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整合?对接

2020-09-22徐伟仙

知识文库 2020年18期
关键词:距离经验过程

徐伟仙

立意是作文定向关键写作环节,是一个高级的思维过程,重视立意思维训练是可以有效避免了写作教学的“壳大无核”的无序自由状态。在统编教材使用的课改背景下,统编教材写作内容的编排优化,注重以训练点系列化分布配置,搭建了写作教学实践的框架,明晰了学生写作过程中主体参与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写作教学操作中要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介入立意写作过程,从而有效提升写作课效用。本篇就写作环节立意角度从唤醒经验、认知整合、对接生活三步分解学生确定立意的思维活动,这是对统编教材写作教学实践的路径的探寻,也是对写作教学课堂效益突破的思考。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也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杠杆。所以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心,而现实写作教学呈现出来的是:语文教师写作难教无从下手,写作课堂低效;学生觉得作文难写无从下笔,写出作文干瘪无生气。明知写作教学是重心,却无法在教学中真正去凸显其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摆在语文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历数语文课程教材的改革,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语文教学出路的过程。对于写作,从不回避它是最受关注的语文能力,语文课改中显要落点就是摸索探寻写作教学的最佳系统。到2012年统编教材的使用,写作系统的构建呈系列化分布,36个训练点进行系统配置,考虑学生年级发展有序安排,紧扣结合所学单元课文注重了学用结合,给了一线教师写作的教学指向,与1992年的老教材更系统化,写作训练有系列化。但纵观现实的课堂,写作教学仍然是“新瓶装旧酒”,写作变成学生“自悟自写”的“失控”状态。究其原因,最关键在于教师的写作教学仅仅还停留在程序的走过场上,依步骤使用,却未深入其写作系统的核心,即未介入到学生写作的思维过程。基于此,学生进行写作活动立意的确立环节,是写作的最有思维量的核心所在。

1 唤醒经验,以同化效应为立意呈现思维训练打底

唤醒,是一种记忆的复苏,是生活经验的调动,是课堂所学的展示,是累积阅读经验的释放。在这过程如何唤醒思维的喷发,是进行立意的关键所在。美国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认知同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且加以“固定”或者“归属”的一种动态的过程”。立意确立的起步就是要依循题目,学生原有的认知进行“头脑风暴”加工,把积累的“旧知”充分调动,让相关的理解念头即立意的“意”瞬间引爆头脑,供遴选甄别。如2016年中考作文题《亮》,给予几种释义,是出题者主动引领学生打开思维,是立意思考的参照方向。以2018年九年级上册期末卷作文题目《距离》为例,这是个独词型命题作文,审题障碍几乎没有,但是独词型的命题作文,恰恰因为其简单,所以选题上都是一些富有延展性张力的词语,给了同学们写作立意的多角度方向。那么,怎样从一个简单地词语,生发联想,确立适合自己发挥的立意呢?问题开路,首先询问学生对“距离”的初感受:一看到距离,同学们脑子里首先联想到什么?基本含义是“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比喻意义是指两者间的差距,可指认识、感情等方面的差距。那么到底我来写“距离”,怎么写呢?感觉还是无从下手。调动积累要有切入点,可以“在别人的树上开自己的花”即借助文学作品引路。古诗词中可有距离的相关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了要增加观看的距离就必须付出实际行动。苏轼对亡妻的思念更让人感觉到近距离的痛:“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诸多的诗句无不证明了:在刻骨铭心的相思面前,有距即是无距。汪国真《旅行》“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充分说明了距离可以产生美。而他的另一首诗《山高路远》“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则明白的告诉我们:距离是相对的。

以间接阅读经验激活学生原有理解认知,进行发散思维收拢可能构成“立意“的集合,这无形中就把抽象的“距离”概念,化为有情感有气息灵动之物,学生的写作下笔思路瞬间打开,可以有处下笔了。

2 认知整合:以聚合思维为确定立意方向探路

对于写作第二环节立意,主要是确定作文中心或主旨。从已有储备中唤起经验或是表象,还要进一步思考确立与文题对应的重心。因此,在占有大量经验或是表象储备上所对应的思考过程,是立意方向确定的关键所在。也是作文出新意,展示个人写作能力的决定性工作。

同化效应罗列出来的立意思考点可以排列、比较、选择出最佳立意。这个过程就是把新认知进行整合,以聚合思维为突破点进行立意的甄别选定。聚合思维法是把广阔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的方法。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在第一环文学作品引路后,去感受“距离”多层面多角度的丰富承载内涵后,学生已经对距离从粗浅的远近概念,上升到情感、哲学高度去理解“距离”承载着生活与思想情感。这个环节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原有的经验积累,获得一种认知。

这种认知比较宽泛笼统,就像一团迷雾扑面而来,“雾里看花”,缺乏明晰的判断。要辨清已获得“认知”,就需要甄别对比聚合思维的参与。“距离”拥有哪些角度含义:人或事物之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上的相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与某抽象事物之间的距离;人与自然的距离;人与社会的距离等。对比分析后可以发现,罗列这些对“距离”思考思维层次上由浅入深,这个“距离”从有形走向无形,从冰冷单位走向承载温暖的物象,立意也由粗浅走向深刻。

这聚合思维运作的过程,是对“获得的认知”重新审视归位,学生要确认下笔要写的是哪个含义,这是立意方向的明确并且“固定”,为下一环的思考打底探路,但这还只是停留在“他人”的生活与理解上,我的生活呢?怎样从“认知”走向自己的生活,这又是一个思维的递进。

3 对接生活:以联想思维为支架为确立立意找支撑

“写作就是经验的改造,经验从生活中来。”生活是作文源泉。新课标对写作要求明确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而要从激活储备表象与现实生活对接,形成一种联系,从“他人生活”的理解中突破,要对接到自己的生活,联想思维成了关键要素。以“距离”题目为例,可以引导学生以“获得的认知”入手,尝试找角度与自己的生活对接,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遐想,可以由距离想到长幼之间的代沟问题:你可以认为亲情能消除代沟,即在亲情面前,人与人的心灵没有距离你也可以认为亲情再浓也是无法消除代沟的,即就算在亲情面前人与人的心灵也是有距离;可以由“距离”想到用人与感情的亲疏远近问题,由距离想到友情或爱情等等,这种思路的对接,在写作效能上达成的是能做到以情动人,善于抒情记叙的学生就可以尝试。对于较理性的学生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着笔,也可以尝试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遐想。思路上可以尝试从距离的叠加性,即远距离能造成更远的距离,近距离则能造成更近的距离,可以从人文的角度、历史的高度来突出人与自然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是真美。理性的思考贯穿全文意脉,这种思路对接,在写作效能上达成的是以理动人。

从生活理解出发,以对接思考为切入,運用联想发散性思维,把平时的积累都调动起来,联系身边实际,对接生活,学会多角度立体的思考,从而为立意的确立找到有生活气息的支架支撑。

总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正因为其创造性的表述,势必要求写作教学要调动引领学生创造性表述多种思维方法的集合手段,唯有充满思维的灵动与活跃,才有充满生命力的作文呈现。写作是创造,唤醒心底沉淀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理解自己生活,然后用写作与世界作最好的呼应。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

猜你喜欢

距离经验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距离美
距离
床到马桶的距离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