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能否有效驱动高质量发展?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理论与经验分析
2020-09-24周杰琦梁文光
周杰琦,梁文光
(1.广东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2.梧州学院 商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了四十余年的高速增长,但多年来粗放型发展方式也带来结构失衡、资源浪费严重、环境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1]20。尤其是雾霾大面积地集中爆发,严重损害了经济效率、公众健康及政府形象。重塑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学界主要从经济增长方式、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角度,对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开展有益的探索,然而与这些直接性诱因相比,作为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构成部分,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环境规制的出发点是治理污染,但传统观点认为这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从而不可避免会损害经济发展质量。因此,能否促进污染减排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才是全面客观评价环境规制政策效果的核心标准。那么,中国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有何影响?其传导渠道是什么?进一步,如何针对区域异质性特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以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解答这些问题,对深刻认识环境规制的经济效果,及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等都具有重要启示。
传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于劳动分工、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较少关注环境污染及环境政策的影响。近二十年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政策的经济分析从内生增长理论中获得新的动力。Bovenberg和Mooij[2]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假设环境污染对资本生产率有负外部性,认为环境政策能实现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但即便如此,传导机制对经济发展的相对重要性才是决定环境规制经济效应强弱的关键[3]。因此,环境规制经济效应的发生机制引发众多学者的兴趣,主要形成五种观点:第一,环境规制抑制了污染排放及其造成的健康和产出损失,进而改善经济发展质量[4];第二,严格且适宜的环境规制能激发企业创新,从而抵消规制成本,提升竞争力,实现“创新补偿”[5]116-118。但环境规制在短期内将提高生产成本,挤占研发投入,不利于生产率提高[6];第三,严格的环境规制能发挥优胜劣汰、资源重置的作用,最终倒逼产业升级[7]43;第四,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质量存在非线性的复杂关系,该关系不仅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因素有关,还受政府治理效率、腐败等因素的影响[8];第五,有学者认为,若缺乏对环境规制内生性问题的考虑,不仅难以客观识别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因果关系,也难以准确衡量环境规制的效果[9]。
现有研究为理解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提供了深刻洞见,但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
第一,在研究对象上,既有文献更多地基于环境规制对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间接判断环境规制的高质量发展效应,但这些指标侧重于反映企业技术水平变化,既难以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潜在影响,也未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效应,因而对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有失偏颇,可能误导政策建议。由此高质量发展的测度问题亟待解决。
第二,在理论框架上,学界侧重于从某一维度(如产业转移、技术创新等)探讨环境规制的经济效应,鲜有文献基于综合视野,对环境规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解析,导致难以从政策协调角度提出可操作的方案。并且结合中国情景探讨环境规制经济效应的研究较少。实际上,解决短期的增长可借助政府支出等需求因素,而内生驱动高质量发展则更多需要依托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等供给因素[10]50-51。当前中国经济对内面临高素质人力资本短缺、环境约束趋紧的双重压力,对外则面对发达国家高端智能技术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挑战。在此形势下,环境规制到底是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挤占生产性投资,在降低产出及就业的同时,对企业研发创新产生不利影响,最终难以驱动高质量发展;还是能创造绿色就业、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倒逼产业结构升级、激励技术创新,从而实现环境保护、新人口红利与高质量发展等目标?这些问题关乎中国环境政策能否得到支撑与落实。遗憾的是,鲜有文献予以系统探讨。
第三,在实证方面,既有研究大多采用单方程回归模型展开分析,然而,环境规制既有直接效应,也会借助诸多传导机制产生间接效应。传统单方程回归模型不仅难以全面刻画变量间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还难以处理由双向因果造成的内生性问题。并且,大多数文献并未有效控制环境规制作用的空间溢出效应,估计可能存在偏误。
