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技术研究
——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新校区北院为例
2020-09-26陈永文
陈永文
(佛山市代建项目管理中心,广东 佛山 528000)
1 工程概况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新校区北院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仙溪湖畔,新校区环绕仙溪水库,被水库分成了南北2 个片区。本次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为新校区北院的南区部分,具体范围是在广云路以北,仙溪水库以南,水库西路以东,虹岭路以西。
项目建设主要包括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蓄水池等海绵设施。建设规模包括透水铺装6 624m2、生态停车场1 082m2、下沉式绿地13 280m2、雨水花园10 411m2、蓄水池600m3。
2 设施选择与工艺流程
根据项目片区及自身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需求,并基于自然净化的雨水利用设计理念,优先选择以绿化吸收为主、回收为辅的海绵设施,如雨水花园等。根据汇水情况,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对雨水进行汇集。针对不透水铺装面积大等问题,选择透水铺装进行设计。由于场地纵向坡度大,雨水流速快,可设置横向截水沟对屋面和道路汇集的雨水进行截流,有效地将雨水引入绿地中的调蓄设施。根据项目情况修建雨水收集回用设施,如蓄水模块,可用于景观水池补给和绿地浇灌,以减少自来水用量。针对不同的下垫面条件,分别采取相应的辅助措施,对径流雨水进行导流、传输与控制。本文着力构建如图1 所示的“源头减排”“管渠传输”“排涝除险”多层级、高耦合雨水综合控制利用系统。
图1 雨水综合控制利用系统
3 汇水分区及工程布局
3.1 竖向设计与汇水分区
海绵排水分区是地块海绵化建设中径流量计算和管控的独立单元。各排水分区根据区域绿化率、铺装条件等进行海绵化建设,分区内部满足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削减率、雨水资源回用率等海绵指标,总体实现海绵建设目标。
图2 是海绵排水分区图。通过对地块设计高程及管网系统的分析,可将地块划分为6 个海绵排水分区。
图2 海绵排水分区图
3.2 汇水分区设计
根据各汇水分区计算所得出的径流控制量和下垫面径流情况,合理进行海绵设施布置,海绵设施总平面布置图如图3所示。校区屋顶、硬化路面、透水铺装等下垫面径流通过周边植草沟、雨水花园及砾石系统等海绵设施进行渗、滞、蓄、净,并将海绵设施通过溢流口与雨水管网衔接,部分溢流雨水通过小区管网末端设置的蓄水池进行调蓄回用,超出容纳能力的雨水则进入市政雨水管网。
4 径流量及雨水资源利用率分析
4.1 设计径流控制量计算参数
根据佛山市科学技术学院仙溪校区南区用地类型和规模,参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1】中各种下垫面雨量径流系数参考值,并结合项目自身特征,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校区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φ 为综合雨量径流系数;F 为汇水面积,hm2;φi为 i区域综合雨量径流系数;Fi为i 区域汇水面积,hm2。
图3 海绵设施总平面布置图
设计径流控制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V 为年径流控制量,m3;H 为设计降雨量,mm;φ 为综合雨量径流系数;F 为汇水面积,hm2。
4.2 径流控制量分析
1 号子汇水分区用地面积3.31hm2,采用的雨水设施主要为植草沟、雨水花园(生物滞留设施)、下沉绿地、透水铺装。其中,植草沟上部分临时蓄水高度5mm,下沉绿地上部临时蓄水高度200mm,种植介质土厚500mm,雨水花园上部临时蓄水高度200mm,种植介质土厚500mm,底部砾石厚200mm。由于种植土进行了换填,渗透性较好,结构层空隙蓄水能力可较好发挥,故实际径流控制量应考虑除表层蓄水能力外的土壤、砾石孔隙蓄水能力。考虑到施工或维护造成的误差,容积将存在一定的折减,系数宜取0.8~1.0。经计算1 号汇水分区总径流控制量为485m3(见表1),对应降雨量28.51mm,对应控制率72%,满足径流控制量要求。
根据本项目用地条件和雨水设施布局,按照1 号子汇水分区设施净流控制量计算方法,详细计算1~4 号、6 号(5 号区域位于二期建设范围)子汇水分区内雨水设施径流控制量(见表2)。
表1 1 号子汇水分区雨水设施径流控制量计算表
表2 各子汇水分区海绵设施规模计算表
经计算,除了2 号、4 号以及6 号汇水分区,其余汇水分区基本可通过分区内的绿色雨水设施实现雨水源头消纳,在2号和4 号子汇水分区内2 个雨水管网末端设置调蓄池,对分区内雨水进行集蓄利用,实现区域达标;另外,6 号汇水分区由于地形劣势,需通过截水沟将雨水转属至4 号汇水分区进行消纳,以实现项目整体径流控制量达标。由于展示区大部分位于3、4 号自汇水分区,因此,3 号自汇水分区管网末端亦设置调蓄池。
综上所述,本项目海绵设施布置满足雨水径流控制量的目标。
4.3 雨水资源利用率试算与达标评估
根据 GB/T 51345—2018《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2】实现目标所需的雨水资源利用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α 为季节折减系数;ψ 为综合雨量径流系数;H 为多年平均降雨量,mm;A 为汇水面积,m2;β 为雨水收集率,%。
其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雨水资源利用量计算表
根据项目环评报告的相关资料显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南区年供水总量9.698×105m3,通过布设海绵设施,年可利用雨水量为 1.204×105m3,雨水资源利用率达12.41%,满足本项目雨水资源利用率为3%的设计指标。
5 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改善区域水环境、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新校区北院实际工程为例,系统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中设施布设的过程和要点,并通过径流量及雨水资源利用率分析,验证了设计成果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设计计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