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头鸟”的前世今生
2020-09-24刘汉俊
刘汉俊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九头鸟”与湖北人有着怎样的关联?
自周以后,与凤的形象相伴随,“九头鸟”的形象一直存在于楚文化中,褒贬两说。褒者以鸟为凤、以凤为尊,贬者则沿袭周公的说法,随着楚国的血腥扩张变得贬多褒少、讽多赞少。
但从凤的图案造型来看,秦汉以后,随着楚风渐弱,楚凤线条变得流畅柔美起来,并装饰以花卉树枝,更具有审美价值。从历代文字留存来看,对“九头鸟”的形象刻画美丑并存,由柔变刚、由弱变强。
南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是关于荆楚之地时令习俗的笔记体专著,其曰“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這种“鬼鸟”便是“九头鸟”,民间称闻此鸟叫声是不吉利的事。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六《羽》称,这种鸟叫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一首为犬所噬。宋代欧阳修在叙事诗《鬼车》里也讲述了周公厌恶“九头鸟”的故事,但他话风一转,认为“吉凶在人不在物”,闪烁出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
宋代笔记小说还讲到,某太守捉到一只有九个头的怪鸟,砍掉一个头,又长出来一个,砍到最后一个,前面八个头都长出来了,喻示“九头鸟”有着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明朝开国元勋、宰相刘伯温在《郁离子·九头鸟》里,又有另一种解读,认为它是“一头得食,八头争食”的怪鸟,“呀然而相衔,洒血飞毛,食不得入咽,而九头皆伤”,暗喻各有本事、互不服气,好内耗内斗。这些描述虽然未见诸主流传统经典,但在民间稗官野史、奇文轶事中流传已久。可见“九头鸟”在历史上有过被污名化、恶名化过程。
尽管如此,楚人“尊凤崇火”的文化初心从未改变,这是楚与华夏族、楚文化与华夏文化关联的唯一脐带。在八百年历史的战争中,楚人可以丢弃一切,但是不放弃对祖先楚的认同,不放弃对美丽凤鸟甚至是“九头鸟”的尊崇。
“九头鸟”是楚地楚人的精神图腾、凤鸟形象的美好化身,是一方地域文化、一段历史记忆、一个崛起部落及其后世永远铣削不掉的烙印,遗传千年而不失落的基因。
“九头鸟”是精神的象征,阅尽数千年沧海桑田,见证荆楚之地的起落兴衰和枯荣进退,凝炼出千百年来楚地人、湖广人、湖北人心系天下、志存高远的精神情怀,自尊自强、敢打敢拼的品质特征,机敏勤奋、敢于创新的禀赋天资,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
“九头鸟”是楚文化的标志,其滥觞于立楚之前茹毛饮血的时代,塑形于楚国八百年筚路蓝缕和开疆扩土时期,锻打于春秋风雨和战国硝烟之中,潜化于秦汉交替和楚汉对峙阶段,儒化于两汉以来,涵养在唐宋以降,积千年之精蕴底气,聚楚材之文韬武略,勃勃翩然,生生不息,是一种文化力量的凝聚。
“九头鸟”从荆棘蛮荒之地起飞,背负历史的载重、文化的印记,栉风沐雨越千年,赓续远航渡无边。相信在中华文化的天空里,“九头鸟”会飞得更高远、更坚定、更稳健。
选自《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