因此,本文的贡献在于:(1)综合考虑经济增长、资源节约与环境改善这三个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构建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为考察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视角是对已有文献的有益补充。(2)鉴于环境规制趋紧诱发的经济后果,无论是反映在倒逼产业结构升级,还是体现在激励技术创新,均需要高素质人力资本与之契合和动态匹配,进而改变就业结构并对人力资本因素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过程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本支撑。因此,本文尝试从人力资本因素内生于环境规制这一新的视角,在统一框架内剖析环境规制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机理,深化对环境规制经济效应发生机制的理解。(3)使用能同时控制内生性与空间溢出效应的联立方程空间自回归模型,探讨环境规制如何通过人力资本影响高质量发展及潜在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还将人力资本因素区分为人力资本的数量、质量与溢价三个方面,采用门槛模型进一步识别人力资本因素发挥作用的关键维度,为调控各类人力资本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着力点。(4)本文揭示的环境规制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和新证据,验证了充分激发环境规制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从单纯注重人力资本“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实现区域协同治理在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一)基准模型:高质量发展的含义及基本因素分解
纵观已有文献,尽管学界对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与成因已作多方考察,但对高质量发展含义及其内生化过程的认识依然比较模糊[11]。高质量发展含义的厘清是构建本文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尽管其内涵丰富,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的内容[12],但鉴于资源耗竭与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桎梏,且解决近十四亿人口的吃饭与就业问题仍离不开经济增长,本文重点从经济增长、能源节约和环境改善三者统筹兼顾的角度界定高质量发展,采用单位环境资源消耗的实际GDP反映高质量发展(环境资源消耗以能源消耗与代表性污染物排放量来测度,计算详见后文)。
为简化分析,依据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借鉴Copeland和Taylor[13]的研究逻辑,采用局部均衡模型,将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分解为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及规制效应,进而探讨环境规制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本机制,为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模型的假设为:企业生产过程满足规模报酬不变,投入劳动(L)与资本(K)进行生产,得到两类最终产出:污染品X与清洁品Y。污染企业生产X会消耗能源并排放污染物Pol①由于污染物排放(如CO2、SO2、雾霾污染)与化石能源消耗往往存在同源性,两者在统计上呈高度相关,为简化分析,在理论框架部分,将污染排放与能源消耗合并考虑。,从而给各个经济单位带来负外部性,为内部化这种负外部性,企业每排放一单位污染物需要承担排放成本Er。以最大化利润为目标的污染企业在环境规制条件下会将污染排放(能源消耗)控制在合理水平,为此,将其投入γ部分的潜在产出F用以治理污染。 当0<γ<1时,企业实际产量可表示为X=(1-γ)E(KX,LX)。污染排放量可表示为 Pol=ø(·)F(KX,LX);ø(g)代表污染排放函数。 不妨将污染排放函数设为 ø(Gt,γ)=Gt-1(1-γ)1/α,Gt为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水平。基于上述假定,得到污染品X的生产函数
其中,α为污染排放这种要素投入占生产总成本的比重。由式(1)所示,污染企业利润最大化决策可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给定工资w和资本价格r,实现劳动力LX和资本KX的有效配置,以最小化单位潜在产出的生产成本CF;二是给定单位污染物排放成本Er与单位潜在产出的生产成本CF,选择污染排放水平Pol与潜在产出F的最优组合,使单位污染品的生产成本CX最小。上述两个环节的决策可分别表达为
由一阶条件,可得
式(4)、式(5)均表明若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出之比等于要素价格之比。由此可进一步考察企业理性选择的污染排放强度(单位产出污染排放)的驱动因素。污染品价格为PX,则总收益为TR=PXX,总生产成本为 TC=CF×F+Er×Gt×Pol,利润为 π=TR-TC。在完全竞争市场情形下,企业在长期均衡时超额利润为0,结合式(5),企业理性选择的污染排放强度为
式(6)表明企业理性选择的污染排放强度Pol/X与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水平Gt、单位污染物排放成本Er呈负相关,与PX呈正相关,符合经济学直觉。
设清洁品价格为PY,国内生产总值为GDP=PXX+PYY,污染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Is=PXX/(PXX+PYY),结合式(6)及高质量发展的界定,可得高质量发展(Hqd)的表达式
式(7)两边取对数得到高质量发展的分解式
式(8)显示,高质量发展源于三个维度的贡献:一是结构效应(Is),产业结构升级不仅能降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比重,扶持新兴产业,也意味着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有利于高质量发展;二是技术效应(Gt),偏向能源节约与绿色生产的技术创新能为经济增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共赢提供支撑;三是规制效应(Er),合理的环境规制可降低污染带来的负外部性,驱动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但由于地方政府的GDP竞争动机、污染行业对地方经济的绑架效应、偏向污染性技术进步的路径依赖,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均缺乏内生动力[14]165-166[15],这意味着与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等直接诱因相比,环境规制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对高质量发展产生的间接影响尤其需要重视。因此,本文将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作为受环境规制约束与激励的内生变量,并充分考虑人力资本对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的支撑作用,把其作为联结环境规制与高质量发展的纽带,重点关注整个系统的协同互补关系如何影响高质量发展。
(二)模型扩展:人力资本视角下环境规制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逻辑
