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菏泽学院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创新与实践

2020-09-24衣玉琛姜同松

菏泽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菏泽立德美育

衣玉琛,姜同松

(菏泽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党的十八大以来,菏泽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实践行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思考“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明确培养“社会责任感强,基础理论扎实,富有人文素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性探索出“一体两翼、三经四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设计(后拓展为“一体两翼三经五纬”)和“12345”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思路[1],廓清了学校人才培养发展理念,构建起具有菏泽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得到了审核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奖,提升了学校办学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菏泽学院不忘初心忠诚履行“人才培养”根本职能,牢记使命紧紧扭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响应党中央要求,重构人才培养机制、再造人才培养流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提出了聚焦“立德树人”育人任务、达成“又红又专”育人目标、形成“三全育人”育人格局、健全“四维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一二三四五”育人方略,以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一、聚焦“立德树人”育人任务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揭示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四个服务”的明确要求,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大中小学,在与师生座谈时深入阐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和实施途径。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中,首次提出了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中的第一位任务[5]。学校出台《中共菏泽学院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适应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办学水平的战略行动,对全面提高育人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整体规划立德树人工程,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活动载体,拓展方法途径,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聚焦立德树人育人任务,坚守为党育人初心,担当为国育才使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坚持辩证统一,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内部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

二、达成“又红又专”育人目标

“又红又专”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属性,是解决“为谁培养人”问题而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揭示了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初心使命。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又红又专”。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第22条中,讲了“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1958年4月,毛泽东说:“又红又专问题是从群众中来的,现在成为党的口号。”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6]。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现在,我们提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等具体要求,突出了好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2016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7]2017年6月1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提出引领大学生“成长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8]。

学校出台《中共菏泽学院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菏泽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菏泽学院学分制改革工作方案》《菏泽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细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达成“又红又专”育人目标,就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内涵着“立德”与“树人”两方面的内容,是“立德”与“树人”的辩证统一体,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征,体现在育人目标上就是“又红又专”,“立德”对应着“红”的目标,新时代的“德”就是要“红”,就是要引领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树人”对应着“专”的目标,新时代的“人”就是要“专”,就是要学习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进本领、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专业技能。

达成“又红又专”育人目标,就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又红又专”就是“德才兼备”,“红”是“德”的内在要求,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专”是“才”的外部呈现,要培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又红又专”就是“全面发展”,“红”是德育的要求,是政治品格;“专”是智育的体现,是业务技能,“又红又专”就是按照学生德智体美劳五种素养的要求,综合开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达成“又红又专”育人目标,就要围绕育人硬目标,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构建人才素养培育体系和测评体系,让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培养学生担当意识和斗争精神,引领学生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创造伟绩、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三、形成“三全育人”育人格局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育人理念的提升和育人方式的变革,是解决“如何培养人”问题而形成的新时代育人格局,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路径。

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在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中,各育人资源要充分整合、有效联动,全员参与、全时贯穿、全域协同,架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形成“三全育人”良性格局。

1950年8月2日,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口号。2005年1月17日,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9]。

2016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并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7]。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腰杆硬、底气足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

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提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10]

学校出台《中共菏泽学院委员会关于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意见》和《菏泽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开展“十创新十构建”专项行动。

(一)强化全员育人责任

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学校全体干部、教师和职工都要自觉承担育人职责,将立德树人渗透到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素质养成、价值引领和党政管理、教学科研、生活服务等工作中,形成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上下联动、分工协调、运转有序的全员育人格局。创新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组织育人机制,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深入实施“党建+”工程,推动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创新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管理育人机制,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发挥“头雁效应”;培育选树“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创新服务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服务育人机制,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培育“服务育人示范岗”,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抓好全程育人环节

建立全过程育人工作体系,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特点,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构建融课堂教学、科研实训、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为一体的全程育人格局。创新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课程育人机制,建立学校各门课程共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施“课程思政深化工程”,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施“专业课程拓展工程”,深挖专业课育人要素,畅通育人渠道。创新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科研育人机制,优化科研管理制度,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创新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实践育人机制,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完善支持机制,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创新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文化育人机制,立足菏泽“一都四乡”丰富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立足菏泽革命老区丰富的育人资源,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立足菏泽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菏泽模式”实践,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

