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上海高校教师美好生活需要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兼论高校教育工会服务机制构建
2020-09-25江先锋
江先锋
(上海健康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市 201318)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在科学判断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美好生活需要”已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主要追求。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知识传授、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特殊职业群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其从事教学科研事业的动力之源。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的社会压力、环境竞争力、教学压力、科研压力等越来越大,他们美好生活需要面临一系列主客观的影响因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任务的高校教师,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结构、价值观念和现实追求,不仅影响着群体自身的积极性,也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和社会其他群体。因此,关注高校教师的美好生活需求,既可以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情推进教学科研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在教学成就中获得满足与幸福,同时也必将对学生美好生活的价值观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助力高校教师美好生活需求的实现是高校教育工会组织在新时代的重要任务。高校教育工会组织应全面、准确把握高校教师美好生活方面的群体性需求,分析他们美好生活需要的结构与特征,构建起有效的服务机制,促进高校教师美好生活需要更快、更好地实现。
二、研究方法与调研结果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笔者分别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政法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共 6所大学发放问卷 600份,回收问卷 563份,问卷回收率为 93.8%,其中有效问卷为 537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 95.4%。回收的问卷分别按照学校类别、教师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职称、职务以及个人收入状况进行分类整理。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的基本信息,主要为教师所在高校类别等 9个方面的内容(见表1);第二部分为教师关于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观测点,分为三个方面,共16题。问卷数据采用 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表1上海高校教师“美好生活需要”调查问卷被试的基本构成
本次除了问卷调研之外,还进行了个别访谈,共计访谈了20名高校教师。方式是一对一式访谈,以结构性访谈为主,个别教师采用了非结构性访谈。依据访谈提纲,对被访谈者的谈话内容进行整理。文字整理的原则如下:访谈的时间、访谈对象信息、被访者访谈的内容概要。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整体情况
一是高校教师对当前在社会上声望与影响自我评价整体尚不高。在很多人眼中,高校教师已然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求职者也常常竞相逐之。但调查发现,高校教师对职业声望的自我评价却低于整体评价。认为地位一般或地位较低的超过60%,而认为自己在社会上很受尊重的只占不到20%。这说明当前高校教师对自身在社会的声望认知与其期待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可能有“高校教师的职业声望地位和财富、权力地位实质上并不一致,他们所获得的资源与其发挥的职业功能并不匹配,也没有达到其期望”。[2]
图1 高校教师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评价
二是高校教师对当前经济收入水平满意度尚不高。调查显示:超过50%的人对自身的收入水平满意度较低,而总体较满意(包括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仅有22.2%,此外,还有20%以上教师有其他想法。这说明高校教师对自己获得学校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的实际感受与其期望值相比较还存在一定落差。一般而言,高校教师的收入与职称、职务相关,职称、职务越高,整体收入水平就越高。但本次22.2%满意度对上37%高级职称(正高和副高),说明各校教师收入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不光是青年教师、低职称教师,甚至包括部分高职称教师对自己的收入也不是很满意。
图2 高校教师对自己收入的满意度
三是高校教师目前在职业发展方面最大的愿望依次是提升教学水平、职称晋升。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其在学校的认可度高低主要体现在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强弱上,这也是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依托。本次调研结果反映了高校教师这一需求。
图3 高校教师在职业发展方面的最大愿望
四是高校教师认为自己当下面临的主要担忧依次是个人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身体状况欠佳、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个人专长无法有效施展。这表明,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师之间职业能力、竞争压力加大,如何看待学校学科发展需要与自己专业基础之间张力,尽可能将两者统合,困扰着部分教师;部分教师身体已呈现了一定的亚健康状态。之前,国内其他地区调查也显示,“高校教师存在主动健康体检意识不强,健康异常比例明显上升,颈椎病已成为教师健康头号困惑,心脑血管异常患病率增加等问题”。[3]此外,一些低职称、专业发展出现瓶颈的教师对未来职业发展前景表示了担忧。
图4 高校教师对当前面临主要担忧的选择
