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地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09-24张正霞张馨怡王宁

高原地震 2020年2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公众期刊

张正霞,张馨怡,王宁

(山西省地震局,山西 太原 030021)

0 引 言

与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相比,新媒体具有个性化、即时性、交互性与社群化等特征。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和消息推送等功能。微信公众平台简称公众号,于2012 年 8 月 23 日正式上线,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以及图文消息五个类别的内容。2020年1月9日,微信官方发布了《2019年微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在2019年里微信的月活跃账户数量超过了11.5亿,同比去年增长了6%。2012年7月微信上线公众号功能,以订阅号、企业号和服务号的模式将用户与资讯、服务连接在一起。有数据显示,如今的微信公众号已经超过2 000万个。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为媒体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8月16日,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和科技部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精神、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意见明确指出要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新媒体本身就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与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各学术单位要把握好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提供知识服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技术的发展[1]。

地震期刊作为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刊登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地震科技创新和防震减灾知识,传播地震科技、地震研究以及防震减灾动态的最新进展。在新媒体技术的挑战之下,地震科技期刊也尝试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期刊的发布与阅读。在中国知网以“微信公众平台”为检索词进行主题精确检索,共检索出相关文献 31 402 篇,而以“微信”并含“地震科技期刊”为检索词进行主题精确检索,检索出研究论文0篇。目前,尚未见针对地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的实例研究。与微信公众号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与相关报道相比,几乎没有关于地震科技期刊使用微信公众号的研究。

本文选取了已经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地震研究、地震学报和防灾减灾学报等11个地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为样本,对其从运营时间、公众号类型、命名情况及功能介绍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地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地震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1 微信公众号的样本选取

1.1 获取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首页的出版物检索,可以精确检索出地震系统现在出版发行的共有24种科技期刊。然后,通过电话沟通的方式,了解各地震科技期刊是否开通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名称、类型及开通时间。最后,通过微信“添加朋友”中的“公众号”功能,将表1中所列开通微信公众号的科技期刊名逐一手动输入手机进行验证,获取公众号成功后关注公众号,确定其确已开通。

1.2 样本的确定

截至2020年 2月 29 日,现行24种地震科技期刊中共有《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地震研究》《地震学报》等11种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此次研究以这11种地震科技期刊为样本研究对象,占比为45.8%,地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开通情况见表1。

表1 地震系统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开通情况

2 地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开通现状

微信公众号基本属性包括公众号所属类型、运营时间、命名情况和栏目设定等基本环节,作者、读者可以通过公众号基本属性便捷、直观地了解该公众号的开通主体和平台功能,详实有效地展示期刊基本信息,对期刊具有积极意义。

2.1 开通时间

在被调查的11个地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中,“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最早于2015年3月开始运营,随后《地震学报》《地震研究》等9种地震期刊也相继开通微信公众号,开通最晚的是《华南地震》期刊,于2019年12月开通。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地震系统微信公众号开通较少,只有占比较少的一部分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

2.2 公众号类型

从公众号类型看,地震科技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中有2个订阅号、9个服务号。从表2可以看出,微信公众订阅号与服务号在主体身份、发表周期和具体功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微信公众号类型的选取上,通过与相关期刊微信运营负责人的电话沟通交流得知,绝大部分期刊之所以选取服务号为发布形式主要是由于期刊出版周期相对较长的原因,选取每月只能发4次信息的服务号适合期刊整体编辑出版流程运作,能够较高质量地开展与公众的交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表2 订阅号和服务号的区别

2.3 命名情况

从表1公众号的命名情况来看,11种地震科技期刊公众号以本身期刊的名称来命名,只有地震学报“地震学报期刊社”来命名。大多数期刊考虑到自身办刊的严谨性,为了与其他公众号相区别,就采用期刊本身的名字来命名。地震学报在公众号名称中增加了期刊社3个字,以便于突出期刊的合作团结,直接凸显主题。

2.4 栏目定位

公众号设定栏目大多数为期刊在线、过刊浏览和作者中心,这样方便了作者、读者对期刊文章的阅览与下载,同时对于投稿作者还专门设置了作者中心菜单,方便作者投稿、查询稿件进度,这是当前移动媒体时代最快速的绿色通道。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统计分析,通过对地震系统开通微信公众号的调查,发现整体开通公众号对期刊宣传较少,现在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纸质期刊宣传的方式上。可以看到,大多数期刊没有借用新媒体的强大交流功能来与读者展开互动或全方位对期刊进行宣传,以便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应用新媒体技术欠佳,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栏目设置单一

设置3个栏目的表现形式有期刊在线、稿件查询和相关动态;设置2个栏目的表现形式有期刊在线和相关信息。从总体设置来看,公众号最想突出的是期刊文章的展现,这是为方便作者与读者而设定的。打开各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栏目设置大相径庭,栏目设定尚未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紧密结合,大部分运营模式还停留在纸媒的宣传时代,对于平台功能的开发不足,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3.2 发布内容单一