现有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不仅能降低污染排放及由此给各经济主体带来的负外部性,从而直接影响高质量发展[1]21;还会借助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等途径产生间接影响[7]55-57[14]165-166,但这些传导过程必须依托高素质人力资本的支撑,因此本文重点关注环境规制是否通过人力资本这一新途径影响高质量发展。结合上述理论分析与文献梳理,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间接效应主要存在三种传导路径:
路径1.环境规制能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对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其内在机理在于:第一,环境污染将损害居民的生理健康、反应能力、认知和注意力,进而降低劳动生产率,并一定程度抑制居民收入的提高,不利于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最终抑制高质量发展[16-17]。第二,由于不同地区间环境污染的发生频率、波及范围和持续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择良木而栖的居民特别是高级人才将会迁移至环境质量更好的地区[18],从而抑制人口迁出地的人力资本积累。第三,由于人力资本所有权不可转让及人力资本与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较大,为分散环境污染对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风险(如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会降低教育回报),个人倾向于减少人力资本投资,或选择通识教育而非专业教育[19],不利于技术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第四,环境污染可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如土壤污染、水污染的加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鱼虾等淡水生物的生存与繁殖,抑制农民收入提高,而对城镇居民的影响较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会抑制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影响高质量发展[20]。
路径2.环境规制可通过人力资本溢价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驱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因为,环境规制趋紧使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在绿色竞争上形成比较优势,进而对污染产业产生示范效应和竞争力威胁,带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产业由污染密集型向环境友好型转换过程中,会增加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需求,诱发人力资本溢价。环境规制通过这种遵循市场供需原则的人力资本溢价,既能促进个体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并优化地区人力资本结构,又有助于降低劳动力价格扭曲,打破劳动力流动障碍(如户籍、行业准入等制度约束),促进高技能劳动力跨区域、跨行业流动,改善人力资本配置效率,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最终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产业基础。Wang和Xie[21]通过对比高增长、急速转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与低增长、转型停滞的落后国家,发现技能劳动力供给、生产要素匹配及产业协调发展,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戴翔等[22]24认为,提高劳动力技能与产业技术的契合与动态匹配,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
路径3.环境规制引致的人力资本溢价有助于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其背后的机理在于,环境规制增加了企业排污成本,从而激励其节能减排技术创新[5]105-110。世界经济与技术发展史表明,由于技术创新(手工生产技术、机械化技术向智能技术升级)增加了产品生产与技术环境的复杂度,技术创新和技能劳动更多地表现为互补关系。特别是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无论是反映在研发前沿清洁技术及应用蕴涵清洁技术的设备、数据、软件,还是研制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绿色产品,低水平人力资本均难以与之契合。而高素质人力资本既能减少技术革新初期低水平人力资本造成的效率与产出损失,也更易与新技术形成互补优势。因此,环境规制将诱发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并增加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需求,扩大人力资本溢价。环境规制诱发的人力资本溢价,既有利于激励人力资本投资,充分激发劳动潜能,引导高素质人力资本更多地配置到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活动,又能引导低技能劳动力向高技能劳动力转化、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和提升整体人力资本质量,从而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23]50-55。因此,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溢价和高技能劳动力供给的良性互动,能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积极效应,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综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除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外,环境规制会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等途径间接影响高质量发展。
假说2.环境规制趋紧会引致产业升级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从而增加高素质人力资本的相对需求,创造绿色就业,扩大人力资本溢价。而人力资本溢价通过激励人力资本投资、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与质量、改善人力资本配置效率,能够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从而对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综合假说1、假说2,人力资本因素(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溢价)为深化理解环境规制的高质量发展效应提供新的视角,有助于揭开环境规制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黑匣子”。