五是超过50%的教师认为与去年相比较,自己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有所提升,但这其中认为提升有很大不足的占10%,多数教师都是觉得自己仅仅是略有提升;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还有20%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没有变化或者有所下降,11.8%的人表示没有感觉。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因素,而高校教师生活水平提升是他们教书育人意愿增强和能力提升的基础。高校教师中的青年教师由于面临结婚、买房、子女升学、赡养老人等种种问题,经济压力非常大,很多教师感到自己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由此感到生活不美好,生活压力较大,进而影响其生理与心理健康。
图5 高校教师认为当前自己生活水平的状态
六是超过40%的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目前最迫切希望得到改善的方面是工作压力过大;其次,1/3的人认为是住房问题;再次,则是子女就学(11.2%)。以上三个为当前高校教师希望得以改善、提升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见,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其美好生活愿望是解决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社在会环境的变化,高校教师面临一系列的生存压力,主要是工资待遇低、生活负担重、教学压力大、科研压力重、职称难评等。此外,部分高校教师还面临着组建家庭的压力、养育孩子的压力、孩子读书的压力、照顾老人的压力、住房的压力等。尤其是购买住房方面,收入水平在与高昂的房价相比较,一些人难以感到生活的美好。
图6 高校教师迫切希望能得以改善的方面
七是对于希望学校能为自己提供什么,选择依次是:希望自己学校能够为自己提供有竞争力的收入、公平公正的晋升政策、充足的可支配时间、更好的工作环境等。从调查可见,获得较高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是高校教师的愿望。他们希望自己的收入水平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在一些教师看来,高校尚存在不公平之处,如管理体制、晋升制度和薪酬体系等方面。在座谈中,62.4%的受访者认为现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不合理,束缚了教师的积极性;37.9%的人认为职称晋升制度很多“一刀切”,‘唯科研’现象比较突出,激励功能不强;57.4%的人认为高校薪酬体系设计不合理,很多时候未能体现工资收入与个人奉献之间的关联。
图7 高校教师希望当前学校能为自身发展提供的主要方面
2.分类情况
从对调研结果的交叉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教育程度、职称、月收入的高校教师,他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是从年龄层次来看,高校年轻教师最迫切希望提升的主要是物质方面,特别是经济收入水平,而年龄40岁以上的中年教师关注点则不是将经济收入放在首位。从数据上看,年轻教师对身体健康不是很关注,而对于40岁以上的中年教师而言,则比较关注自身健康,尤其是50~60岁这个年龄段,处于疾病、焦虑等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最多,情况也最严重。
在个别访谈中,接触到的教师的谈话内容也印证出上述这一特征,以下是两位教师的谈话实录。
实录1:我入职刚刚3年。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是自己的收入能快速提升。我孩子今年2岁了,马上面临入学问题,可是我现在还没有买房。目前经济收入与房价相比差距太大,压力山大啊!现在每周10节课。科研上目前还没有拿到大项目,更多时候是帮原来的“老板”(注:指原先指导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做一些项目,拿点外快,虽然累一点,但是可以得到一些报酬。没办法,目前只要能赚钱,还在不停找项目,包括横向项目。(2019-05-S大学-32)
实录2:我已经45岁了。我对美好生活向往就是自己的身体健康。40岁这个年龄,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是事业和人生爬坡的阶段,对自己有点要求就得拼命往前。渐渐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了,学校事情多,特别是要应付科研考核。这几年中,为完成论文写得自己掉头发,肩颈、腰都毛病不断,身体上真的是吃不消,这几年一直在吃药。(2019-11-M学院-45)
二是从学历和职称层次来看,不同学历的教师在工作满足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维度,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在工作满足感维度,学历为本科的显著比学历为硕士的高,学历为硕士的显著比学历为博士的更高;在职称上则呈现反向趋势,教授的满足感比副教授强,副教授比其他职称的教师要高。在美好生活向往维度,本科及以下层次的教师主要是希望有更多的享受,如工作能轻松一些,出国旅游等,学历为硕士和博士的更多关注自身的事业发展,特别是职称提升、在学校地位等等;在职称上,高级职称(教授和副教授)美好生活首要就是居住环境更好、自己的学术地位与影响不断提高;中级职称美好生活排在前面的是收入增加,在职称上有更进一步提升。
在访谈中发现,不同学历、职称的高校教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有其群体特征,下面是我们访谈的三位不同学历、职称教师的实录。
实录1:我的美好生活希望就是自己能在职称上进一步提升,使自己在学校有存在感。当然职称上去了,收入也就上去了。我现在仍然是硕士学历,在教学科研上压力很大。高校是一个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这些年,学校越来越强调科研,但我一个硕士学历、中级职称,有时感到力不从心。论文也写了不少东西,但发表很难,很多学术期刊发文章要看你的职称、职位、学历等,所以我根本不占优势。(2019-17-Q学院-41)
实录2:作为一名教授,关于美好生活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己能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有更大的影响。对于我们来说,房子车子已经都有了,孩子也工作了,经济收入还可以,所以这方面的压力不是说没有,但问题不大,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在这几年多拿几个大项目,在自己担任研究中心主任期间,把我们中心的研究水平搞上去,能在全国有更大的影响。今年,我们中心来了4个博士,搞好了,他们将来的发展基础也有了。大学老师不能仅仅当一个教书匠,研究也是他们的一项基本功,不会研究不配当大学教师。(2019-20-Y大学-52)
实录3: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也有一颗追求美好生活的心。因为我希望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成绩突出,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当前高校的现实,让我深深地感到,一个像我这样的年轻博士教师,要想真正获得事业和家庭生活的双丰收,必须在事业上不断取得发展,只有不断地读书、思考、研究、发表论文,才能让自己享受到事业的成功。(2019-21-Z大学-33)
三、结论与讨论