(三)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

建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针对新时代发展要求,搭建心理、网络、资助等多维度育人平台,形成育人合力,创建相互沟通、通力合作、协调统筹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创新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网络育人机制,构建“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打造集群化、系统化、网络化的网络育人格局。创新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心理育人机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建立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创新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新时代资助育人机制,树立人本化资助工作理念,开展感恩教育,个性化学生服务,发掘资助育人内涵,数字化管理信息,便捷处理资助工作,动态化家校通联,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全育人”是对应人才培养环境要素而形成的保障举措(见图1)。全员育人抓队伍,突出教师和学生两个重点,强化价值引领,形成任务明晰、权责明确、涵盖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力;全程育人抓阵地,对接人才需求,构建分阶段、有重点、全过程思政教育体系,形成环环相扣的全程育人体系;全方位育人抓载体,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点紧密融合,构建起立德树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图1 “三全育人”矩阵图

四、健全“四维协同”育人机制

“四维协同”是把育人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考量而形成的基本思路,是解决“如何培养人”问题而形成的新时代育人机制,也是用系统论观点统筹校内校外育人资源而形成的立体化全景式育人机制。

如果说“三全育人”是校内资源的集结,那么“四维协同”是把育人资源放在社会层面而进行的资源重组。教育是国运所系、民生所求,是第一民生工程。办好教育事业,学校、家庭、政府、社会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局中人”,需要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联起手来,唱好育人“大合唱”,下好育人“先手棋”。

2016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建立部门协作常态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的工作合力。”[7]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1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构建学校和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协同育人格局”。[12]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学校盘活校内育人资源,深化家校合作,推进“菏泽市与菏泽学院联席会议制度”,主动与现代产业结构深度融合,利用社会育人资源,做好合作育人大文章。

(一)学校内部“全要素协同行动计划”

学校落实《菏泽学院综合改革方案》,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充分激发校内各要素的育人主动性积极性,推进校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落实《菏泽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统筹“十创新十构建”工作,创新育人工作体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推进人员协同。教师既做“经师”更做“人师”,以身示范、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管理者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管理学生事务,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职工把握学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离退休人员要主动作为,为学生提供精细帮扶。推进资源协同。推进教学楼与展览馆一体化建设,拓展教学楼的宣传教育功能;弘扬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营造健康向上、高品位、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丰富网络育人资源。推进组织协同。学校党委严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优化现有组织体系,组建工作专班,构建矩阵式组织,提升育人针对性实效性。

(二)家校互动“家校通行动计划”

学校落实家校互联互通的有关要求,在持续加强内部管理、优化完善校内治理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并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在郓城分校试点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制定了《家长委员会章程》。对家长进行引导教育,提高家长整体素质,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家校共育合作,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向同步合力。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家校群”,构架起家长与学校无时空限制沟通平台,让家长与学校共商教育方式策略。开展学生工作者访谈,每年利用寒暑假,深入开展家访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重大活动,推进家校交流的常态化普及化。举办“网络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相应的教育知识和学校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推进精准化家校合作,丰富家庭教育资源,推进家庭学校共同育人。

(三)市校合作“校城融合行动计划”

学校落实《菏泽学院关于加强校城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与驻地政府积极携手推动校城融合发展,实现校城双方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与驻地党委政府密切合作,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菏泽建成“鲁西崛起的新高地、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区、鲁苏豫皖四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才智力量。提升学校对菏泽的人才贡献度,加强在校生职业技能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工作,为菏泽提供更多的各级各类社会教育与培训,在帮助菏泽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重点难点问题上做出突出贡献。提升学校对菏泽的社会发展贡献度,建好“菏泽乡村振兴学院”,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菏泽模式”贡献力量;建好“菏泽发展研究院”“菏泽新闻学院”等智库,为菏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升学校对菏泽的科技创新贡献度,聚焦菏泽“231”产业体系、新旧动能转换“十大工程”,联手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转移转化,加速新动能孕育成长。提升学校对菏泽的创新载体贡献度,吸引高水平科技平台来校共建,增加校地共享及开放的教学科研设备数量,增加科技研发与技术转化平台以及创业项目数量。

(四)产教融合“服务社会行动计划”

学校落实《菏泽学院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共建共管行业(产业)学院,鼓励各二级学院(分校)与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在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自愿结合,建立行业(产业)学院。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培训,联合申报课题,承担横向技术开发项目,实现产教研深度融合。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构建为抓手、以产教研创融合为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培养、“工学交替”培养、“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培养方式,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最新技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共同开发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共同建立创新平台就业基地,提供就业岗位,为创新创业开辟空间。

