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视错觉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2020-09-24宋冬慧王安娜
宋冬慧 王安娜
摘 要:本文通过对视错觉艺术类型及表现方式的学习总结,分析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了解可实现视错觉的基本操作。以理论为基石,深入探索在其基础上的各类延伸,以现有的创作手法为支撑,重点阐述视错觉艺术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的创新探索,不断发掘更多有趣的表现手法,为作品提供创意基础。
关键词:视错觉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探索;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9-00-04
视错觉艺术带给观众的是一场视觉享受。当设计师不断探索视错觉艺术的表达技巧,并将其合理融入自己的画面中时,可以达到增强作品视觉效果的目的。所以,视错觉是一种特殊的视觉现象,其不一样的表现形式给设计师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同时也给受众以新鲜的视觉体验,因此在视觉传达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1]
1 视错觉概述
1.1 视错觉的阐述
人作为主体在观看世界并观察事物时,对某一物体往往会因为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错误的判断和感知,并进而产生图形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错误感觉,这就是视错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主动接受外在事物传达的信息,在看到某一事物之后,大脑会按照目前所有的生活经验去判断事物,可能产生一些不符合物体本身的视觉感知。比如,在兔鸭同图中,不同角度,同一个画面,兔子和鸭子并存。这是因为受众者会根据自己对物体特征及轮廓的记忆,在保持外形不变的情况下,自动赋予最熟悉的图形意义,这就导致了观看者在视角转换时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形象。当然,这用视错觉的角度来讲,就是一种隐歧图形。
1.2 视错觉的分类
由于物质决定意识的辩证关系,当社会物质基础快速发展时,社会审美价值观作为精神层面,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基于视错觉独特的艺术魅力,设计师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研究和应用中有了进一步的探索。视错觉的基本表现形式不外乎色彩视错觉、几何視错觉和知觉恒常性错觉。
色彩视错觉,是指色彩在光线的照射,颜色以及形态等环境的影响下,对外界事物所产生的错误或者是歪曲的视觉现象。[2]这主要包括了距离错觉、面积错觉、量感错觉和冷暖温度错觉。这些色彩视错觉对我们并不陌生或者遥远,他们装点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使周围事物看起来更加和谐。例如,在设计海报或者产品时,我们会根据自身对信息的理解来选择对应的颜色。暖色调渲染温暖和煦的氛围,冷色调则是凉爽宁静的感觉。在黑白单色标志应用时,我们通常会将黑色标志设置比白色要宽0.3mm,使两者在视觉上达到统一;在包装设计上,会通过色彩产生的视错觉暗示来提升产品档次,例如。日本化妆品牌SK-II的最新包装设计,其创新采用不同色彩搭配,成为一款区分与经典红白搭配的包装风格,令人眼前一新。另外,法国国旗的色彩比例也是我们比较熟知的一个视错觉例子。它在视觉上虽然三色比例相等,但红白蓝的真实比例是35∶33∶37,这主要是因为白色在视觉上会产生膨胀感,而蓝色会产生收缩变小的感觉。
几何视错觉,是指在由线条组合成的几何图形中,因受到构成图形的几何元素之间彼此相互影响而使观察者对几何图形的长度、方向、大小和形状等的经验与实际不符的现象。[3]例如,在艾宾浩斯错觉中,同样大小的两个圆形,分别被大、小两个圆包含着,但产生的视觉效果会让受众认为小圆中的圆形要比大圆中的大些。除此之外,还有咖啡墙错觉、黑林错觉和庞邹错觉等一些著名的几何视错觉例子,都是在视觉上产生了与实物不相符的错误感知。
知觉恒常性错觉是指,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4]这具体表现在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距离、速度等方面。同时,人脑作为意识的物质器官,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对一些物体有恒定的记忆认知,在改变其中物体的稳定性之后,会出现视觉感官的不适或者视觉的自动填充效应。例如,我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竹笋是绿色的,当出现蓝色的竹笋时,我们会对其产生怀疑,这主要是因蓝色打破了我们对于竹笋的恒定认知。同样地,在Kanizsa三角形中,观者会产生一种错觉轮廓,发现一个并不存在的白色三角形。这是因为大脑在受到多个单个物体组合的刺激之后,会自动生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填补缺少的那一部分。
2 视错觉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2.1 海报设计
设计者需要对图片、文字、色彩进行排版设计,呈现出符合大众审美且具有特色的张贴海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浏览式阅读成为普遍现象。对于海报而言,是否能够快速抓住受众眼球并引发深度思考成为设计中的一大难点。而在不断的探究当中,设计师发现视错觉艺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随之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在画面中融入自己探索得知的视错觉艺术手法,并取得了不错的艺术效果。