由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上海高校教师美好生活需要呈现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多样化,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提出更高要求,对健康状况和生活品质品味有了更高期待。结合问卷调研和座谈访谈得到的相关信息,总体而言,上海高校教师美好生活需要有以下几点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
(一)物质性需要当前仍然是高校教师的普遍性需要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50%以上教师认为自己美好生活愿望是提升收入水平。近年来,上海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住房、育儿、赡养、医疗等方面,有着不小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在购房置业方面存在着刚需,但目前的收入水平与房价水平存在着落差。一些年轻教师因购房交首付而举债,还背上较为沉重的按揭负担,生活比较拮据。在访谈中,每个月还房贷在5000元以上的教师大约占了总数的30%,最多每月8000元,感觉生活压力较大。即使是一些中年教师,也要在综合考虑自己的收入支出等经济情况基础上,需要置换房子,或者考虑为子女购房,与青年教师相比较,他们更多考虑的是房子的位置、质量以及生活与交通便利等因素,更多想拥有一处“出则尽揽繁华,入则静享生活”的住房,这是他们在居住美好生活方面的愿望与追求。在物质性需求满足方面,上海高校青年教师与其他年龄层次的教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也说明要更多关注青年教师的需求。
(二)诸多压力源构成了当前高校教师美好生活的障碍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压力、环境竞争压力、教学压力、科研压力等等越来越大,上海高校教师的美好生活需要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影响因素。这其中,在工作方面,职称评审、科研压力远远大于教学压力。在我们调查中发现,42%的中青年教师承受着职称评级的压力,25%面临着职位晋升方面的现实压力,36%面临着高水平课题申请、科研论文发表的压力。这导致了50%以上的高校中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身体和心理压力较大。70%以上的上海高校教师对个人职称层次的提高有强烈的愿望,职业发展诉求非常高,他们很多时间都是用来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相对来说,美好生活的愿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凡此种种,客观上凸显出一个“美好生活”的条件问题,需要从主体角度理解的高校教师美好生活追求,甚至可以说,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内在矛盾的一个重要展现,而对它的解决也成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师的发展、真正实现其美好生活的关键。
(三)精神层次满足感已是高校教师美好生活需要的新面向
从提升自己在社会上的认可地位,到职业获得感的满足,无不反映出精神性需求逐渐成为上海高校教师美好生活需要中的重要内容,以往没有被重视的“软需求”逐渐上升为新需求。高校教师因掌握了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视野较为开拓,精神文化层次的满足感在很多人眼里应当是很高的,但由于现实压力,他们的精神性需求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从调查中发现,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上海高校教师精神性需要也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例如,他们对社会、学校公平政策环境的要求以及工作在社会的认可度、个人获得感、幸福感的需要,特别是尊严、体面、自由等主观色彩很浓的需要,还有提升自身素质、追求职业发展的需要等日益凸显,这些已开始成为他们衡量生活是否美好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上海高校教师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因素的认知正处于变化中。
(四)美好生活的需要水平具有国际同行比较的偏好
严格来说,美好生活需要内涵具有相对具体的内容,总是与自己的过去比较而言的。在很大程度上,美好生活需要还是与“他者”比较之后得出来的,即与别人、别的单位、别的行业甚至是别的国家相比较。生活和历史的经验都告诉我们,有美好和更美好,但不会有最美好。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他们的美好生活需求,有着其他社会群体不一样的特征,即他们比较的对象比其他群体要高。很多时候,上海高校教师不是将现在的生活水平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进而发现当下生活的“美好”,而是拿来与他人的生活水平比,来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不美好”。他们比较的对象更多的是国外的同行。随着国内外高校学术交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上海高校教师美好生活需要的这种比较偏好愈加强化,他们能迅速、清楚地了解国外教师的生活状态,美好生活的“国际水平线”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成为他们美好生活追求的参照系。
(五)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极大影响高等教育发展质量
俗话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教师,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念、内容追求和实现状态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发展质量。这是因为美好生活的主体是人,什么样的人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就需要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高校教师美好生活需要只有被充分尊重、理解和满足,他们的创造性才能被激发出来,而这又将反过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要从上海高校教师美好生活需要的新特征入手,从推进高等教育更高质量发展着眼,关注这些需求的满足与实现。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尽管要关注上海高校教师“软需求”即精神需求,但“硬需求”即物质需要是基础,并将持续变化与发展,不能忽视和松懈,而应给予更高水准的满足。这些需求不仅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性维度,而且构成“软需求”及其实现的根基。
