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康养体验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干预探究
2020-09-23李永华罗惠宁
李永华 罗惠宁
摘 要:森林康养体验,在我国的中职学生教育体系中,迄今为止,尚没有针对学生的心理干预课程及实践活动,将森林康养体验活动纳入相关的第二课堂和心理健康教学,对学生的自信心、学习能力、生活独立、社交、对手机依赖性等方面进行森林康养现场体验教学及心理干预,减少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完善森林康养体验针对心理问题的实践操作。
关键词:森林康养体验 中职学生 心理干预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8(a)-0213-03
Study on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Forest Health and Nutrition Experienc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LI Yonghua1 LUO Huining2*
(1.Guizhou Forestry School; 2.Guizhou Forestry Foreign Cooper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enter, Guiyang, Guizhou Province, 550201 China)
Abstract: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there is no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urriculum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for students so far, The forest health experience activities will be included in the relevant second classroom and mental health teaching, and the on-site forest health experience teaching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ill be carried out on the aspects of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learning ability, independence of life, social interaction, dependence on mobile phones, etc., so a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vocational abi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forest health experience fo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Practical operation of.
Key Words: Forest health and nutrition experienc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Exploration
中職学生来源于初中毕业但未能考入高中的学生,从年龄看,正处于15~18岁之间的青春期,是人生中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在执教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导致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其中可干预的是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严重时还会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出现,其危害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等多方面。及时采取积极的引导和干预措施有利于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森林康养体验,对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1 对学生主要心理问题进行归类
由于学校采取住宿制,平时对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科任老师,根据班主任对该班学生平时观察和科任老师对班级学生的反映,从全校选择了涉及5个专业共计651人13个自然班作为本课题的实验班级,采取第二课堂的模式开展。在“破冰”之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后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归类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在“破冰”及心理拓展环节由主讲教师和辅导老师对学生采用观察法、现场体验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再次梳理,最后结合调查问卷对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归类。归类分析如下:厌学占32%,社交能力弱占9%,生活能力差占4%,依赖手机占30%,极端不自信占25%。
2 设计森林康养体验教学菜单
教学菜单的设计采用了“破冰+心理拓展+森林康养体验”的模式,把学生从教室带进学校的树林深处。根据心理问题的分类不同,采用的游戏+拓展+体验项目不同,持续时间也不同。“破冰”游戏多具新颖性,每次均不同。心理拓展具备建设性及引导性,可交叉使用。体验项目主要是因地制宜选择“森林徒步、森林冥想、我的树、曼陀罗”等。
针对前期的分类,将设计的教学菜单与学生前期的心理分类一一对应,并在教学中采取每班主讲老师1名+辅导老师2~3名(根据学生人数增减),师生比约1∶10~15。老师要求在课前共同备课,教学过程中配合默契,课后梳理、总结。
教学从2019年3~12月,每次课程持续1.5~2h,课程根据学生课余时间、森林小气候的变化,具有随机行和延展性。
3 进行森林康养体验教学:以团体对比体验为主要方式,个案追踪的另外探讨
3.1 体验教学前后的主观改变
(1)开展1次体验的有3个专业、3个自然班186人。学生的最后反馈是:课堂新鲜,很有特色,希望以后能再次参加。认识到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很重要,愿意打开自己的心门,多认识同学和老师。
(2)开展2次的班级有护理专业3个班级143人,采用座谈法、个案追踪法,学生的反馈是:能明白家长的不容易,愿意好好学习,但自己不知道如何摆脱目前的学习困境;对“森林和树”从以前不关注到现在觉得森林和树有“魔力”,可以让自己改变对别人的看法。用手机记录自己的作品,很欣慰。
(3)开展3次有护理专业5个班级238人,采用座谈法、个案追踪法,学生的最后反馈是:不光有上面的认识,同时有部分学生会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愿意改变自己,去面对学习的困难。男生则愿意承担家庭重担,为父母分担家庭压力。
(4)开展4次及以上有老年服务班36人,这个班级整体改变很大,有十来人变得比以前自信大方,主动帮助同学;有六七人的学习成绩明显上升;有六七人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帮助自己完成学业;同学之间很友好,课堂纪律明显好转,对手机的依赖性较以前有明显的可控性。有3人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没有明显改变。
(5)对比班为护理专业某班48人,这个班的学生由于同级其他班都参加了体验教学,但她们没能参加而非常郁闷,有逃课的行为。
3.2 体验教学前后的客观改变
(1)学习成绩对比。随着参加次数的增加,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改善,学生的期末考试及格率较上学期人数有减少,及格率提升约2%、3%、5%。
(2)听课人数对比。随着参加次数的增加,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改善,课堂教学中认真听课的人数也渐次增加,增加约2%、3%、4%、6%.
(3)主观改变行为的持续时间对比。参加1次者,持续时间短,约7d;参加2次者,持续时间约10~12d;参加3次者,持续时间约15~20d;参加4次者,持续时间约20~30d。
4 分析评估干预结果
(1)通过针对5种不同心理问题的森林康养体验教学,可以看出,学生厌学、自信心、社交能力这几方面可以得到有效改善;对手机的依赖性相对较难,可能与信息时代有关;对于独立生活能力,与学生的原生家庭关联,也和学生本人是否界定精神疾病有很大关系。精神正常者容易改变,反之,枉然。
(2)森林康养体验教学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干预有一定效果,每2周开展1次,每次均有森林康养体验,多次开展方能有效。
(3)中职学生的整体成绩差,心理问题严重,源自多数人存在自律性差,缺少关爱(指原生家庭的部分)等,这与学生过去的个人经历密切相關。通过体验研究表明,这样的学生特别需要老师在森林康养体验中发现他潜在的心理问题,并且能够对他作相应的心理疏导,把他从“缺少关爱、想被呵护”的幼年阴影中“带出来”,有些甚至需要回到“他只有几岁”时的心理状态去弥补学生想被呵护的心理,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这样的心理疏导工作量非常大,这不是少数老师能做到的。
5 结语
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1.由于学生是以50~70人的自然班参与活动,所以,在活动控场这一块有非常大的难度,每一次体验活动都在这个环节花费很多时间,从而导致后面的活动效果受影响;采用了3种方式改进,增加参与老师,减少参与学生,减少关注人数,各有利弊;(2)由于学生的专业课非常多,使白天能连续使用的时间段不多,只能利用下午3点半以后的1.5~2h的时光,时间有些仓促,这也是影响干预研究的因素;(3)如果能把学生带到森林康养基地去做3天2晚的森林康养体验,估计效果更好,但学校的管理及学生的安全不容忽略,只能放弃。
参考文献
[1] (美)R.伯杰,M.拉哈德.危机后儿童心理创伤的森林疗育[J].周彩贤,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7-39.
[2] 罗泂泂.新媒体环境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5):79.
[3] 周彩贤,马红,张玉钧,等.自然体验教育活动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7:56-120.
[4] 马梦尧.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教育策略探讨[J].才智,2020(8):45.
[5] 陈雅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5):88-89.
[6] 韩笑.中职生心理问题现状及教育引导—以枣庄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136-137.
[7] 许岩.体验式主题班会对中职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践研究—以S市某中等专业学校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