二、实证策略
(一)计量模型设定
本文对环境规制通过人力资本因素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进行检验。由理论分析可知,环境规制、人力资本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错综复杂,许多变量是联合与同时决定的,传统单方程回归不仅很难全面反映变量间的相互作用,也难以控制双向因果造成的内生性问题,而联立方程模型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鉴于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4],在政绩考核与政治晋升的双重激励下,地方政府在环境规制上存在策略性互动,从而影响资本流向和污染企业迁移,并增强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25]53-55。因此,借鉴Yang和Lee[26]196-214并结合中国实际,设定以下联立方程空间自回归(SESAR)模型
式(10)为人力资本积累方程,用以检验环境规制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对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X是控制变量,包括经济发展水平(PGDP)、教育支出(Eduex)、收入差距(Ine)及城市化水平(Urb)。鉴于环境污染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会影响邻地居民的健康和迁徙行为,因此,纳入邻地的环境规制(NEr)。ωi、τt分别为个体效应、时间效应。
式(11)为产业结构方程,旨在捕捉环境规制基于产业结构渠道对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根据上文的理论解释与相关经验文献[22]37-40,环境规制的产业结构效应受人力资本溢价(Hcp)的影响,将环境规制和人力资本溢价的交叉项纳入方程。参考相关文献,控制如下变量(Y):自然资源禀赋(Nr)、地方产业政策(Ip)、外商直接投资(FDI)、居民消费(Con)。基于污染避难所假说,为降低环境成本,污染产业会向环境规制宽松的地区转移,本地产业结构将受到邻近省份环境规制的作用,因此,纳入邻地的环境规制(NEr)。κi、λt分别为个体效应、时间效应。
式(12)为技术创新方程,用以识别环境规制是否通过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作用于高质量发展。根据上文的理论解释与相关经验文献[23]37-55,环境规制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效果受人力资本溢价的调节,引入环境规制和人力资本溢价的交叉项。Z是控制变量,包括研发强度(R&D)、外商直接投资(FDI)、贸易开放(Tra)。为考察其他地区环境规制对本地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影响,引入邻地的环境规制(NEr)。νi、ot分别为个体效应、时间效应。
式(13)为人力资本溢价方程,用以考察环境规制对人力资本溢价的影响。C是控制变量,包括技能劳动相对供给(Hs)、市场化程度(Mar)、外商直接投资(FDI)、研发强度(R&D)及贸易开放(Tra)。 φi、πt分别为个体效应、时间效应。
式(14)为环境规制方程,旨在考察高质量发展对环境规制的反馈影响。D是控制变量,包括环境资源消耗水平(Ep)、外商直接投资(FDI)、廉洁度(Cor)。为考察地区间在环境规制上的策略互动,引入邻地的环境规制(NEr)。 ρi、σt分别为个体效应、时间效应。
(二)变量定义和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
高质量发展(Hqd):与理论分析一致,采用单位环境资源消耗的实际GDP测度高质量发展。计算步骤为:首先对能源消耗(Eit)与工业烟粉尘(Dit)、工业 SO2(Sit)、工业废水(Wit)三种代表性污染物排放加总,得出环境资源消耗水平(Ep)
该指标权重的设定参考林伯强和刘泓汛[27]在没有其他先验信息的条件下,对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予以均等对待可能更为合理,此外,进一步将污染排放的权重(1/2)平均赋予三种污染物。需说明的是,为解决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可比性,在加总前,借鉴朱平芳等[28]的做法,按如下方法将绝对指标转换成相对指标
其中,xit=Eit,Dit,Sit,Wit。越大,表明地区 i的能源消耗或相应污染物排放在全国范围内相对越高。xit是无量纲指标,对其进行加权平均有统计意义。
根据本文对高质量发展的定义,有Hqdit=GDPit/Epit,这表明单位环境资源消耗的产出增幅越大,高质量发展越快。关于高质量发展空间滞后项的测度,难点是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本文以经济地理距离的倒数作为权重,对邻地的高质量发展进行加权平均,即有
其中,ωij为省份i与省份j间经济地理意义下的距离(dit)的倒数;参考邵帅等[29]对经济地理距离的测度思想,djt为省会城市i与省会城市j最近公路里程与两省间人均GDP年均值绝对差值的简单算术平均数。
2.核心解释变量
环境规制强度(Er):如何准确衡量环境规制强度一直是难点。借鉴傅京燕和李丽莎[30]基于废水排放达标率、SO2去除率、烟尘去除率及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四个单项指标,采用综合指数法,构建能刻画环境规制强度全貌的指标,该指标(Eri)值越大,代表环境治理力度越大。然而该指标的不足在于,其值越高,既可能源于更严格的环境规制,也可能源自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因此,以人均实际GDP(PGDP)对 Eri进行修正,得到 Er,修正方法为
关于邻地的环境规制强度,基于上述空间权重矩阵,对除省份i以外的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予以加权平均来测度。
3.中介变量
1)人力资本因素(H):由人力资本积累(Hum)和人力资本溢价(Hcp)予以反映。人力资本的度量一直是实证研究的难题。目前大多文献用平均教育年限予以度量,但作为人力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健康也能影响劳动力质量,忽略其影响,不仅难以契合上文的理论分析,也可能导致模型估计有偏。因此,将健康纳入人力资本的计算,具体方法为:首先,以平均教育年限法度量教育人力资本(Hcn),计算方法为:Hcn=S1×6+S2×9+S3×12+S4×16。 其中,S1、S2、S3、S4分别为 6 岁及以上人口中受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其次,鉴于家庭层面健康数据的缺乏,借鉴王弟海等[31]以人均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作为健康人力资本(Hea)指标,该指标值越大,表示人均健康投资水平越高。再次,用主成分分析法度量包括教育和健康在内的人力资本积累。
由上文对人力资本溢价的定义,人力资本溢价的测度需要教育背景、技能水平、工资等方面的跨地区微观大数据,而中国缺乏此类数据。借鉴陆雪琴和文雁兵[32]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视为使用较多高学历、高技能劳动力的行业,而农、林、牧、渔行业的情况则相反,以这两类行业年人均工资之比作为人力资本溢价的代理指标。