除了上述几方面的特征外,通过调研,还可以看出,对于上海高校教师群体来说,他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内涵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应较有尊严。教师群体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与其工资收入有关,也与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相关。高校应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不断提升教师的收入水平,使他们的实际收入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在国际学术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于竞争性的职称评选等,必须扩大公开性,确保公平公正,减少不必要的干预。通过优化评选流程与技术辅助平台建设,切实将影响公平公正的各种人为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
二是应有较高品质追求。高校教师美好生活需要既要有物质条件作为基本保障,也需要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以超越外在条件的局限。高校教师美好生活需要是其自身人格特征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好生活感受的产生。他们只有有了内心追求,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和以德施教,才是美好生活感提升的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三是应具较高自由度。高校教师美好生活具有自身的特色,他们往往需要有较宽裕的自由支配时间、较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间等。高校应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这一需求,而不是让教师在文山会海中疲于奔命,影响他们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不违背国家基本原则和学校整体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有利于高校教师享有多方面自由的人事、教学与科研管理制度。
四是应可较多表达意愿。高校教师普遍喜欢表达自己的愿望,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因此,能否满足他们充分表达自身关切或提出个人建议的权利,关系到他们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关注高校教师的美好生活,必须支持教师参与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四、高校工会组织服务教师美好生活需要的机制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荣誉,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4]新时代,培养和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保障。高校工会是高校的群众性组织,是高校党政部门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满足教师美好生活需要,是高校工会组织的重要工作目标,也是其职责所在。高校工会可以通过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夯实权利保障机制、构建教学科研助力机制和探索个性化服务机制来助力高校教师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一)建立沟通交流机制
高校是一个庞大的组织,只有内部充分的交流沟通才能促进整个组织的有序运行。在前面的调研中,30%的高校教师认为高校的交流沟通机制不健全,48%的人认为这一机制形式大于内容,认为比较健全的只有22%。高校工会应以沟通交流机制的建立来了解教师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内容和关注焦点。
1.沟通交流的主要内容
目前,高校教师美好生活呈现出动态的特征。及时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高校工会有针对性加以服务。与原来的需要相比,当前高校教师“美好生活需要”,其内容显然更广泛、要求更高。它不仅包括 “物质文化”的客观“硬需要”,更包括由其而衍生出的、以及新时代背景下密切相关的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舒适更有品位和层次的自由时间供给等“软需要”。高校工会特别要关注教师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5]精神文化需要是人的高层级需求。为此,工会组织要主动体察广大教师这一需求特征,及时、准确、全面回应教师的要求。同时,高校工会也应将这些需求向学校党委行政部门进行汇报,使学校在制订相关决策过程中能够参考教师的需求,进而实现《上海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的“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建立让教师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政策保障体系,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6]。总而言之,高校工会要通过沟通交流,抓住广大教师的关切点,凝聚人心,服务学校中心工作。
2.沟通交流的主要路径
在路径选择上,主要可以通过三种:一是制度化路径。即通过二级学院工会代表制度,广泛收集意见与建议,让学校每位教师的需求都能有效传达至学校工会。学校工会根据意见的类型,举行专题会议予以研究解决的办法,并进行反馈。二是日常化路径。由高校工会相关工作人员以聊天谈心等方式,经常性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就学校相关政策、教师需求等征求意见,并建立台账制度,一一记录在案,实行落实一件回应一件的“销账”措施。三是网络沟通路径。高校工会普遍都建立了微信公众号,除了定期推送学校工会的相关信息外,还可以让教师们直接在微信公众号上留言、咨询,借以让校工会及时了解到教师们的所思所想。另外,还可以建立微信沟通群或QQ沟通群,方便教师们之间的沟通,使得工会和教师们的沟通变得畅通。
(二)夯实权利保障机制
完善高校教师的权利保障机制,使他们有渠道表达意见、发挥自身的作用,是解决教师遭遇的各种问题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他们现实利益需求的内在要求。高校工会应以夯实权利保障机制来推进教师美好生活需要的表达和实现。
1.着力构建保障权利制度
高校工会要建立健全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与机制,提升广大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能力与实效,特别是对于基层学院的治理事务,需要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以保障和提升高校教师参与各项事务管理的权利。工会组织要积极发挥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履行维护服务基本职责,切实提升教代会的质量和效果。按照《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创新教代会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细化完善教代会工作实施细则,提升教师代表素质,引导和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支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教代会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顺应满足广大教师的美好生活需要。
