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线上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2020-09-23杨慧
杨慧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1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稿)》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知识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高考“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目标一致。但是,十几年来的实施过程,可谓困难重重。高中生过大的升学压力、高中教师的认同感不强,等等,都使得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些停滞或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学校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方式。课程是育人的核心和载体,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如何以“人的发展”为本,设计构思线上教学的课程方案?如何利用“全民抗疫”这本生动的时代“教科书”,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成长?学校迅速成立研究性学习教研小组,设计了线上教学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方案。
一、高中阶段线上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分析
1.问题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真正展开研究兴趣的问题,应该是将学科教学与社会现实建立联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既体会到学习技能、掌握知识的成就感,也有深度学习、调查研究的思路与空间。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民抗疫、科技抗疫、制度抗疫、拼搏抗疫,这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体验,也是一门直观生动的课程。这就产生设置研究性小课题的问题情境,这种与学生自身有着强大的联结和影响力的话题,对学生来讲,会被认为是有意义的。提供研究性小课题,有效实现了研究性学习的任务驱动。
2.学科支撑。研究性学习,要“把已知的知识”放在现实的情境中,去解决某个现实问题,所以强调学科知識和技能对于解决问题的必需性。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学科基础知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思考问题的理性逻辑。尤其是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对于小课题的研究,具有基本的学科支撑能力。另一方面,高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准和再学习能力,也是指导学生深入研究的学科支撑之一。
3.时间保障。笔者在教学与管理工作期间,经常慨叹,现在的学生没有时间精读书籍,没有时间查找资料。因为上课不能,课间不让,自习课不许,回到家就较晚了,还得继续写作业。繁重的课业下,做研究性学习的空隙窄小得很。2020年3月的开学季,时间空间都大不一样。在哈尔滨市教育局的科学统一规划下,每节课30分钟的线上课程,每天六节课。这样一来,学生的自我学习规划时间大幅增多,使得查阅资料、深入研究、独立思考等系列性工作,有了时间条件的客观保证。
4.方式灵活。线上学习,学生查阅资料的途径多样而充分,可以上学术期刊网,也可以用搜索引擎搜索,还可以查阅书籍资料,线上向老师问询讨论,成立线上研究小组及时沟通,等等。
二、线上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架构方案
1.人文思考全体化。十六七岁的高一学生,既有成长过程中敏感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易形成因远离社会而带来的漠然感。几乎足不出户的宅家生活,除了空间的隔离、生活学习方式的变化,能否真的在这场全球性的重大疾病灾难中,产生对人与自然、生命价值、家国情怀等问题的理性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研究性课题教研小组依托于语文学科和政治学科,力求找到有广度、有深度,具有即时性和思辨意义的课题,提供给全体学生,作为必选课题。全体学生在语文学科提供的6个小课题中必选其一,即政治学科唯一选题——《我国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凸显出制度优势研究》。
2.课题内容学科化。如何将学科内容与防疫工作与形势联系起来,以强大的学科基础来构建有意义的课题与情境,对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共提供13个小课题,供学生进行自由选择,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兴趣热情。全年级680人,全员参与自由选题640人。分科选择数据如下:数学75人,化学320人,物理68人,生物131人,历史70人,地理5人。
3.研究进程阶段化。对于没有科研经历的高中生来说,研究性小课题的实践,是一个挑战。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以专家的方式进行思考和活动”,如果缺失进程上的督促,缺失阶段上的指导,势必会造成很多学生的研究流产或者是敷衍了事。
三、线上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指导
1.动员工作与选题指导。向全体家长下发《线上学习指南之四——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在该《指南》中,剖析线上教学期间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可供选择的小课题内容、选题方案与小程序统计、小课题研究进度等。在《指南》的最后,指出:“同学们,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一个高一学生,能研究出什么呢?我们想,经历这个过程是最重要的!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接触信息的检索,遨游繁杂的资料,经过茫然无绪,苦痛挣扎,最终有所明确,有所感悟。而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关乎‘能力形成的质变过程,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体会到这个过程!若干年后,你们中一定有出色的理论科学家、应用科学家、工程师、医学家、商业人士、媒体人,等等,回想今天,也许这段研究会算做是你职业生涯的启蒙,美好的期待送给你!”
2.中期研究指导。课题选择完毕后,学生还是兴奋又茫然的。就像高一·一班小源同学所表达的:“阳春三月,肆虐的疫情还暂未停息,与其在家无所事事,不如对这次疫情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作出钻研。恰好,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个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初次尝试,既有短暂的迷惘,又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但更多堆积在心里的还是‘如何展开小论文的不安和紧张。”还有高一·二班小涵同学所表达的:“所有同学都接到了课题研究小论文的作业,也许,我们一开始都会有疑问:论文不该是那些科学家、科研工作者才会写的东西吗?这一作业是否离我们太过遥远?”
