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媒介技术对数字艺术的影响

2020-09-24周默吴匀

艺术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数字艺术数字技术

周默 吴匀

摘 要:新媒介技术使数字艺术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本文基于保罗·莱文森的人性化趋势理论,从二者的融合与矛盾入手,探讨新媒介技术给数字艺术带来的多元性、依赖性和不可预见性。

关键词:新媒介技术;数字艺术;数字技术;人性化趋势理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9-00-04

人性化趋势理论是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理论的主要理论,充分展示出人本主义的媒介研究立场和媒介乐观主义。人性化趋势理论是莱文森在1979年其博士论文《人类历程回放》中用来描述媒介技术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越来越符合人类需求和便于人类使用它进行信息交流的倾向。从人性视角出发推演媒介进化规律及趋势,同时也揭示媒介进化的终极目标即服务和满足人类的需求。在探讨新媒介技术与数字艺术的关系及影响时发现,人性化趋势理论在其中同样适用,也是由于这种理论的提出,技术与艺术才能够得以发展。

1 新媒介技术与数字艺术的内涵及特质

1.1 新媒介技术的内涵及特质

从媒介这一名词出现起,人们就从未停止对其与媒体的探讨。媒体这一词来源于阿拉伯语,意为媒介,是两者之间的意思,也就是指人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新媒介就是新媒体,是新媒体的另一种表述方法。媒体还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来说媒体是名词,比如电视台、报业集团、新媒体公司等,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它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介质,是用来进行传播的工具。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逐渐被互联网取代,甚至初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昨日之星被大家遗忘。同样,在同一媒介上更新迭代的速度也是令人震惊的。

因此,可以总结出新媒介技术存在以下两种特质:第一,它是相对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革新,没有任何一种媒介技术能够长久生存下去,终会有新的事物取代旧的事物,以更好地进行媒介传播。第二,它是转瞬即逝的。2000年前后是博客兴起之时,作为一种媒介传播的样态,仅仅在QQ这种媒介工具出现之后就迅速被淹没了。

1.2 数字艺术的内涵及特质

数字艺术是在一段历史时期中存在的一种艺术的展现形式。广义的数字艺术是数字化的艺术,将互联网作为载体进行艺术的传播,具有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例如手机铃声、网页设计、网页游戏等。狭义的数字艺术是基于计算机制作和处理的具有艺术性的影视、设计等艺术作品。这样的数字艺术不能脱离媒介而存在,一旦脱离了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可能。大IP电影《鬼吹灯之寻龙诀》中运用了大量的CG数字特效技术,在其中一场关于奈何桥的场景拍摄过程中,无法实现全部场景的搭建,有限的空间里只能搭建几座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将前期拍摄的几个真实的桥、利用后期CG优化画面,在原本造景的基础上添加Matte Painting造景。CG数字技术是基于电影这门艺术的数字艺术,实现了原本不可实现的视听语言中的场面调度,因此艺术和数字艺术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

数字艺术主要有以下特质:其一,可复制性。区别于传统艺术无法进行复制,数字艺术可以无限次地复制和传播。例如,同一出话剧在不同场次演出,是完全不同的两次演绎,但如果把其中一场话剧录制下来就可以进行多次传播。其二,依附性。数字艺术是依附在其他媒介上进行制作和传播的,不可能独立存在。无论是存在于计算机这个实体还是互联网这个虚拟介质上,都不能独立传播。其三,多变性。数字艺术和新媒介技术一样不断变化,甚至同一种数字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观念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出现数次迭代更新。

2 数字技术与艺术审美的融合与矛盾

在新媒介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技术往往伴随着媒介的演变而更新换代,它作为数字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被大家重视。我们要探讨新媒介技术对数字艺术的影响,不能够忽视数字技术在其中产生的作用。

2.1 数字技术与艺术本体的融合

数字技术是数字艺术的载体,也是数字艺术的外在表现,而艺术本体是数字艺术的内在表现。数字技术不断介入,对我们的感官不断产生新的刺激,因此对艺术本體的理解慢慢在这种数字技术和艺术的融合中被消解。在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空间中,我们对艺术产生了很多新的认知,可复制的、虚拟的艺术逐渐成为艺术呈现的主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艺术是什么、艺术在当下有什么意义的理解慢慢变得模糊。数字艺术审美的感悟性和娱乐性的风靡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现代数字化与多媒体化相互交融的综合性力量,这或许就是数字技术本体在艺术背景下自我价值与意义的某种体现。[1]

在传统媒体与数字技术融合的过程中,艺术已经得以体现。如《央视主持人大赛》中的创新赛制,“专业+大众”的评审制度,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出网络“千人评审团”,通过手机进行人脸识别,将网络观众的虚拟形象投放到荧屏上。这是电视互动技术的一次全新尝试,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电视节目中的深度运用。央视在电视节目中率先使用这种互动技术,相信在未来这种可复制的技术会运用到更多的数字艺术的呈现中。传统媒介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与渗透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生态环境和话语格局。[1]我们以往看到的电话连线、短信留言的方式逐渐被取代,虚拟人像互动模式的呈现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视艺术本体的转变。

2.2 数字技术对审美追求的消解

数字技术集中体现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特性,其明显标志就是以“震惊”的审美取代了传统艺术的“韵味”。[2]数字技术的发展是在人的进化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审美追求的变化体现在对数字技术的倒逼,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对数字艺术甚至艺术的追求变得程式化、规范化。最初开放自由的艺术环境和艺术创作变得更加局限,但对技术信息的追捧正在变得格外狂热。