五、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

“五育并举”是面向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素养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而形成的“五育”协同共荣、相辅相成的新气象,是解决“如何培养人”问题而形成的新时代育人体系,五育并举、协同育人,同向同行、同心同力、同频共振,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3]1995年3月18日,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4]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5]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6]

2018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首次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7]逐步形成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8]

“德智体美劳”是一个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要充分发挥整体育人功能。打破“五育”壁垒,加强“五育”融通(见图2,五育的融通点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图中用★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是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灵魂引领和价值旨归。)深化德育改革,培根铸魂;强化智育改革,格物求真;推进体育改革,强体健魄;完善美育改革,审美怡情;规范劳动教育,笃行创新。进一步创新通识课程体系,培育专业教育特色;打通一二课堂,课上课下转动,让学生“学起来”;整合各方资源,线上线下联动,让学生“动起来”;引进社会力量,校内校外互动,让学生“忙起来”,推动学科配合、知识融合、方法汇合和价值整合,形成育人合力,达成全面发展目的。

图2 “五育通融”示意图

(一)德育“培根铸魂行动计划”

学校出台了《中共菏泽学院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菏泽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菏泽学院德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创新性地构建起了融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一体的学校德育体系[19],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价值元素,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相结合,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故事讲清新时代思政理论,用新时代思政理论夯实学生理想信念。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价值元素,将人物事件背后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显性化,用新时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予以呈现,在知识传播中凝聚思政价值。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协同课上课下及校内校外教学实践,将课上知识学习与课下体验进行协同,通过讲座、调研、辩论、研讨等课下教学活动把课上思政理论、方法、原理学以致用;将校内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认识与校外的实践活动进行协同,通过参观、游览、实习等活动,把知识和认识转化为行为,达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完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队伍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抓好党团建设、班级建设、社团建设、实验室建设,使其成为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载体。建设好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细做实。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强各部门、各项具体育人工作间的沟通合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合力,实现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集成协同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系统。加强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各层级的协同联动,有效地调动各个层级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校内各层级力量参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整合校内与校外育人资源,加强校内与校外育人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科学有效的育人体系。

(二)智育“格物求真行动计划”

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出台了《菏泽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应用科学素质高的人才,构建起了融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0],并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坚持从严治校,依法依规加强教学管理。推行主辅修专业制度,引导学生自主有序选择辅修专业。完善学分制,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引导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竞赛比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科研探索等方式获取学分。建立专业(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对照科技前沿与新时代产业需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重点建设专业关键核心课,增加选修空间,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性和自由度,促进学生系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形成。

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发挥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建设责任意识,严格课堂教学纪律,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服务学生意识,主动满足学生对美好学习生活的需要。加强教学方法探索,以赛代训、以赛促教,通过教学比赛提高教师授课技能。完善学业指导,配齐配强学业导师,开展“一对一”引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推行多种形式、多个阶段的考核制度改革,依托互联网,推进“月考”“季考”,以考促学,实现考核常态化,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注重过程形成性评价与期末终结性考核的有机结合,科学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使课程考核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三)体育“固本健魄行动计划”

学校出台了《菏泽学院关于加强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菏泽学院体育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素质,构建起了融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文化教育和体育道德教育为一体的大体育体系,并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深入探讨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探讨体育教育与智育、德育、美育的有机融合。将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体育资源,实现全课程育人。

强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立足“大体育”观念科学设计体育课程体系,重视体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运动竞赛等课外实践活动的体育功能,对各种体育实践活动进行课程化管理。重视环境育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体育功能。挖掘菏泽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不断充实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公平竞争精神、顽强拼搏品格和抗挫折能力。

激发体育锻炼内生动力。发挥体育特长生和学生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带动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继续办好“两万五千里长征”象征性接力赛等传统体育活动,培育打造一批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群众体育活动品牌。根据学生的兴趣,组建不同类别的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为其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美育“审美怡情行动计划”

学校出台了《菏泽学院关于加强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菏泽学院美育工作实施方案》,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创新性地构建起了融艺术美育教育、社会美育教育、自然美育教育和道德美育教育为一体的大美育教育体系[21],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以全方位提升。

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深入探讨科学合理的美育教学方法,鼓励开展对美育内涵、功能、心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提出契合当下大学生特点的美育教学原则与教学追求,切实解决教师的观念认识问题。充分借助新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革新教学方法,适应新媒体时代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提升美育教学效果。