2)产业结构(Is):采用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率予以表征。相对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以较少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获得较多产出,该指标值下降,意味着产业结构变迁有助于高质量发展。
3)节能减排技术创新(Gt):度量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极具挑战性,参考Oh[33],采用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来表征。为计算该指数,以GDP作为期望产出,以工业烟粉尘、工业SO2、工业废水作为非期望产出,以资本存量、从业人员数、能源消费作为要素投入。其中资本存量参考张军等[34]的观点,使用永续盘存法估算。
4.控制变量
为减轻遗漏变量偏误,控制变量包括:(1)经济发展水平(PGDP):以人均实际GDP衡量。(2)教育支出(Eduex):以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度量。(3)收入差距(Ine):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度量。(4)城市化水平(Urb):以非农业人口占比度量。(5)自然资源禀赋(Nr):以采掘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衡量。(6)地方产业政策(Ip):参考Aghion等[35]的观点采用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补贴衡量。(7)外商直接投资(FDI):以实际利用 FDI与 GDP的比值衡量。(8)居民消费(Con):以居民消费支出水平度量。(9)研发强度(R&D):以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表征。(10)贸易开放(Tra):以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度量。(11)技能劳动相对供给(Hs):采用大专及以上人数与高中人数之比测度。(12)市场化程度(Mar):以非国有企业员工占从业人员数的比例表征。(13)廉洁度(Cor):以各省职务犯罪立案数与人口数之比度量。
本文选取2000—2017年中国29个省级行政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海南、西藏、台湾由于数据缺失较多而剔除)为样本。上述变量数据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检察年鉴》及各省统计年鉴。本文运用均值插补法处理数据缺失值,并通过相应的价格指数将涉及价值形态的变量统一折算为2000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为缓解异方差的影响,各变量都取对数①本文涉及的变量较多,限于篇幅,未报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估计策略
作为单方程空间自回归模型的拓展,联立方程空间自回归模型尽管近年来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备受关注,在区域科学、住房经济、公共经济等领域得到一定应用,但由于模型在识别与估计上的复杂性,相关理论与实证文献仍十分有限[36]。若用传统方法(包括2SLS、3SLS等)估计本文模型,难以解决由内生性、空间自相关等带来的多重识别问题,可能产生估计偏误。参考Yang和Lee[26]196-214,使用拟极大似然法(QML)估计联立方程空间自回归模型,该方法不仅允许误差项非正态及方程间误差项存在相关性,且估计量的小样本表现效果良好。因此,QML估计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与较高的估计效率。
(二)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识别
表1为联立方程空间自回归模型的QML估计结果,以检验环境规制通过人力资本途径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是否真实存在。可以看到,相对于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使用QML时各方程的均方根误差(RMSE)普遍更小,表明QML估计的精度整体较高,模型预测效果良好。
方程(9)结果显示②本文重点关注环境规制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本机制,限于篇幅,方程(14)与各方程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未报告。,(1)Hqd空间滞后项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这既与地理分布、资源禀赋等自然因素相关,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知识溢出等经济机制影响的结果。该结论彰显了要推进全局层面的高质量发展,应摒弃传统孤立的区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协同性。(2)Er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表明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原因可归结为:其一,由于控制了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传导机制,Er系数更多反映了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尽管环境规制通过限电限产、环境行政处罚、关闭落后产能等措施能在短期内实现节能减排,但会引致一些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企业转入地下经营,不仅会增加环境监管难度,且会引致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的报复性反弹;其二,由于担心污染减排将损害经济发展,在“GDP锦标赛”的传统发展思维下,地方政府有动机不完全执行中央环保政策;其三,中国环境司法效率整体偏低,抑制环境规制的执行效果[37]。(3)Hum 显著为正,说明人力资本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4)产业结构升级与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确实能驱动高质量发展,与大多经验研究的结论一致。
方程(10)结果显示,Er系数显著为正,这符合理论预期:环境污染通过降低劳动生产率、逼迫高技能人才迁徙、降低教育预期收益、扩大收入差距等途径抑制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由此环境规制的确可通过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方程(11)结果显示,(1)Er系数显著为负,表明严格的环境规制不仅能淘汰落后产能、驱动污染产业转移,也能促使污染企业绿色转型,从而推动本地产业结构优化。(2)Er与Hcp的交叉项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环境规制与人力资本溢价的动态匹配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积极效应,验证了前文的假说:一方面,环境规制趋紧将倒逼产业升级,并提高新产品生产与技术环境的复杂度,增加高素质人力资本需求,诱发人力资本溢价;另一方面,环境规制通过人力资本溢价既能引导技能劳动供给,改善劳动力整体质量,也可降低劳动力价格扭曲,减少劳动力流动障碍,改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并助益高质量发展。