2.大力落实教师权利保障的措施
大力促进学校关于教师权利保障各项措施的落实。一是坚持面向基层、联系广泛、服务教师的工作理念。高校工会要坚持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把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完善“三联一志愿”维权服务机制,帮助教师办实事解难事;及时、准确、全面反映教师的意见、建议和呼声,让他们积极参与涉及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改革方案的讨论工作,确保广大教师享有广泛、充分的民主权利。二是广泛开展贴近教师生活实际、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保障具体活动参与权利。高校工会要积极推进富有时代特点、符合教师需求的文化活动,充分保障广大教师活动知晓权、参与权。如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要依托学校各种文体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举办“趣味运动会”、“新春联欢会”等,丰富教师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此外,针对部分教师身体健康不佳的现实情况,要贯彻落实《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开展各种健身运动,如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师生健身主题活动,增强教师身体素质,使其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和为学校人才培养服务。
(三)构建教研助力机制
高校教师普遍希望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解决职称问题,进而更好发挥自身的学术影响力。鉴于此,高校工会应以教学科研助力机制的构建,帮助教师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
1.在全校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
高校工会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想办法帮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申报高水平课题,如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为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围绕课题申报,就当前研究动态、研究趋势、项目申报、科研方法等,鼓励青年教师与专家学者进行现场互动交流,从而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帮助他们在研究上少走弯路,逐步提升高水平课题研究的能力;采取措施,由工会配合学校其他部门出面联系名校的优秀博导,建立一支“优秀博导联系群”,为博士以下学历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供便利。
2.大力开展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
高校工会应配合相关部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科研竞赛,如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师板书竞赛”“教师演讲比赛”等,不断创新比赛的形式,以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的整体水平。此外,高校工会还可以通过岗位练兵、岗前培训、技能竞赛、教学沙龙等活动,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切实提升工会服务大局的贡献率,为教师发展真正做到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四)探索个性化服务机制
高校教师作为高层次知识分子,他们有思想、有眼界,同时也富有个性。高校工会要探索个性化服务机制,为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做好工作、生活等全方位服务,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满足感。
1.建立教师个人档案库
以档案库的建立为依托,全面了解、把握全校教师的具体情况,从而可以更好予以扶持、帮助。高校工会可以联合各个二级学院的工会,以各二级分会为单位,为全校教师建立教师个人情况档案,及时掌握教师们的家庭情况、工作情况以及生活现状等。这些档案资料严格保密,只作为工会组织的参考,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以保护,让教师可以放心及时报备自己的最新情况、需求。在这其中,青年教师因正处在成家立业的阶段,婚恋、住房以及子女就学等问题将接踵而至,他们在这些事情上耗费了较大的精力,相对而言,其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较大。高校工会有责任为他们分忧解难,通过档案库可以了解其生活、工作当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进而及时向学校和有关部门反馈教师的需求,尽可能地提供一些必要的资助。
2.提供个性帮助
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提高服务工作质量,更好满足职工群众美好生活需要”。高校工会应根据教师个性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如可以针对青年教师普遍存在教龄较短、教学实践经验欠缺、课程体系设计不成熟等方面的问题,工会组织牵头,联合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因地制宜地制定“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办法,即为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学术水平较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带教教师,在教学资料准备、教案设计、授课方法选择、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进行个性化培训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大学教师。此外,高校工会还应对一些生活困难的教师进行个性化帮扶,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这些困难教师的帮扶等。这些措施旨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尽快帮助有困难的教师摆脱困境,最大限度地把学校的关怀与工会的温暖送到广大教师心坎上,使教师产生亲切感,从而不忘初心,不断增强为学校干事创业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