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中甄别关键属性的实例
2020-09-22史倩吴凯
史倩 吴凯
初中地理知识中地球的运动,需要用到空间思维想象能力,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模式,进而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本文将甄别关键属性,通过教学设计展开阐述。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要结合课程标准对学生需要掌握的重难点进行分析,根据学生学情,进行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初一的学生刚进入初中,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即他们已经储备的对社会与世界的知识与经验一无所知,那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盲区,一旦没有把握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就会出现障碍,而这个“障碍”就是学生掌握预期学习内容的关键之处,即“关键属性”。
不同班级的学生,由于性别、家庭氛围、生活环境等的差别,他们各自所储备的对社会和世界的知识和经验有所不同,如果要在教学设计中将每一种情况都考虑到,并将其一一罗列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那不可能且不现实,我们需要针对学生的普遍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归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关键属性,对其进行剖析,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
本文以初中七年级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为学习内容,展开甄别关键属性的行动研究。
1 结合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重难点
在课程标准中,针对《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有两点教学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这个内容不仅在初一有所涉及,而且在学生进入高中后更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鉴于小升初的学生空间思维模型还未构建完整,且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没有太多了解,稳妥起见,笔者选取了两点作为第一课时内容进行教学: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其核心内容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为其服务的先决要素。为了解学生对这一学习内容存在怎样的学习障碍,甄别其关键属性,笔者针对这两点中基础性的“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教学微设计,在班级中进行学情探测。
2 学情前测,捕捉关键属性
问题设计:1.根据你现有的知识,用语言表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你认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预测:猜想所有学生应该都知道常识“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部分学生可能会由于好奇心强或者预习了课文,知道地理课本中关于地球运动的基本常识。每位学生应该都能说上一两句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
学生反馈:大部分回答“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为自转,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旋转为公转,在转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向始终是自西向东。”;部分学生回答“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周是一年,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几位同学不会组织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反思: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堂中,已经知道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在这点上,教师对学生学情预估过低;由于现在学生的主动学习性不强,一旦遇到让他们自主表述的问题,个别学生会由于怯场等原因,宁可不开口,也不说话。出现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在课堂中适时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3 设计教学活动,进行记录和观察
活动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读图后,请同学上台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此过程中,请其他学生结合地球自转和公转特点观察他们的演示是否正确,如果错误,错在哪里,如何纠正。
设计目的:探测学生是否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是否知道哪里是西,哪里是东,是否知道方向是相对的;能否理解地球公转中何谓“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通过观察和记录,结果如下:
1)全部学生通过看书能够知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全部学生都能够通过读图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但仅约有1/3的学生回忆起之前一节地理课的内容,能够在地球仪上判断东西方向。
3)全部的学生在演示地球公转时,都能够把握好公转的方向,仅有几位学生不能理解地球公转时空间中方向的东西,约有3/4的学生在利用地球仪演示公转时没有做到“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4 分析原因,甄别关键属性并突破
1)学生都能够通过读图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但是结合地球仪在问到哪里是东哪里是西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却一脸茫然,分析原因:一是由于之前一节地理课的内容和本节课内容的脱节所致。因此,此环节的关键属性是教学设计中提问的顺序问题。二是提问含糊,学生不清楚“哪里”是什么意思,其实教师的意思是在地球仪上指出:向哪里走是向东走,向哪里走是向西走。其关键属性是教学设计中提问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学生通过看书知道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后,教师拿出地球仪,请学生通过上节课知识,回顾地球仪上的东西方向,进而请学生拨动地球仪,最后对照课本上的图示,观察自己是否拨动正确。
2)学生通过读图能正确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但对方向的相对性不能理解,分析原因是由于学生没有在进入地球公转方向演示这一课程活动之前,延续演示地球自转东西方向的空间性。因此,此环节的关键属性是空间方向的延续性。
教学设计:学生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然后请学生用拨动的手指画出“自西向东”的弧线,放大这条弧线,乃至成一个椭圆,根据众所周知的“地球绕着太阳转”确定太阳在这个椭圆的中间,最终理解地球公转空间方向中的东西。
3)约有3/4的学生在利用地球仪演示公转时没有做到“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分析原因是学生不能理解何谓“空间指向”,询问后发现,学生大概的知道,空间指向是在空间上指示的方向,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个空间指向是有个前提的:“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因此此处关键属性为学生阅读课文含义的完整性。
教学设计:学生明确地球公转方向后,请学生看书,观察地球公转时需要注意什么,学生定然发现:“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学生会对“空间指向”有疑问,可以请理解的学生帮助解释一下,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地轴的空间指向”,我们都知道有颗北极星,它永远指向北方,我们将地球仪放在课桌上,学生演示公转,请学生关注地球仪的地轴,自然发现其空间指向是否有变化。
5 教学后测
针对班级授课后出现的问题,笔者进行梳理后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继而在另外一个平行班级上课,课堂教学效果良好,但仍然有一些脱离掌控的状况发生,例如,有些学生钻牛角尖,纠结于东南西北方位的产生和确定;有学生思维跳脱,虽然理解了地球公转过程中“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但是又有新问题:“空间指向如果改变,会发生什么现象?”等等。
虽然学生问题似乎层出不穷,但這次的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想象力更丰富,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和掌控也得到了锻炼,使教师明白,如何在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高空翱翔。
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障碍,即关键属性,不仅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完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过程更顺畅,问题的设计与环节的衔接更紧密,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作者单位:1江苏省溧阳市燕山中学2江苏省江阴市夏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