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中视觉艺术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020-09-24沈丽琴陈相
沈丽琴 陈相
摘 要: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以视觉形象为信息资源交互的特色时代,这对现代人的视觉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当代高校教育而言,研究视觉艺术审美课程的建设思路,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探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视觉审美的创新教育机制,对培养造就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具有长远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育;大学生;视觉艺术;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9-00-04
费瑟斯通说:“因而一切事物,即使是日常事务或平庸现实,都可归于艺术之记号下,从而都可以是审美的。”[1]现今,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视觉艺术因其直观性、丰富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传达优势,通过网络平台、数字媒体和实体图形等实时传播于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内容,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心态。可以说,“人们现世的生存是一种视觉文化主导的视觉生存”。[2]作为一个严重依赖视觉艺术资源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被视觉艺术传达的信息左右,忽视自我对视觉艺术的审美思考,正因为如此,对于现代人们的审视能力需要再次觉醒。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一方面,其通过专业知识学习投身于社会的发展,能够在社会上生存,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其需要视觉艺术审美知识的学习激发自我发展的原动力,更好地工作,让生活变得更好,积极享受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乐趣。高等教育是社会人才输出的主要力量,对培养高素养综合性人才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 高等教育中視觉艺术审美的教育功能
视觉是人类感受生命灿烂的重要通道,承载着人类情感的体验,是激发人类思考的重要途径。视觉艺术审美是影像、图像、符号和形态等通过视觉感知形式带给人们的一种情感、意愿和思考的心理活动,即人有意向性地对外界视觉信息进行获取、解读和思辨并转化为可感受的意识体验。不同知识结构、文化素质和艺术涵养的人的视觉意向性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奠定了人们审美思考的不同结果。这也决定了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审美思考体系,那么在人的心理世界就会产生一个又一个混淆而困惑的视觉盲区。眼下,视觉形象成为大众消费、交互和享用的重要对象,在生活中影响着人们意识形态的审美辨识。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现今,在影响大学生素养教育的因素中,以视觉形象出现的文化形式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时代特征。鉴于此,现代高等教育需要引入视觉艺术的相关课程,让大学生接受一定的视觉艺术的审美教育,学习一定的视觉艺术观念、视觉欣赏理论和审美思考理念。在这个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大学生对视觉艺术作品的感知力、判断力和解读力的培养,增强自身的审美情趣意识和感悟能力,在生活中能够获得独有的审美感觉和体验,能够衡量一副海报、一则广告、一个标志、一个门面招贴、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和一件艺术作品的视觉艺术审美的尺度。此外,在纷繁复杂的视觉形象辨析中,各种意识形态的视觉现象影响着现代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因此,需要通过视觉艺术审美教育解读时下流行视觉形象的合理性、美观性和积极性,引导大学生超越其肤浅、浮躁和低级的情趣感受,最终实现艺术审美的深度思考。尤其是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这种形式的通识教育课程既是学科专业发展新的切入点,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视觉艺术创新的生长点。面对现今社会环境中越来越多的视觉信息,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视觉艺术素养,才能在现实社会中更好地享受生活、更好地自我优化以及更好地创新发展。对大学生进行视觉艺术审美思考教育,目的不是给予一个审美标准,而是形成自我成熟的审美思考体系。鉴于此,视觉艺术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它的目标是通过通识教育的形式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以此来培养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综合性人才,我们可以认为视觉艺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培养懂得审美的人。“所谓审美的人,就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3]简言之,视觉艺术审美思考以通识教学的方式来育人,实现视觉艺术审美的有效性回归。