方程(12)结果显示,(1)Er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环境规制能诱发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这验证了波特假说。(2)Er和Hcp的交叉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环境规制与人力资本溢价的相互作用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有积极影响,证实了前文的假说:环境规制趋紧促使企业更重视污染治理和绿色生产,无论是应用蕴含于物化设备的前沿技术,还是创新清洁技术,都需高素质人力资本与之相适应,导致高水平与低水平人力资本的需求分化,产生人力资本溢价,继而通过补偿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激发创新潜能、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与质量等途径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从方程(13)的结果看,Er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严格的环境规制会激励企业加强污染防治,这无论反映在倒逼产品结构升级,还是体现在诱发绿色技术创新,均需高素质人力资本与之相契合,扩大人力资本溢价。
总之,以上实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会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三个途径产生间接效应。但以上仅为环境规制高质量发展效应的浅层机制,更深层次的机制在于,环境规制趋紧会引致产业升级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从而增加高素质人力资本需求,扩大人力资本溢价。这种人力资本溢价通过激励人力资本投资、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与质量、改善人力资本配置效率,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助益高质量发展。
表1 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识别:SESAR模型的估计结果
(三)进一步讨论:地方政府在环境问题上是否存在协同治理特征?
许多研究发现,环境治理具有典型的公共性、外部性与整体性特征,若地方政府缺乏协同治理甚至采取以邻为壑的环境规制,将不利于实现全局层面的环境治理效果[38]。受此启发,自然有此疑问:若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评价标准,地方政府在环境问题上是否呈现协同治理的特征?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对深化理解环境规制的空间溢出效应、有效实施区域联防联控的环境政策并推动中国整体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根据表1邻近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的估计系数,若能证实本地政府环境规制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技术、人力资本因素三个渠道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而对邻近地区高质量发展有负面效应,则可认为基于高质量发展角度,地方政府对环境问题缺乏协同治理。
由表1可知,尽管加强环境规制有利于本地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及人力资本积累,但却抑制邻地的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及人力资本积累,表明环境规制在推动本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阻碍了邻地的高质量发展。结合前面的回归结果与现有文献,原因可归结为:其一,尽管中国环境规制日益严格,但由于各地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地方政府环境政策决策的动机存在差别,导致地区间环境规制强度趋异[25]43-45,某地区环境规制的相对强化往往引发污染产业的就近转移,这在为本地产业转型升级腾出发展空间的同时,不仅恶化污染迁入地的环境质量,也导致其更多地发展污染产业并形成路径依赖与锁定效应,不利于产业升级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二,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环境规制诱发的技术创新效应,会带来创新要素集聚的虹吸效应,不利于周围地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其三,由于目前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尚未真正形成协同规制,本地单方面加强环境规制,虽然能改善当地环境质量、提升人居环境宜居性并吸引高技能劳动力流入,但也限制了邻地人力资本的积累。以上结果意味着为实现全国层面环境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双赢,中央政府应考虑总体环境约束和区域差异,做好顶层设计与全局统筹,打破行政辖区局限,促使地方政府就全局性环境问题实现协同治理,充分挖掘环境规制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影响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分析
前文已验证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传导机制的存在性,但有如下问题:第一,前文仅验证了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与传导机制的间接影响,并未判定前者对后者的总效应,因而难以全面评估环境规制的高质量发展效应;第二,前文使用环境规制与人力资本因素的交互项,捕捉环境治理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本机制,该方法不仅假定人力资本因素这一传导变量的影响是单调变化的,忽略其对发展中国家影响的复杂性,且因无法给出内生的门槛值而难以细致考察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影响;第三,前文采用的人力资本积累属于综合指标,反映的是人力资本的整体存量,未能识别人力资本因素发挥作用的关键维度,从而难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具体思路与着力点。为同时回答以上问题,在区分人力资本类型的基础上,借鉴Hansen[39]的观点,考虑如下门槛模型