在全体学生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自我独立探索后,组织“中期课题指导研究”工作。一方面进行总体指导,邀请学校具有丰富科研经历的吴克勇主任,为全体学生做“播下一粒种子,崇尚一种精神”为主题的科研指导讲座。本次讲座既有学术气息,又充分考虑学生年龄阶段,深入浅出。从为什么要写小论文、小论文的文体特征、如何能够从读—做—写中理解从“不懂”到“懂”的研究历程等,此次讲座指导让居家搞“小课题研究”的学生茅塞顿开。就如高一·八班小楠同学所表达的:“今天下午,吴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研究性课题的精彩讲座,令我受益匪浅。我已经切磋了十几天,从最开始对论文写作的好奇与憧憬,到撰写论证后的疲惫与迷茫,我逐渐失去了写作的热情与信心,直到吴老师的及时出现。”就如高一·二班小皓所表达的:“吴老师的这次讲座一改‘科研‘论文这些词语在我心中死板、干涩的印象。科研不再是冰冷的实验和探讨,论文也不再是我想象中的单调和高难。对任何一种现象都抱有探究其原理的兴趣,而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探索,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上下求索,这是科研。”另一方面则是开始要求学生加强与指导教师的交流中。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支持源”,教师对陆续提交的研究性小课题论文,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双重指导。
3.论文撰写指导。科学规范的论文文体,是对学生学术意识的熏陶,也是小论文课题成果的学术风貌之一。在研究性学习后期,组织讲座指导学生小论文的具体撰写。邀请有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经历与成果的唐丹丹老师,做题目为《学术型论文的基本结构与写法》的指导讲座,力爭学生提交的成果有模有样,这是一种学术意识启蒙。
四、线上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与评价
1.让所有学生均能展示出自己的研究成就。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实践有所限制,所以,课题的成果多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本次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依托九大学科,共计形成1517篇学生论文成果。
2.注重过程性评价,提供让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通过指导教师推选,为在研究性学习中所感所悟颇丰的、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提供机会,进行面向全学年的演讲与分享。例如,将学校的“慧成学生大讲堂活动”,延伸到线上进行,邀请学生分享小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研究性学习的感悟等,同龄人中的分享触动,意义巨大。
3.设计比较性评价。在小论文中,依托学科教师的力量,进行评比奖励,并将一等奖小论文,集结成册,并分期将优秀的小论文在学校公众号推送。
以评促学,用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反思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调整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五、线上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新时代的背景下,培养学生丰富的创造力是教育的共性目标。而在高中阶段,应试升学、社会评价等不可回避的因素,都会使学校先进教育理念的实施受到牵绊。疫情期间,找寻到契合点,开设研究性学习,推动学生进行时间管理与科学规划、推动学生感悟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推动学生进行大胆质疑与批判性思考、推动学生理解坚毅执着与锲而不舍的力量。正如高一·一班小祺在研究中期所表达的:“这段时间查找资料,让我懂得:科学小论文突出的就是一个‘小,它和科学工作者根据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写的论文不同,和科学家攻克世界级难题不同,我可以从我的视角写出一个和大人眼里完全不同的世界来。”
但是,在本次线上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开展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层面。虽然学校是一所省示范性高中,但是由于长期占据主导的接受式教育方式,使得初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思维的桎梏感较严重,不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思维的开放性退化,无法深入到问题的研究思考中,使得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一些学生那里变成了敷衍了事。另一方面是教师层面。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自我研究,但是对于学生的论文核心内容的指导、建模科学性的斟酌,不同的教师的指导力度差别较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教师本人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兴趣不足,二是由于教师的知识涉猎面也由于日常的教育教学的忙碌和琐碎,不够宽广,对于一些学术性稍高于高中教学的指导,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再者,对于物理、化学、生物的一些课题研究,疫情期间,没有实地调查、实验探究的条件,使得大多数的学生研究工作,局限在查阅资料、逻辑整理和理论建模的范畴内,创新性思维空间不足。
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线上学习期间,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学习,可以将混沌的、复杂的学习知识转变成有逻辑性的内化记忆,完成个人知识的建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多地面向自我主体,激发学术意识,拓宽认知视野。播下一粒科研的种子,崇尚一种科学的精神,早立大志,早树格局。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疫情防控应对策略与教育反思研究”专项课题研究成果。)
■ 编辑/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