2 高等教育中视觉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知识更新与认知迭代速度加快,不断改变着现代高校教育的目标。教育的主题、特色、内涵和方式都在发生拓延、深化和创新,以此来与现实社会的发展相协调。视觉艺术的教育是人类在形象的维度上追求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而增强审美思考意识,更多地提升情感、涵养和境界的一种修心教育。“视觉素养与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一样,是人类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4]在这个意义上,视觉素养可以说是人生命的再次进化。视觉艺术一则是人生活的需要,从古至今视觉艺术都存在于人的生活中;二则是人生活的一部分,既记录了生活,又美化了生活。可以说,视觉艺术审美其实就是对生活的审美。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将视觉艺术审美融入通识课程体系中,也是让大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
大学阶段的学生已基本成年,是个体自我意识急速增长并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开始慢慢建立起自我思考的标准。大学生只凭借自身的知识积累来对社会中视觉艺术进行认识、鉴赏和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大学阶段,尤其是非艺术设计大学生,需要经过通识教育的形式来实现系统化、整体化和专业化的视觉艺术审美学习。“教育的文化选择有两种取向:一是按社会的需要选择文化,二是按教育的需要选择文化。”[5]视觉艺术审美课程从思维形式、表达方式和解读逻辑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视觉艺术进行审视性解读,诠释视觉艺术的文化、思想以及美学上的价值和作用。学生在对视觉形象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审视能力、素养、意识和心境得到全面性提升,激发自身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开始尝试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探索视觉艺术的创作技能、方法和理念,形成对视觉艺术的再认识,启发更强审视力,从而有效增强自我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视觉艺术审美思考课程的学习中,激发学生探求世界各种视觉艺术领域的欲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变化。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要重视对视觉艺术审美通识课程的融入,在课程设计上注重视觉艺术审美思考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指导大学生学会跨学科学习,拓宽审美视野,提高审美品位,善于从“心”思考。
3 高校教育中视觉艺术审美再塑学生“心”的生活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正是身心趋向成熟,也是最脆弱、最敏感的时期,这就需要高校进行课程建设,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一定的理性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大学生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的影响,这首先体现为个体对文化环境的适应和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塑造上。”[6]
3.1 增强生活的勇气
在结束大学生涯之前,大部分学生主要生活在相对集中、平面而简单的群体环境中。他们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清晰而明确;社交的人群主要是同学和老师,简单而纯粹;活动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积极而安全;生活有着可靠的物质资源,无忧而安心,有着极其完美而正面化的生活空间。简言之,这是一种单一适应的生存空间。然而,大学毕业之后,这些美好的景象都会被现实打碎。社会生活中,会有源源不断的视觉艺术出现他们的视域中,同时还有很多其他复杂的因素辅助视觉艺术的表达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视觉形象的思考倾向。面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视觉形象,面对人生不同境遇的审美思考,大学生如果没有经历过视觉艺术审美的教育“塑胚”,就很难以健全的人性、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性格去审视社会的种种形象。而大学教育的最重要作用在于把主流审美意识付诸实际视觉艺术的思考,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丰富而多样的视觉艺术思维来完成。这也是大学教育的目标。现今,视觉艺术的发展不仅成为我们的生活环境,更是竞争环境。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大学生要想融入社会体系,适应社会环境,就必须要具备视觉艺术审美思考的能力,增强自身的勇气,敢于面对社会生活中复杂又持续变化着的视觉艺术。时代前行和社会进步对大学生提出更高而全面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新生代力量步入现代社会,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不能被动地适应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和生活变化,而应该主动鼓足勇气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将自身视觉艺术审美能力与社会发展看作一个互相促进与提高的过程,保持与时俱进的步伐。
步入社会,走进生活,是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要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视觉艺术审美课程目标的制定除了尽可能多地了解现代社会的视觉艺术内容外,还要培养学生敢于思考的勇气,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3.2 提升生活的维度
