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2020-09-26王丽娜
王丽娜
(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超声科 云南 临沧 677000)
颅内出血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抢救治疗后,患儿大都会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有数据显示,周龄在34周以下、体重不到1500g的新生儿,其发生颅内出血的几率更高[1]。临床上根据出血部位将颅内出血患儿分成了硬脑膜下出血、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管膜出血等几种,通过有效的诊断尽早明确出血的部位对改善患儿的预后及提高患儿的生存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目前,临床上对颅内出血新生儿的诊断主要有CT、MRI等。本次研究选取了92例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诊断的疑似颅内出血新生儿,详细的探讨了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92例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诊断的疑似颅内出血新生儿,纳入标准:(1)综合临床症状、生化检查等疑似为颅内出血;(2)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先天性原因导致的颅内出血;(2)其他因素导致的脑积水;(3)先天性脑炎。本组患儿中男48例,女44例,胎龄30~37周,平均胎龄(31.52±4.21)周,年龄8~21d,平均年龄(13.2±6.0)d,体重2012~4333g,平均体重(3021±264)g,本组中足月患儿47例,未足月患儿45例。本次研究在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进行。
1.2 方法
对其均行颅脑超声诊断,并通过复查对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复查。受检的新生儿应在安静或者睡眠状态下对其进行颅脑超声检查,以仰卧位将其放置在检测台上,采用我院超声诊断仪(型号:飞利浦EPIQ5)及配套探头,将探头频率调整为1.5~3.0MHz,先对患儿进行常规检查,沿着患者前卤脑门部位进行扫描检查,从多个角度对患儿的卤脑门进行仔细的扫描检查,包括冠状位扫描和矢状位扫描。在扫描的过程中测量患儿脑室双侧前角纵径宽度、双侧颅骨至中线的长度、第三脑室、脑室前角至中线的长度等,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当发现出血部位之后采用本院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儿颅内血流分布特点进行检查,并对出血情况进行计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患儿颅脑出血的部位和程度。患者脑室出血被分成4级,分别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分别表示生发层基质内出血、脑室出血、脑室出血增加和脑室出血累及脑实质。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
2 结果
2.1 颅内出血新生儿超声影像
脑室内出血:患儿脑室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宽,同时伴有大量回声,液化后脑室中央底部转化为低回声,脑室周围出现强回声的囊泡结构。当患儿出血量较少时,只有出血部位表现为强回声,脑室内散在分布点的强回声随着体位的变化而变化明显。如患儿的出血量较多,则侧脑室会出现明显的扩张,脑室内部则表现为强回声;脑实质出血:脑实质内形态、大小各异,且边界清晰,表现为强回声团块状;硬脑膜下出血:脑组织与颅骨之间出现强回声,之后逐渐转化为无回声间隙。
2.2 患儿颅脑出血的部位和程度
脑室内出血的患儿明显高于脑实质、硬脑膜下出血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患儿颅脑出血的程度与足月患儿颅脑出血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患儿颅脑出血的部位和程度
3 讨论
新生儿发生颅内出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引发因素较多,常见的如早产、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缺氧等,患儿发病后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嗜睡、厌奶、反应慢、呼吸节律不齐、呼吸暂停等症状,由于病情累及到了脑部神经,后期即便是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也会给患儿留下比较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有研究人员认为,新生儿发生颅内出血的几率与其胎龄密切相关,并且其发生颅内出血的几率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3]。因此,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需早期诊断,并给予相关的治疗,这对改善患儿的预后及提高患儿生存率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超声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对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诊断中,有效的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由于新生儿在围生期之前其卤门还未完全闭合,对其行影像学检查时可将其前卤门作为透声窗,从而将颅内组织及结构进行显像,因此,采用颅脑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情况进行诊断有着极好的基础,采用颅脑超声进行扫描时,不同位置脑出血的图像表现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因为颅脑超声能够明确的检查出患儿脑部出血的部位及出血的程度,从而可为临床治疗人员提供了准确的指导依据[4]。采用超声检查可行性较高,其主要通过声波对患儿机体组织结构及病变范围进行诊断检查,并且对患儿的机体不会造成任何形式的损伤。新生儿各脏器功能较弱,采用颅脑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进行诊断,对患儿的预后进行评估,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5]。因为颅脑超声能够在出血早期对疾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对改善患儿的预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颅脑超声检查优势较多,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尤其在诊断硬脑膜部位出血患者时,其诊断准确率还是比较低的,在测量出血体积时,旋转靶目标时极易出现目标边界不清,导致测量结果准确性较低[6]。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对于硬脑膜下出血的患儿,颅脑超声诊断结果显示,脑组织与颅骨之间出现强回声,之后逐渐转化为无回声间隙,个别患儿颅脑与脑组织之间间隙较宽,且呈现为半月形的强回声。颅脑超声对处于脑中央位置的病变组织进行诊断时,有着较高的分辨率,其能够对病灶的具体位置、病变的范围户以及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实时的观察。这可能是因为,颅脑超声能够准确的分辨出新生儿脑部出血的位置,且颅脑中血液的回声要明显高于脑实质、脑脊液等组织的回声,虽然在早期出血时,均表现为低回声特征,但是在之后的稳定期,则会逐渐表现出高回声,并对中心部位的低回声进行了吸收,因此,也有研究人员通过观察颅脑中回声的高低对颅脑出血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脑室内出血的患儿明显高于脑实质、硬膜下出血的患儿,差异明显(P<0.05);早产患儿颅脑出血的程度与足月患儿颅脑出血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提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其出血部位大都在脑室内,但是患儿的出血程度与其胎龄无关。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疑似颅内出血的新生儿进行诊断时,采用颅脑超声诊断,准确性较高,且可行性较好,无放射性、经济快速,建议将其作为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首选方式推广在更多的临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