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科影像学检查在早期诊断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价值

2020-09-26韩秀香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8期
关键词:眼部视网膜影像学

韩秀香

(聊城市光明眼科医院眼特检科 山东 聊城 252000)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并发症,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高。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危害较大,属于致盲性眼病,可以分为增殖期与非增殖期两类,临床轻微表现为眼底出现微血管瘤或视网膜水肿等情况,随着病情逐渐由非增殖期进展为增殖期,症状会出现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出血等,对患者的眼部造成极大的伤害[1]。因此进行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可以降低患者出现致盲风险。临床多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技术作为临床诊治依据,判断患者的病情进展,本研究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患者应用眼科影像学检查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实验对象基本介绍

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前来本院就诊的7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的72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43例,女29例,年龄为27~69岁,平均年龄为(51.72±3.46)岁,糖尿病增值性视网膜病变23例,非增值性49例;观察组:男45例,女27例,年龄为29~70岁,平均年龄为(52.43±2.97)岁,糖尿病增值性视网膜病变25例,非增值性47例,例两组试验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参照《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2]中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由医师进行初步筛查,视力检查≤0.63,出现突发性的视力下降接模糊,出现轻微的毛细血管瘤等症状。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的临床诊断;(2)患者无影像学检查禁忌症;(3)裸眼视力≥ 0.1且为单眼疾患者。

排除标准:(1)有既往眼部外伤及手术史;(2)合并视网膜静脉堵塞等其他眼部疾病;(3)有散瞳禁忌症。

1.2 检查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眼部影像学检查,本院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相关检查。调整仪器参数:探头频率为5~13MHz,取样容积为0.5~1.5mm,采样角度控制在检查者仰卧后的60°方位。

眼部血管检查:患者眼睑表面涂布医用超声耦合剂,眼睑上方放置诊断仪探头,纵断面扫描眼球及球后组织、视神经,连续观察3~5个的心动周期,选择合适的血流频谱图进行显示,取样部位为:于球后视神经颞侧观察并记录眼动脉的眼部指数,于球后视神经暗区内视盘观察并记录视网膜中央动脉的眼部指数。

1.3 观察指标

(1)眼部指标:对试验对象的眼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进行观察,并测量收缩期、舒张末期的峰值流速、阻力指数,阻力指数=(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的峰值流速)/舒张末期的峰值流速。

(2)影像学图像特征:参照《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中的影像学图像特征,黄斑区拱环结构改变、黄斑水肿、视网膜微血管瘤、视网膜新生血管。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的眼部指标对比情况

两组试验对象的眼部指标对比,眼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舒张末期的峰值流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阻力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眼部指标对比情况(±s)

表1 两组的眼部指标对比情况(±s)

?

2.2 影像学图像特征情况

表现为黄斑区拱环结构改变、黄斑水肿、视网膜微血管瘤、视网膜新生血管等特征。见表2。

表2 患者的影像学图像特征情况

3 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会表现出血细胞的粘度增高或聚集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特征,造成视网膜出现缺氧缺血、受损的反应,影响眼部功能的正常使用,轻微疾病会造成患者的视力出现下降,重症的患者可能出现致盲,因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需要进行提前诊断,及时治疗,降低视力下降,致盲风险[3]。临床常用的诊治手段为影像学技术,检查效果理想,给早期诊断出的患者警醒,保护眼部功能,对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分析病情进展,为临床主治医师提供数据支持[4]。

影像学技术包括眼底照相、OCT、FFA以及眼部超声等方法,需要根据诊断要求及技术优缺点进行合理使用。眼底照相可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初步筛查及病情分级评估,观察周边视网膜组织情况。FFA属于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灵敏度较高的方法,可以显示出视网膜血管异常、微动脉瘤等病灶区域、新生血管及眼底血管畸形情况,对于临床医师评估缺血程度有积极作用,可以进行准确的疾病分期,并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治疗,但该方法不能清晰的显示深层毛细血管,且费用较高,不适宜部位过敏或肝肾功能障碍患者[5]。OCT属于快速且无创的检查方法,能显示出视网膜的横切面的具体结构,对于诊断出黄斑水肿特征有重要意义[6]。而彩超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视网膜结构的特征及血液走向进行检查分析,有效的评估视网膜的血流动力学,对病变程度进行分期。应用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出患者组织的二维图像,测量视网膜中央动脉、眼动脉的各指标,可以反映出人体眼部视网膜的微循环状态,从而给予医师治疗依据,制定治疗手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7-8]。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收缩期、舒张末期的峰值流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阻力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会出现血流动力学阻塞等症状,从而导致收缩期、舒张末期的峰值流速指标降低,阻力指数提高。此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影像学图像特征表现为黄斑区拱环出现水肿或结构改变等特征。影像学技术可以清晰成像,显示出眼部病理过程,对血管内循环进行动态观察,可以及时诊断出眼部血管性疾病,具有较高灵敏度,有利于主治医师对于病灶部位进行动态追踪,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综上所述,应用影像学技术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清晰显示眼底毛细血管的结构,病灶部位的临床特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精确分期,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及时诊治,降低出现眼部功能受损的风险。

猜你喜欢

眼部视网膜影像学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为什么要做眼部检查
戴眼罩有助消除眼部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