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视觉艺术理解不同,因此会根据自身情况,站在自己的主观视角上,对生活中的视觉艺术进行思考。目前,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所不包的视觉范畴内,需要通过眼睛感知相应的文化、艺术、交互和信息等。直观性地看视觉艺术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这些情势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主要面对的是单一适应的生活环境,而相对于社会环境中视觉艺术的认识相对狭隘,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必须融入必要的视觉艺术审美课程,以此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大学生的视觉艺术审美能力是建立在不同审美层次的视觉维度基础之上的,因为要面对社会中不同的视觉艺术,所以对审美层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可见,对于生活中的各种视觉艺术,大学生只有具备视觉艺术感觉、辨别、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才能够解读不同维度的视觉艺术,享受更高层次的视觉美感。这主要体现在:视觉观看的第一层次会形成直观感受,对外界视觉艺术的捕捉局限于色彩、形状、大小、位置、明暗等辨别。这是人类本能的识别状态,或者说是没有经过情感、思想处理的表现状态,可以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来表达生活的状态;这是一种没有修饰过的原真状态,很直白,很纯粹。视觉观看的第二层次就是辨别,感受外界视觉艺术后,经过大脑删选、对比和辨认的过程,此时大脑会将当前的视觉艺术与生活中已有的认知进行关联,并做出取舍。视觉观看的第三层次是分析,分析每一个视觉艺术在一定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下对生活传达的意义、目的和作用,使视觉艺术更加符合目标环境,以便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观看者经过感觉、辨别和分析之后,便完成了对视觉艺术的初步认识。然而,观者对于视觉艺术所传达的思想是否理解?能否加入自我解读的思考?能否进行再思考并创新视觉艺术?这需要有较高层次的审美,发挥自身批判能力的思考,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社会生活、工作和学习。
3.3 改善生活的心境
社会环境中纷繁复杂的视觉形象,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应的心境来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心境(Mood)是指一种使人的所有情感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7]心境对人认识生活、享受生活和创新生活有着很大影响。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凸显、艺术张扬、审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大学阶段,高校教育在这个特殊的时代面临着重大挑战,大学生对视觉艺术标准和审美思考的抉择从未像当下这样如此惶恐和迷惑。高校的大學生正处于青春的发展期,其心理的变化、差异和可塑性非常大。培养大学生健康而积极向上的视觉艺术审美心境,寻求最好的生活方式,为其今后走向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可以说,高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规划和人生走向。鉴于这些情况,高校应基于通识课程融入视觉艺术课程,建立培养具有良好心境的现代人才教育模式。视觉艺术的通识课程是通过视觉艺术传达和审美思考诠释来开启学生的心智,不断提高其自身境界。这既是育心的成长过程,也是塑心的历练过程。这是一种由视觉素养而启发的心性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培育,而不是简单在大学生中进行审美培训能够实现的,显然,“视觉素养不仅仅是能力的培养,更是人性美善的根植,是意义生存的标的,是生命精神的升华,这不是要抛却感性的快乐,不是放弃形象的适意,而是追求声明自身的和谐生存,是彰显人之为人的意义所在,能力的拥有不是目的,而是完美人生的手段。”[8]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对于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将永无止境,积极培育大学生敢于面对现实生活的心境,适应社会、完善自身和敢于生活。新时期对视觉艺术审美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越性在于不仅能让人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愉悦,更能在审美体验的过程提升“心”的境界,能领悟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这是建构全面人性化教育的一项教育体系工程。
4 结语
视觉艺术审美通识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对生活审美的认知过程,对大学生进行有益身心的视觉艺术审美教育,使其能够促进个人能力、素养、心境与社会生活和谐发展。所以,为了避免大学生出现视觉艺术审美模糊、“心”紊乱,就需要高校教育理性引导,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的审美思考过程,在生活中形成自觉的审美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9.
[2] 刘桂荣,闫树涛.视觉文化的哲学根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8-22.
[3] 朱立元.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27.
[4] 聂黎生.读图时代的视觉素养概念及其视觉素养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16.
[5] 鲁洁.教育社会学[M].人民出版社,2001:160.
[6] 姜华.大众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J].道德与文明,2007(4):84.
[7] 祝蓓里. POMS量表及简式中国常模简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1):35-37.
[8] 刘桂荣,闫树涛.视觉素养的哲学文化根基[J].山西师大报(社会科学版),2007(4):84.
作者简介:沈丽琴(1985—),女,江苏苏州人,研究生,硕士,讲师,专职教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陈相(1980—),男,江苏常州人,研究生,硕士,讲师,专职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