其中,Hqd为高质量发展;Er为环境规制;H为门槛变量,即人力资本因素;为考察不同人力资本因素门槛效应的异质性,将人力资本因素区分为人力资本数量(Hcn)、人力资本质量(Hcq)及人力资本溢价(Hcp)①人力资本数量的测度借鉴大多文献的做法,用平均教育年限度量,计算方法与上文一致;关于人力资本质量的测度,从知识水平、创造能力、医疗服务水平、生活水平四个维度,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计算。其中,参照刘智勇等[10]55-63,构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指标测度知识水平,该指标取值越大,代表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力资本的比例上升越快,地区知识水平越高;创造能力以国内专利申请数衡量;医疗服务水平以人均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衡量;生活水平以实际人均GDP度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人力资本溢价的测度与上文一致。;I(·)为示性函数;γi为门槛值;θ1,θ2,…,θn+1度量在人力资本因素的不同门槛区间内,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果;Xit为控制变量,包括贸易开放(Tra)、金融发展(Fd)、研发强度(R&D)及基础设施(Inf)②高质量发展、环境规制、贸易开放、研发强度的测度与上文一致。金融发展以金融机构贷款占GDP之比度量;基础设施以单位面积公路里程衡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fi为个体效应;εit为误差项。
从门槛模型的检验结果看③限于篇幅,本文未报告门槛效应的显著性和门槛估计值真实性的检验结果。,以人力资本数量、人力资本质量、人力资本溢价分别作为门槛变量,模型均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而三重门槛效应都不显著。因此,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存在基于人力资本的双重门槛效应。表2报告了门槛回归结果,及与之对照的无门槛效应的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
模型1为无门槛效应的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鉴于模型未控制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因素这三个传导机制,Er的系数涵盖了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总效应。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总效应并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第一,这种总效应反映了上述传导机制的综合作用,在整个样本期内这些效应可能相互抵消,难以识别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第二,前面的回归分析显示,尽管环境规制能通过推动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升级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助益本地高质量发展,但地方政府在环境规制上存在以邻为壑的行为,这不利于推动邻地的高质量发展,由此在全局层面上环境规制的高质量发展效应不明显。接下来采用门槛模型,根据门槛模型的检验结果对样本进行内生分组,进一步探讨环境规制的高质量发展效应。
模型2的结果显示,在人力资本数量处于低水平时 (Hcn<6.68),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显著为负,而人力资本数量位于中等水平时(6.68<Hcn<9.49),环境规制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这种积极效应在人力资本数量超过第二个门槛值后开始减弱。模型3的结果显示,在人力资本质量处于低水平时(Hcq<0.84),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当人力资本质量位于中等水平时(0.84<Hcq<1.32),环境规制能驱动高质量发展,这种积极效应在人力资本质量超过第二个门槛值后呈强化趋势。需指出的是,Hcn在第三个门槛区间时环境规制系数的强度,明显低于Hcq在第三个门槛区间时环境规制系数的强度,结合现代经济发展愈发依赖技术创新与高素质人力资本的特征事实,其原因可归结为两方面:
其一,从产业结构、人力资本与环境规制的动态匹配看,在经济发展的起步与腾飞阶段,资本快速积累并契合于具有经验知识和中低技能的劳动力,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同时,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规制日益严格。人力资本数量充足有助于降低劳动力成本,产生人口红利,并抵消环境规制对企业的负面冲击;而在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升级,并需要突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低端锁定,这离不开高水平人力资本的支撑,因为高水平人力资本具备稀缺的生产配置能力、技术吸收能力,且能降低产业革新初期低水平人力资本的不适应性造成的效率损失。
其二,从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与环境规制的动态匹配看,现有研究表明,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桎梏。因此,环境规制要获得显著成效,须以诱发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一直以来,依托人力资本数量的积累,中国能通过干中学等途径有效模仿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这对短期内推动经济起飞有重要作用,但随着发达国家技术结构的不断升级,若人力资本仅有数量的扩张而无质量的提升,技术模仿不利于形成真正的创新能力,且由于核心技术难以模仿,技术模仿的作用存在边际效应递减,到后期将陷入“落后—模仿—再落后—再模仿”的困境。因而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与技术创新的适配性,也是发挥环境规制高质量发展效应的必要前提。
模型4的结果显示,在人力资本溢价较低时(Hcp<1.52),环境规制不利于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本溢价处在中等水平时(1.52<Hcp<2.74),环境规制能驱动高质量发展,这种效应在高人力资本溢价水平时趋强。原因在于,不同质量人力资本的工资差距较低,一方面会增加低质量劳动力的相对供给,降低整体劳动力成本,不仅诱使企业倾向于依托廉价劳动力优势扩张产能,并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导致其缺乏产品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的动力,不利于发挥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倒逼效应;另一方面,也会抑制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不利于各类高级人才的供给,从而削弱环境规制积极的经济效应。而扩大人力资本溢价能提高教育投资的回报,将激励高质量劳动力供给,契合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本质量的要求,有利于发挥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与结构红利效应。该结论揭示在环境问题凸显、人口红利减退的背景下,要内生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不应再依托低成本优势,而应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和劳动力市场的互补与协同作用,一方面不断创造绿色就业,另一方面通过诱发合理的人力资本溢价,激励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力质量、改善人力资本配置效率,从而既能抵消环境规制对相关行业造成的“棕色失业”,又能破解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局面,并重塑地区在高质量发展上的新竞争优势。
