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援外:勾勒“一带一路”亮眼的“花纹”
2020-09-24黄昀昀综合
黄昀昀 综合
历史古迹代表了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文明高度,既是文化符号,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物保护修复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在东盟,中国考古队员到柬埔寨和缅甸等国,通过精湛的文物修复技术和不同文明、社会形态对话,用行动为当地文化传承提供了“中国方案”。
“文化遗产长廊”让文明走得更远
早在2017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就印发了《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文化遗产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建设“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并计划统筹开展援外文物保护工程和境外合作考古项目,推出一批中国文物保护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实施中华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这进一步推动中国考古人员走出国门,利用文化媒介与他国增信释疑。
位于柬埔寨暹粒市的吴哥,是公元9世纪到15世纪古高棉王国建立的都城,代表着东南亚一个时期里最为灿烂的文明。历经百年风雨,屋顶、塔顶塌落,墙体歪斜的情况随处可见。1993年,柬埔寨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拯救吴哥古迹的国际行动。1986年起,中国就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积极参与吴哥的修复工作。
2020年8月,吴哥古城里,中国援柬吴哥古迹王宫遗址修复项目因接二连三的阴雨天气暂停了施工,但该项目的保护修复前期准备工作和考古调研工作仍在继续。柬埔寨与中国南方相近,古时文化融通和相似的自然环境让两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有着共同之处。据了解,考古队曾发掘到包括陶罐、陶壶、青瓷碗、黑釉瓷器等在内的器皿,其中部分同广东西村窑和福建德化窑器型相仿。
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和管理机构发言人隆戈萨表示:“抗疫期间,柬中考古合作并未停止。出土器物中还包括中国瓷片,这是历史上柬中友好交流的证明,期待柬中考古合作取得更多成果。”待施工恢复后,工作人员将对散落在院落及环壕内的石质构件进行清理、统计、编号,以及对西北塔门进行修复,并持续在西北塔门外院落及环壕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此前,中国在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中,还先后完成了周萨神庙和茶胶寺的保护修复工程。
“文化遗产保护是关系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事业,是促进各国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这样评价文保工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文化遗产合作长廊”打通时空和国界的壁垒,使中国能更深入地认知、读懂世界,同时凸显文化遗产大国的担当,打开与他国交往的一扇文化窗口。
目前,中国文物援外和联合考古项目已在周边国家形成较为完整的项目链,这成为“一带一路”建设文化领域的重要收获。有中国援柬吴哥古迹王宫遗址修复项目珠玉在前,中国考古队的脚步逐渐走向缅甸、尼泊尔、埃及、伊朗等国家,联合考古、规划设计、修复等项目凝聚了中国智慧。
文保合作记录特殊缘分
缅甸蒲甘素有“万塔之城”的称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其中建于1144年、高65米的他冰瑜佛塔,用佛像、壁画、石刻记录着800多年前的缅甸故事。来自仰光的大学生温丹达说,2019年中国文物保护专家抢险加固之前,许多游客不敢接近他冰瑜佛塔。“我们都知道他冰瑜佛塔是中国帮助修复的。”他说。
2016年的一场地震,使蒲甘古城包括他冰瑜佛塔在内的400多座佛塔受损。当年,应缅方请求,12名中国古建筑修复专家赴蒲甘实地调研。随后,许多相关活动得以开展。2018年9月,中缅双方在他冰瑜佛塔举行了中国援助缅甸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复项目换文签字仪式,标志着中缅合作修复蒲甘佛塔项目正式启动,预计用时8~9年。
2019年,中国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带领团队深入蒲甘,利用无人机航测、三维扫描和环境监测等手段进行精细化测绘,开展了地质勘查、整体测绘与病害调查,完成了他冰瑜佛塔震后的临时抢险和加固支护工作。
推进这一项目并不简单,进入佛塔修复建筑的前提,是尊重当地风俗。按照缅甸的宗教习惯,人们不能穿鞋走进寺庙。因此盛夏时,即使台阶最高温达63℃,甚至地上布满碎石、瓦砾、玻璃片,考古队员依然要光着脚进行勘察。对此,赵强表示:“尊重是相互的。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和民众的认可。”
在应急抢险加固工程工作完成1个月后,蒲甘古城,这一亚洲三大佛教遗迹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缅甸考古研究与国家博物馆局蒲甘分局局长吴昂昂觉表示,在申遗过程中,中方提供了许多专业支持,对成功申遗起到了关键作用。他说:“蒲甘是缅甸的,也是世界的,蒲甘忘不了中國的支持。”
伊洛瓦底江见证了步步加深的中缅友谊,如今正记录文化交流之路上两国的特殊缘分。
胡冰称,中国开展的文物保护修复合作和联合考古有力地证实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交融、文化相通的渊源,凸显出丝绸之路自古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之路。
7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仿佛一条丝带,勾连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过往和未来,文物交流合作无疑是这一丝带上亮眼的“花纹”。利用古时文物观照现实,利用文化血脉促进民心相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环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