在图形创意中,可以通过同构、异构等不同形式来表达视错觉艺术。同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相组合,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图形。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代替、拼置、正负、填充等。异构就是指在通常规律或较秩序化的图形中的某一局部加入某种变异元素,使画面产生反规律或反秩序性的特异变化图形。[5]在这两种形式下,使用相似图形代替原始图形是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处,而不同的是,异构图形在传达出某种含义的同时,也要体现原始图形的特征。因此,异构图形需要选择和原始图形有所关联的元素代替。
在画面设计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手法主要有共生同构、正负形同构等。共生同构的设计手法采用互相借用的方式,几个图形共用轮廓线或相似部分。就比如,福田繁雄的作品(如图1)展现的就是两条狗共用一条轮廓线的情况,两者相辅相成,使画面有很强的趣味性。还有中国传统年画《六子争头》,也是在画面中巧妙地共用轮廓,图形之间相互转化,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而正负形同构是共生同构的特例,其特征是图地之间共用一条轮廓线来达到两种或多种画面含义。在设计中,能够成为视觉对象的称为“图”,也就是正形,其余周围空间为“地”,也就是负形。这样的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加强海报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观者注意力,同时还可以起到简化图形的作用,使海报更加简洁。例如,德国设计师德雷维斯基·雷克斯为爱情剧《安托尼和克雷欧佩特拉》所作的招贴海报,[6]巧妙地将女性和蛇融入画面,一线两用,表达出爱情剧中要展现的主题,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女性和蛇之间的关系,给受众留下思考的空间。
2.2 交互式体验
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是“人类交流与交互空间的设计”。[7]在当代社会中,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传达的多样化与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促使视觉传达设计不再满足于二维空间的单向输出,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效果,让其在参与的过程中理解与思考,是当下环境中比较注重的一部分。其中,交互性的价值体现在互动广告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性质,利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为作品提供了互动表现力,让参与者能与艺术作品进行交流、参与,甚至可以主动地改变作品的表现方式,进行个人的艺术创作或再加工。[8]
视错觉作为一种冲击力比较强的艺术表现手法,其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交互属性,能够增强受众对视错觉概念的理解效果,在了解的过程中增强趣味性,强化视错觉的传播效果,吸引更多的错视爱好者来了解这一表现手法。例如,在位于荷兰海牙的埃舍尔博物馆中,就利用多种交互性视错觉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艺术家埃舍尔的经典作品。其中,二樓是对其作品的立体解读,就是利用拱门和墙壁设计了一个方形空间,由于视觉上产生的差异,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组成结构,会使人们在参观时不自觉地穿梭其中,去感受作品的设计原理。在这个博物馆中,作品不再是单一静止的,而是通过二维到三维的视觉转换,巧妙地运用视错觉艺术,使观者对作品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紧张感和带入感促使观者对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里,受众不再是单向的交流模式,好奇心促使受众自己去探索艺术家的创作妙处,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作品运用的设计原理。由此可见,视错觉可以拉近作品与观者间的距离,以此产生的交互式体验实现了作者理念与受众的直接交流。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逐渐成熟,要想在平面媒介的基础上,利用视错觉产生交互点去表达自己的作品,可以结合一些计算机技术,如H5、VR(虚拟现实)。还可以采用一些物理原理,比如,埃舍尔博物馆中的一些作品就是通过镜面反射来完成视错觉原理的呈现的。
在视错觉艺术基础上产生的交互式体验,改变了以往的交流模式,两者相碰撞产生的火花打破了二维空间的局限枷锁,使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产生了“1+1>2”的视觉效果和感官体验,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凝聚力,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对个性化信息的需要。
2.3 视觉立体化