以近几年受大众尤其是中老年群体追捧的短视频平台抖音为例,就是在数字技术迭代的过程中出现的新兴产品。在这样一个新媒介平台上,不乏很多音乐、舞蹈艺术和影视艺术作品的呈现。但在互联网这个繁杂的传播形态下,很多原本具有艺术特征的艺术作品被消解,导致受众自身的审美追求降低,无法从数字技术的革新中获得更优质的审美体验。但也有学者认为,对数字技术的热衷只是暂时性的,审美追求才是艺术的根本。就像一个新兴事物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想要努力尝试和靠近。这也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必然,一项新的数字技术的出现,必然会挤压数字艺术的生存空间。

由此可见,一方面,技术和审美在艺术系统里相互依存,審美追求离开了技术是无法进行有效表达的;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相互排斥的。在不同的艺术表达和媒介技术的应用上,传达出的审美追求是不同的。人工智能、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使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可以使绘画、艺术、音乐以高度保真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些传统艺术能够以数字艺术的形式表达传播,主要就是依托不断革新的媒介技术。

3 新媒介技术对数字艺术的影响

新媒介技术对数字艺术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不仅给数字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数字艺术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对未来数字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3.1 数字艺术形式更加多元

媒介技术是人类思想的物质呈现。因此,媒介的人性化必然是媒介对人类本质属性的体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媒介技术是实质的物质呈现,但最终留下的是其附属品,数字艺术。媒介技术出现得越多,更新得越快,那么数字艺术就会呈现更加多元的趋势。2016年杭州G20峰会的水上实景演出无疑是对多元数字艺术呈现方式的完美运用。整个场地运用了全息处理,这是影像和人的一种互动关系。并且将《天鹅湖》这一舞台形式的舞蹈表演剧目搬到了西湖上,再利用全息投影这样的新媒介技术加以诠释。音乐舞蹈艺术本身就是全世界的,再结合这样新的技术手段,起到了发挥更加多元的数字艺术的作用。而媒介技术只是展现艺术效果的载体,最终留在人们心中的是更加多元的数字艺术舞台表现。

不仅是在晚会的呈现上,在G20峰会开幕前,在央视上播出的一条宣传片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3个机器人载歌载舞的场景分外惹眼。这种新的人工智能科技不仅打破了传统宣传片的以人以景为主的艺术理念,还促进了新媒介技术的广泛传播。无论是蒸汽机、灯泡、电话还是如今的PC移动终端,都满足了人们对未知技术的探索和想象,是人们对艺术追求的真实再现。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好是坏,都使数字艺术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3.2 数字艺术对新媒介技术过分依赖

从文化角度看,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在带来更多数字艺术的同时,对传统艺术的冲击是巨大的。虽然在搭建融媒体平台的过程中,新旧媒体实现了一定的融合,传统媒体在新媒体中汲取到更多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传统艺术和数字艺术追究是不会完全共融的。这也就是保罗·莱文森提出的两个观点,关于媒介必须满足人类交流的需要和媒介发展将偏向功能聚合的复合媒介。莱文森认为,复合媒介是媒介朝人性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媒介进化第3个时期的重要追求和媒介的人性化特征。以微信开发的小程序和其他消费平台为例,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以往手机移动端过多的APP和应用程序使手机“超载”,而基于微信这一平台多方面内容的呈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的需求。无论是购物、游戏还是聊天,都能在统一平台上完成。这样一来,所有数字艺术的表达也都可以基于这一新的媒介技术。如果媒介技术停滞不前、没有向前发展,那么很多数字艺术产品就会失去本应有的文化属性,沦为人们的工具。由此可知,新媒介技术使数字艺术产生依赖性。

3.3 增加了数字艺术的不可预见性

保罗·莱文森指出,媒介进化就是人的理性化选择,然而他也看到了媒介技术中人类理性不能操控的一面,并提出“意外的后果”媒介进化观,主要指媒介人性化趋势的特殊现象,贯穿了整个媒介进化史。这就是在新媒介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其对数字艺术的影响的不可预见性。例如在综艺节目《中餐厅》中,在最初的后期剪辑过程中,对明星黄晓明的人物塑造是体现他能当家、能主事的人物特点。但在节目播放过程中,却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反馈的意见是他的自大。媒介技术使信息能够及时快速地传播,也改变了原本节目审美的走向,从而改变节目的整体艺术性。

同时由于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此类节目处在泛娱乐化、庸俗化的边缘,在内容生产上和数字艺术的表现上有待改善。这也是“意外的后果”媒介进化观中的第一个要义,在媒介传播过程中,最终表现的艺术效果和媒介创造者的初衷不符甚至相悖。同时,意外的后果还可能表现出媒介使用者非人性化的一面。例如,很多新闻信息的传播依靠网络进行,由于媒介使用者和新闻创作者没有正面接触,对一些新闻就发表恶意的看法,表现了许多不雅的一面。如果没有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就不会有这些不当言论,更不会有网络暴力。但技术总归是要发展,不通过此种传播方式,也会通过其他新媒介技术进行传播。这也是新媒介技术对数字艺术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成为一种弊端。但对媒介制造者来说,这些都是不可预见的。因此,不可预见性也是不确定性的一种体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突然出现并流行,虽有征兆,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突然的。

4 结语

新媒介技术的出现给数字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媒介技术的革新已经到了每日一更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程度。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在接收数字艺术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御在媒介技术革新的进程中对数字艺术产生的不良影响,正确地审视庸俗化、过度娱乐化和脱离现实的数字艺术。

参考文献:

[1] 黄英.数字艺术中数字技术与艺术审美的融合与矛盾[J].东南传播,2015(05):215-219.

[2] 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形式[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57-63.

作者简介:周默(1996—),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吴匀(1980—),女,江苏南通人,研究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猜你喜欢

数字艺术数字技术
皮影定格动画研究与实践
刍议虚拟现实时代下的数字艺术创作工具
数字艺术在云南景颇织锦工艺传承中的应用
浅谈计算机数字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