表2 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总效应与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
上述结论意味着随着人力资本数量的扩张,其作用呈边际效应递减,而尽管人力资本溢价扩大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与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并改善环境规制的高质量发展效应,但在当前收入差距较大的背景下,其提升空间较为有限。因此,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是当前调控人力资本因素、释放环境规制高质量发展效应的政策重点。
五、结论及启示
本文构建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将其分解为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及规制效应,在统一框架内,探讨环境规制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本机制,并使用联立方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省际面板数据进行检验,最后还探究在各类人力资本调节下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能通过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等途径影响高质量发展。(2)环境规制通过与人力资本溢价的动态匹配,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从而助益高质量发展。(3)环境规制在人力资本因素调节下对高质量发展存在非线性影响。总体而言,随着人力资本因素(质量、数量、溢价)的改善,环境规制能助推高质量发展;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是当前调控人力资本因素、释放环境规制高质量发展效应的重点。(4)中国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地方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缺乏协调治理,削弱了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并不利于全局高质量发展,因此全局层面的高质量发展有较大提升空间。
本文揭示的环境规制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和新证据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其一,把控好环境规制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当前中国经济对内面临高素质人力资本短缺、环境约束趋紧的双重压力,对外面对发达国家高端智能技术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挑战。由此政策重点应更多地放在如何激发环境规制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与创新补偿效应,包括针对地区与行业差异,合理搭配与运用市场型与行政命令型环境规制,缓解环境恶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负面冲击,从根本上遏制粗放型生产模式,实现产业结构绿色升级。
其二,解决近十四亿人口的吃饭与就业问题离不开经济增长,中国不可能因环境压力而放弃发展,一个更可行的环境战略是:一方面,通过环境规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技能偏向型技术创新,增加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需求,合理扩大人力资本溢价,这不仅对人力资本规模、结构和质量产生积极影响,还有助于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提高人力资本配置效率,最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助益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在收入差距扩大背景下,加大对低收入群体教育与培训的投入,协助其较快适应由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创造的岗位,遏制收入分配恶化,使扩大内需和共享经济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其三,人力资本应从单纯注重“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相对于数量,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面对高质量人力资本供给不足与人口红利减弱给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挑战,应通过“内培外引”人才战略,挖掘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推力。一方面,在统筹兼顾各类人力资本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并以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为着力点,加强高素质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落实“千人计划”等海外引才引智战略,利用外部智力提升人力资本质量。
其四,为实现全国层面环境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双赢,中央政府应考虑总体环境约束和区域差异,做好顶层设计与全局统筹,促使地方政府就全局性环境问题实现协同治理,倒逼地方政府开启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深层次环境治理模式,压缩通过污染产业跨地转移规避环境监管的空间。此外,中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动力不足、潜力缺失的风险,深入挖掘环境规制对人力资本的积极作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愈发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