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字浮想联翩 捕捉散文情感之美
2020-09-23王妍刘军
王妍 刘军
教材解读
1.教材地位及作用。
《走月亮》是吴然笔下的一篇极具地域特色的儿童散文。文章用儿童的想象、儿童的心理、儿童的感情、儿童的情趣、儿童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我”和阿妈月夜漫步的画面:温馨的小路、欢乐的溪边、飘香的果园和丰收的田间……月光带来的美感让一切生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使读者不禁在文字中浮想联翩,进而去品味作者那份对乡土的缱绻之情、对童年的眷恋之情和对母爱的深切依恋。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有着《观潮》边读边想画面、走进画面听声音的学习策略做基础,同时也肩负着为两篇略读课文《现代诗二首》《繁星》积累走进画面、调动多种感官感受文字魅力的阅读经验、提炼“交流平台”学习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实践运用的任务。因此,要提升边读边想画面、融汇多种感官走进画面的阅读策略,让学生感受到儿童散文所见、所写均是真、善、美,从而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
2.课文教学解读。
《走月亮》是一篇儿童散文,那闪现在记忆碎片里星星点点的火光,呼唤着在年龄上已经远离了童年的吴然,穿过岁月的薄雾,溯流而上,使一个散文家要真正地面向儿童诉说他的童年成为可能。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成年作者在以儿童的视角和口吻,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童年时代的一切,烙印在我的人格气质上,也像影子一样浸润在我的创作中。”“潜回”童年去重新打开梦想世界的窗子,乃至“再造”一个理想中的童年,这是吴然儿童散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走月亮”这三个字就充满了美感。作者吴然在一次偶然阅读《浮生六记》时被“走月亮”三个字唤起了美感,于是儿时和母亲踏月夜归的情景叠映在眼前,握笔展纸,在美感享受和浮想联翩中写成了《走月亮》。流水般的月光洒在小路上、小溪边、村道上、果园里、田埂上……我和阿妈在月色中走着走着,仿佛永远都走不到尽头,多么温馨和幸福!
学生初读课文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课文写得真美!那么到底美在哪里呢?首先是自然之美:洱海映月、月照苍山、溪水流月、水塘抱月……一切都透着薄纱似的月光,明亮而柔和。接着是家乡之美:月下果园、稻田镀着月光……这不是纯粹的自然之景了,“挂满”“汩汩”“满意地响”“低垂”是盛大而饱满的样子,处处洋溢丰收的喜乐。包括写修路的风俗,也是为丰收做准备。再次是童心之美:童眼看、童耳听、童语说,一切都是那么活泼可爱。找兔草,吹蒲公英,妈妈洗衣我游戏,充满童趣。最后还有散文蕴蓄的人情之美:“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在全文出现4次,妈妈牵着我,就像水塘抱着月亮,月亮牵着小星星,一切景语皆情语,满满的都是我和阿妈牵手而行的依恋。
教学时,要把学生零散的感受串联起来,在种种“美”的感受中徜徉于文字间,调动多种感官浮想联翩,散文的“情”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文字中流淌出来。学生读出美,才能体会背后的情;作者因为有情,才能看到这些美,进而做到“情景交融”。教学散文不是去分析文字,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字的温度。学生的每一种感受,就像一颗颗珍珠,不断地读,不断地交流,不断地被打磨,这些感受最后穿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情”的秘密就藏在其中,这就是散文的魅力所在。
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课。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鹅、卵、穗”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鹅”等15个生字,能准确读写“鹅卵石、庄稼”等14个词语,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
2.运用边读边想画面、调动感官走进画面的阅读策略,读出月夜漫步的美妙、与母亲牵手而行的温馨,读懂“走月亮”蕴蓄的情感,在美感的享受与浮想联翩中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魅力。
3.在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美的感受。通过描述画面建构语言运用能力,在不断融汇感官的过程中训练思维,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散文,散文名字叫《走月亮》。看到这个课题有想法吗?有期待吗?
2.这篇散文到底蕴含着什么情感呢?带着你们的想法和期待,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读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预設1: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写得可真美!
预设2:我觉得文章写得很浪漫、很温馨。
预设3:我感受到妈妈在牵着主人公的时候,非常温暖。
2.读了一遍课文,你们就有这么多美的感受了,老师相信再读,还会有更多美的发现,现在看看月亮已经升起来了,谁有信心把这段文字读好,带我们一起去走月亮?
【设计意图:进行绿色阅读,为学生营造一个纯粹的阅读环境,交流学生的初读感受,在生生交流、师生互动中,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品读词句,想象画面
1.听完她的朗读,谁眼前有画面想跟我们分享?
预设1:我看到月光洒在洱海上,洱海倒映着月光,然后就感觉特别美。
预设2:我看到月光照在主人公和阿妈的身上,特别美。
预设3:月亮照亮了点苍山,也照亮了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2.原来月光是慢慢的,从远到近地照过来。把你的感受送进文字,读读前3个自然段。
3.运用之前学过的边读边想画面方法,大家都陶醉在月色里了,现在请你还用这样的方法,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看看你的眼前又浮现了什么画面,有没有新感受。
预设1:我看到细细的溪水,细细的溪水里还有鹅卵石,非常漂亮。
预设2:我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预设3:我看到了主人公摘下了一片叶子来做小船,随后摘了几朵花瓣,搁到了小船上,随后把小船放到了小溪里。
4.现在老师也想跟你们一起走进画面哦。好好享受,认真听,没准你会看到更多、更丰富的画面呢!(师范读)你陶醉在画里了吗?谁看得更仔细了?闻到味道了吗,听到声音了吗?
