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月十三夜

2020-09-23蒙福森

百花园 2020年9期
关键词:先祖祭祖祠堂

蒙福森

天边飘来一片厚厚的云,遮挡住灼热的太阳。吴老三挖开田边的水渠缺口,哗啦啦的水就流进了田里,浇灌庄稼。水流到哪儿,哪儿的庄稼就张开嘴,一个劲儿地吸。那些蔫了卷了的叶子,转眼就伸展开来,绿油油的惹人喜爱。风吹过来,碧绿的庄稼叶子随风摇曳。

满眼翠绿的田地一直铺展到河边,尽是蒙老爷的土地。蒙府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富甲一方,人才辈出。一座青砖黑瓦的蒙家大院,横卧在村中,古香古色,气势恢宏。

晌午,这边的地浇完了。吴老三朝着远处的一个背影大喊:“小五——!小五——!回去啰——!”

叫声惊起了庄稼地里的几只禾花雀,它们扑棱棱地从稻田里飞起来,飞向远方。

今儿是八月十三,离中秋节还有两天。路上,小五问:“今晚府上祭祖吗?”

“嗯。”吴老三点点头,边走边点起烟斗,吧嗒吧嗒地抽起旱烟。烟雾袅袅间,小五眼前浮现出卤得金黄的猪头肉、香味儿扑鼻的鸡鸭、青油油的柚子、香喷喷的月饼。小五刚来不到三个月,听人说,蒙府每年中秋的八月十三祭祖日,庄严肃穆,隆重热闹,他很想开开眼界。

蒙家大院早已热闹起来了,张灯结彩,披红挂绿。人们在府里府外穿梭忙活,杀鸡,宰鹅,杀猪,扫地,抹桌椅,擦门窗。祠堂的神台上,祭品摆放有序,红烛高烧,香烟袅袅,大红灯笼高高挂。气势不凡的蒙氏祠堂,青砖陶瓦,飞檐斗拱,琉璃脊饰,厚重的大门两侧石柱上镌刻有一首鎏金对联:南山朝邺架灵钟秀毓千百载景象常新;紫水绕龙门派别支分亿万年源流不竭。吴老三爬上木梯,小五在下面扶稳。吴老三用湿布把石柱抹了又抹,抹得一尘不染,光洁如新。年迈的蒙老爷精神矍铄,拄着拐杖,这边走走,那边瞧瞧,吩咐几句,不时看看、摸摸。

据族谱记载,几百年前,蒙家先祖念五公念六公兄弟为躲避战乱,携家带口,从山东安定一路南下,渡黄河,过长江,辗转各地,从粤入桂,到古城龚州,再到高良村,见此地群山环绕,河水清澈,草木葳蕤,站在村后的高山之上,放眼望去,视野开阔,一马平川,土地肥沃,生机盎然,遂在此定居,开荒种地,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入夜,华灯初上,蔚蓝的夜空中,纤尘不染,一轮皎洁的明月如银盘般悬挂在天上,月华似水,大地生辉。祠堂里,蒙老爷率蒙氏家族数百口人虔诚地上香,整齐有序地跪在列祖列宗的灵位前,三叩九拜,祭拜祈福。

“岁次己亥,节届中秋,触景感怀,追远周章……弘扬邹鲁仁风,秉承郁水灵气。天有德,降甘霖而润万物;地有德,生五谷而养众生。祈求先祖保佑高良蒙氏一脉,钟鸣鼎食,香火连绵,功名通达,文脉绵长,仁德远播,得百子千孙,引福泽无边……”蒙老爷恭读祭文,他年逾七旬,须发皆白,声音略显苍老沙哑,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祭拜毕,鞭炮齐鸣,然后大摆筵席。此刻,月悬中天,月光静静地倾泻在蒙家大院。当晚,蒙家大院灯火通明,彻夜不息。据说,蒙府每年的八月中秋祭祖,不在中秋之夜,而在八月十三,乃先祖所定,风雨不改。——当年,宅心仁厚的蒙家先祖为了让离家远的长工们在中秋之夜阖家团圆。祭祖毕,吃过宴席,次日清晨,长工们可带着东家馈赠的酒、肉、月饼、水果等回去同家人团聚过节。

年迈的蒙老爷独自拄着拐杖在祠堂里站了很久,忧心忡忡,眼睛湿润。早年,长子蒙克平赴京城念书,已多年没回家了,下落不明,杳无音信。在这月圆之夜,他的思绪是否飘回故乡的老屋,想起白发爹娘,还有田园、村庄、炊烟、庭院?那荷塘岸边桂花芬芳,杨柳依依,糖梨柚子满盘……

三十多年后,蒙克平率领解放军一部回到家乡,他骑着白马,腰挂驳壳枪,气宇轩昂。——此是后话。那时,蒙老爷已去世多年,他至死也没想到,儿子在读书时就投身革命,立下“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铮铮誓言。

八月十三夜,皓月当空,蒙家大院的孩子们欢声笑语,提着灯笼,在桂花飘香、月光皎洁的大院里来回奔跑,跳着、跑着、唱着。

“月光光,照山岡,阿妈同我拜月光。月光光,照荷塘,阿爸送我入学堂。月光光,照祠堂,中状元,拜高堂。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

夜阑人静,孩子们唱的童谣在空旷的大院里久久地回荡着。

[责任编辑 吴万夫]

猜你喜欢

先祖祭祖祠堂
清明祭祖
学礼仪
绵 延
大河村奇遇记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拆迁
我们的祠堂
除夕祭祖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