三维视觉会使空间感更加强烈。在视觉传达设计的逐渐发展中,我们开始追寻更加丰富的画面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在二维视觉空间上创造出三维立体效果来满足这一需求。随着混维艺术的逐渐发展和成熟,人们在平面作品上展现立体化的方式及形式越来越广泛。例如,游戏《纪念碑谷》中的画面场景就是运用了矛盾空间的混维手法,展现出一个奇幻的世界,人们在玩游戏的同时可以到感受矛盾空间的魅力。同时,立体画在街头艺术中也是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一位来自纽约的艺术家Aakash Nihalani,利用木材和金属制作出壁挂式雕塑,打破了二维和三维之间的界限,采用对比色和霓虹灯来强调两个维度之间的矛盾,制作出极简主义的视觉幻象。除此之外,采用立体化的手法进而美化城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根据所选环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场景设计,合理使用空间,构造出混淆二三维的一种平面作品。例如,城市中的3D斑马线,其就是利用色彩视错觉产生悬浮的视觉效果,通过色彩明暗搭配,用立体斑马线模拟障碍物,从视觉上突出立体感,起到减缓车速、提高行人安全的作用。还有3D街头地画,顾名思义,其创作方法离不开地面,也就是作品在平地上展示可以获得立体的艺术效果,或者直接以地面为载体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手法将“艺术效果特殊化”的理念进一步发扬光大,它以室外地面为媒介,利用平面透视的原理,制造出视觉上的虚拟立体效果,[9]例如,地面上的瀑布美景或是山谷沟壑,观者产生好奇心去探索一番,进而增加了与作品的互动环节,使观者对艺术的欣赏不再停留于驻足观看,而是有了亲身体验的转变。这样的创作手法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得画面视觉表现力更加强烈。
3 意义
3.1 使设计者创作出不同角度的作品
通过对各种视错手法的应用,在设计中融入自己的见解,会使得自己的设计更加独特,具有深度。在很多优秀的作品中,设计师通过熟练应用视错觉艺术,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物连接在一起,既可以使用矛盾空间原理完成标志设计,也可以运用正负形同构的方法完成海报招贴设计,将其合理融入一个画面中,创造出多角度,高深度的优秀作品。
3.2 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情感
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思想传达。老话说“眼见为实”,但在平面作品中运用了视错觉艺术手法之后,会使亲眼所见的场景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图地之间相互的转换、二维还是三维视角的不确定性,会使受众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使观者与作品产生互动,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所以,将视错觉艺术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既可以增加作品种类的多样性,又可以丰富当代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和探索。
4 结语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视错觉艺术是被广泛受众接受的表现形式。其具有张力的画面构成,为设计增添了一抹奇幻色彩。随着视错觉艺术的逐渐成熟,其被广泛地应用在设计领域中,给观者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这既有利于推动设计师对视错觉艺术的深度探索,也有利于视觉传达设计展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所以,视错觉艺术值得我们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为之后的设计发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昕雨.视错觉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2.
[2] 刘佳.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错觉研究[J].美术大观,2018(11):94-95.
[3] 贾丽丽.视错觉在平面设计创意与表现手法上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0,6(10):120-127.
[4] 乔美玉.培养高中生物理知觉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 柳林.图形创意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79.
[6] 耿端阳.视错觉原理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才智,2018(04):190.
[7] 詹妮弗·普里斯(美).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M].刘晓辉,张景,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4.
[8] 范媛媛.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交互性的价值与意义[J].玖月刊,2010(05):48-49.
[9] 姜海洋. 3D街头地画——错乱的视觉艺术[J].走向世界,2012(03):110-111.
作者简介:宋冬慧(1977—),女,广西桂林人,研究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王安娜(1998—),女,河南焦作人,本科,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