预设1:我听到溪水叮咚叮咚的声音。
预设2:我看见了溪水里面的鹅卵石形成了一个个的小水洼,小水洼里面还倒映着月亮的影子,有无数个月亮。
预设3:水塘抱着月亮,是拟人的手法。感觉月亮很温暖。
预设4:我还看见溪水里头倒映月光,月光在溪水里面像钻石一样,非常亮,而且里面还有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像香水一样香。
5.在这幅画面里流连忘返了吧!现在,你能带着老师也去走一走吗?还记得你脑海中都想象到哪些画面了吗?
6.现在脑海中还有画面吗?这回文字藏起来了,你还能把它读出来吗?
7.看来当文字打动我们的时候,我们脑海中有画面的时候,记忆也变得那么容易。这一遍读,你不仅看到画面了,还听到那么美妙的声音,还能闻到那么香的味道。自己是不是感觉到越读越美了?
【设计意图: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画面,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朗读,巩固把感受与语言文字建立关联的阅读方法,读出我和阿妈牵手走过溪边看到的美。从“看到画面”引领学生“走进画面”,逐步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文字的魅力。】
四、走进画面,浮想联翩
1.请你自己默读课文的6~8自然段,走进画面去享受吧!
2.快把你的感受送进文字里,这么美的文字,读读吧!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之间的自由交流,师生共同走进画面,融汇感官,运用看、听、闻、想多种方法,在文字中浮想联翩,体会文字背后蕴蓄的情感。】
五、回顾画面,串联感受
1.现在脑海中是不是有很多很多画面了?还记得吗,最开始的时候,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一点点照近,又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又照到了小路上。(配乐引读。)
2.现在再看看课题,你还有新的感受吗?
3.看看这节课你们的收获,你的每一个感受,就像一颗美丽的珍珠,你不断地读,也在不断地打磨它。最后这每一颗珠子串成了美丽的项链,还记得课前你们的期待吗?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感情呢?秘密就藏在这条项链里,这条项链现在老师把它送给你们。今后你再读散文的时候,也能感受到散文有这样的魅力,它是那么的美,它的画面背后是藏着那么丰富的情感。
4.还意犹未尽吧!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学习作者是怎么把这篇课文写得这么美的。课后把课文再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回忆画面,通过朗读让文字于唇齿间留香,也为进一步体会散文的情感蓄力,以“美”贯穿,以“情”收束。】
评析:
从目标设定和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走月亮》这节课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目标设定精细化,同时能让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师生共同徜徉在文字的品读中,感受散文的情感细腻之美。
这节课的课时目标制定,依据的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二学段教学目标、教材目标和单元目标。这些目标从宏观上对于四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基本要求进行了概括和规定,并且总体来看也在逐步细化。本册教材的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单元的语文要素:边读边想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课文中的泡泡提升:读到这里,我仿佛闻到了水果的香味。课后题的设置也是通过优美生动的句子,引导学生调动感官走进画面。本单元“交流平台”中梳理、提炼了语文要素“边读边想画面”的学习方法:如听声音、闻味道。依据以上目标设定层级系统和文本解读、教材分析,教师才设定了《走月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已经进入第二学段的高年段,之前有过了解、读懂课文内容的大量课堂训练,同时有比较丰富的课堂积累意识,还有借助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初步引导。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上升一个新的台阶,努力培养学生从词句的解读到段篇的整体把握,不断提升学生在文字中自由想象、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学习的梯度体现为不仅要引导学生看画面,还要走进画面,去闻味道,甚至听声音、想回忆。
从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首先,充分感受画面之“美”。学生初读就有美的感受,但是是粗浅、零散的,教师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想画面、闻味道、听声音、去回忆,訓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学生进而读出自然之美、家乡之美、童心之美、人情之美……将自己的多种感官融会贯通,在美中读出童趣。
其次,细致赏析表达之“言”。散文也被称为“美文”,因为它拥有美的意境,凭借语言的美来表现。《走月亮》中的遣词造句也达到了这种功力,教学时,学生关注到溪水“流着”月光,水塘“抱着”月亮,月亮“牵着”小星星等这些表达,教师适时通过自己评价语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想画面的过程中,细致品味藏在画面背后的情感,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的爱和对母亲的依恋,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最后,反复品味散文之“神”。教学时,学生感受到的“情”是很分散的,通过看、听、闻、想,每个走进画面的方法背后可能都能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不能离开其中闪光的思绪,这也是散文教学要坚守的底线,用“珍珠项链”这一譬喻把学生的每一种感受串联在一起,也是为了实现感受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而服务的。
纵观整节课,识字和学词的内容已经融汇在阅读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读中观照字词,唇齿留香,进而形成记忆烙印在脑海中,这也是不断的个体品读、教师引读、反复想画面读的设计初衷。我们的语文课正需要这样简简单单、书声琅琅的快乐学习。
■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