲艺依托互联网传承发展,促进曲艺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促进曲艺与直播行业的接轨,促进曲艺助力生态保护、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地摊经济等国家发展战略,使青海地方曲艺融入社会生活,发掘自身潜力,发挥应有作用,在构建社会安定和谐、繁荣市场经济、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升生活幸福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大青海地方曲艺传播力度。在媒介技术快速更迭的当下,受众不再满足于语言文字、静止图像甚至是预设的视听内容,提供受众主导、全感官参与的传播体验势在必行。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中,应将数字技术与曲艺进行深度融合,使曲艺传播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广播、电视、移动互联网终端等媒体,讲好曲艺故事,提高大众对青海地方曲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比如,邀请传承人、网红主播做客直播间,演唱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作品,讲述曲艺的文化内涵,讲述曲艺发展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受众特别是年轻群体认识、了解青海地方曲艺,进而爱上青海地方曲艺,扩大青海地方曲艺的传播空间。未来,随着传播手段的创新,除直播外,还可以充分利用VR、AR等新媒体技术,同时要与曲艺界的专家们合作,让传播更具系统性、逻辑性、针对性。

(四)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将青海地方曲艺知识编入乡土教材,由浅入深贯穿到小学到初高中的教学阶段。在地方职业院校开设青海地方曲艺学科,系统教授青海地方曲艺史、曲艺分类、曲艺美学、曲艺演唱、曲艺艺术语言等内容。要培养一支会表演、能创作、具有双重功力的演员队伍和总结曲艺在实践中形成的曲艺理论的研究队伍,以优秀的曲艺作品培养和引导观众的健康欣赏习惯,把丰富的曲艺实践成果整理、转化为系统的曲艺理论,实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參考文献:

[1]冯光钰,李明正,周来达.曲艺音乐[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03.

[2]张立新.青海地方曲艺探索[M].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10.

[3]中国曲艺志·青海卷[M]. 中国曲艺志·青海卷[M]. 北京:ISBN出版中心,2009.北京:ISBN出版中心,2009.

[4]杨红.非物质文化从传承到传播[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9.

(作者单位:西宁市文化馆理论调研部)

猜你喜欢

曲艺青海群体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曲艺泉城》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调查
中间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