各个地区的地震科技期刊各树一帜,期刊的定位不明确,论文选题面比较分散,同一学术层次的期刊雷同甚多,其栏目分类大同小异,不能凸显各自的特色[2]。大多数期刊公众号以发布期刊文章为主,没有对发布内容进行加工制作和发布精品的产出,没有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制作专业性强并适合于作者、读者喜闻乐见的传播产品,没有结合地震期刊的特色开发公众号的传播资源。

3.3 缺乏与作者、读者的互动

各公众号大多只注重出版文章的推送,只注重主导责任的发挥,没有充分考虑读者的体验与感受,没有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功能,实现读者—作者—编辑的零距离接触。

4 地震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公众号的现状分析,地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还需在公众号属性功能完善、发布主题内容和互动形式上下功夫,以便切实发挥新媒体便捷交流、友好互动的作用。公众号长远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做好与用户的互动,以便成功开展编校工作和做好与读者的交流,这样才能使期刊永葆青春、充满活力。

4.1 完善平台功能属性,使公众号更加实用友好

期刊微信公众号首页及基本信息界面犹如期刊名片,它可以让关注者快速认识平台的创建者及其功能所在。因此,在有限的版面上合理布局内容、准确展示期刊尤为重要[3]。经过笔者对地震系统11种科技期刊的应用观察,良好便捷的公众号首页不仅能够激发用户的使用热情,而且还能够促进公众号的活跃度,达到积累粉丝、扩充用户的目的。因此,建议地震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微信名既能突出期刊特色,又与办刊宗旨相吻合。作为公众号平台功能之一的欢迎语,一定要友好热情,既能突出办刊宗旨与特色,又要能够体现作为地震期刊的独特性。同时,平台还应具有兼容、实用功能性,能够更好地进行二次开发。

4.2 将与作者、读者的互动融入期刊编辑工作

新媒体之一的微信在互动功能上显示出强大优势,可充分应用此项功能开展编辑工作。通过观察发现,各期刊微信公众号上一级菜单均无互动模块的设立。因此,可增加自动编校模块,通过此模块可实现编辑工作的公开化,实时现场展示编校工作的进度与过程,使作者能够更加贴近编辑,促进编辑与作者的良好交流。同时,还能够在官方微信平台上与读者及时开展互动,了解他们的想法与利用习惯,随时调整工作方法。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应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以保持用户黏性[4]。

4.3 应用公众号功能开展互动的具体策略

期刊编校人员要始终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提升与作者、读者的互动性能为核心,实现地震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融合式发展,助推期刊出版工作质量的发展。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原有的思维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环境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使传统科技期刊严谨求实的编辑工作方式向形式更加多姿多彩的动态思维方式转变,科技期刊编辑知识更新模式才能与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环境相适应[5]。

4.3.1 开发应用留言功能

公众平台上开通的留言功能就如同是联系作者、读者的桥梁,特别是在每一期的文章推送之后,可集中利用这个作者、读者留言的高峰期,展开与编辑人员的交流,对期刊编校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期刊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这样可不断提高期刊的服务定位。由于自动回复模板的设立增强,应充分应用这项功能与作者、读者开展互动。有些读者需要对推送的历史信息进行查询,方便快捷的自动回复完全可以与读者“活”起来。编辑人员通过提取关键词,在后台将有关文章内容归并整合,用户通过输入感兴趣的关键词就可以查询到相关内容,同时还能够把性质同一的话题归并到同一主题词下,方便用户集中查阅,从而扩大内容查阅的互动实效。

4.3.2 巧妙应用个性化回复

由于期刊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作者与读者,重点工作是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设定个性化的回复,从而使微信公众号的发布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深入性。编辑人员可以通过公众号后台查看所有留言回复,并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各项回复的关键点,学会如何进一步与用户沟通。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些个性化的回复内容,有效回复不仅了解了用户的阅读需求,而且还提高了与用户的亲和力,从而使期刊工作更加充满人性化。

4.3.3 专业应用融合功能

在日常互动过程中,编辑是需要对作者、读者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的,以便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因此,需要编辑人员是多面手,除了掌握地震专业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学习新闻宣传、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相关知识,以便顺利完成与用户的互动交流。此外,还可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地震纪念日期间开展专项活动,利用公众号提供的投票功能开展作者关注点的投票调查,开发更深层次的期刊投稿话题,从而为新时期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4.3.4 科学应用统计功能

微信平台的统计功能能够对关注用户进行综合性统计分析,准确划分每一类用户的真实需求。编辑可在公众号后台查看各类用户的关注点,进而在编辑期刊信息和图文时要关注到这类用户的查阅兴趣与特点。开展相关专题文章的研究应用,编辑可根据工作经验制作某一类文章的专辑提供给阅读者使用,从而提升编辑工作的互动实效。

5 结 语

目前,地震系统只有较少的一部分科技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使设置界面更加友好智慧、服务作者读者更加便捷。还未开通公众号的期刊应主动融入到新媒体的发展中来,拓展期刊的融合发展之路。随着国家“互联网+ ”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微信公众号的应用将在科技期刊中得到普及。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公众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