强化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立足“大美育”观念科学设计美育课程体系,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艺术竞赛等课外实践活动的美育功能,对各种美育实践活动进行课程化管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美育功能,充分挖掘菏泽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不断充实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推进美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整合各专业力量,以网站建设方式建立美育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掘文学、音乐、美术等美育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菏泽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之美,开展“班班唱”“班班诵”“美丽宿舍”等创建活动。

(五)劳动教育“笃行创新行动计划”

学校出台了《中共菏泽学院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菏泽学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引领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新时代劳动精神,创新性地构建起了融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品德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和劳动习惯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劳动育人体系,正全面在人才培养中实施。

深化劳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劳动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建设劳动教育高端智库,重点研究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教学规律和模式、考核评价标准、教师队伍建设等,深入研究劳动教育精神。推动劳动教育协同创新,探索建设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强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制定劳动教育课程标准,设计开发《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加强劳动教育教学组织管理,依据不同教育内容和实施场景以及学生特点,科学系统设计实践环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内在需求和动力。围绕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开发系列选修课程,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引导学生创造性劳动。深化“创新创业+劳动教育”实践,将劳动精神培育与学生喜爱的创新创业活动、探究性学习、研学旅行、传统手工制作的学习相结合。鼓励教师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在思维方法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增设学术自主科研、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劳动实践子课题,积极推进“互联网+”“学科竞赛”等活动,培育学生进取创新精神。

“五育并举”是对应人才培养内容要求而形成的推进路径。德育“培根铸魂”、智育“格物求真”、体育“固本健魄”、美育“审美怡情”、劳动教育“笃行创新”,“德智体美劳”各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形成一个“以德为先”的有机整体,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见图3)。

图3 “五育并举”示意图

六、凝神聚力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一二三四五”育人方略,是菏泽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实践探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改革。这一方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具有良好的整体性、鲜明的时代性和生动的实践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之中、丰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后的一次有益探索。

(一)图释“一二三四五”育人方略

图4 “一二三四五”育人方略

菏泽学院坐落在中国牡丹之都——山东菏泽;我们也常以“祖国的花朵”比喻教育对象,故以牡丹花寓育人方略(见图4)。花柄联结着花茎输送着养分,意味着我们要按照“德智体美劳”全要素培育学生;花萼花托支撑起花朵,意味着“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手联弹,构建坚强有力的协同育人机制来支撑;花冠保护着花蕊,意味着全员育人无“旁观者”、人人是育人导师,全过程育人无“空档期”、时时是育人良机,全方位育人无“遗漏处”、处处是育人场所,形成立体化沉浸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花蕊孕育着胚珠,意味着德(雌蕊)才(雄蕊)兼备、以德为先;胚珠深置于雌蕊内部,意味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正待育成。

(二)一体化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

统筹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统筹育人资源,深挖育人要素,推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载体的建设与完善,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相辅相成,形成“三全育人育全人、五育并举齐推进”良性机制,不断提升育人质量,探索应用型高校育人新模式(见表1)。

表1 “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关联示意

这为我们开展校内治理提供了一个数字化方向,为综合考核提供了一个量化思路。通过适当赋权,为监督考评学校内部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实效提供了一个数字化雏形,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整体落实“一二三四五”育人方略

“一二三四五”育人方略与之前提出的“一体两翼、三经五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设计的关系,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思考“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一次政治站位再提升、思想认识再凝练、实践探索再深入;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聚焦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次教育初心再回归、时代使命再强化、担当作为再创新;是在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中的一次育人理念再明晰、育人思路再精准、育人方略再提炼,实现了从教学层面改革到育人顶层设计的跃升、从单项改革突破到全要素系统攻坚的集结、从知识能力素质培育到价值内生涵养引领的升华、从教学实践探索到新时代育人理论的凝结。

菏泽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深化“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探索创新;强化战略思维,深入开展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扎实推进“一二三四五”育人方略进头脑、强思想,进决策、强部署,进实践、强实效。学校建立“第一议题”制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培育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抓牢“十创新十构建”专项行动,分别组建十个工作专班,强力推进“三全育人”;开门办学,主动对接家庭、政府和社会,推进家校、市校和产业合作发展;综合落实“五育”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推进“五育”融通,“五育”共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积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菏泽立德美育
论公民美育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乡村振兴的“菏泽路径”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菏泽牡丹,花开全新产业链——第27届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