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人格教育
2020-09-22周敏
周敏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许多初中语文教师意识到改革并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需要在实践工作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路径,使得教学方案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促使学生持续性发展。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同样要在教学工作中针对性的落实人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高尚的品格,进而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格教育的开展方式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下为详细叙述。
语文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语文教师所肩负的教学任务较为沉重。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递,同时要做好人格培养等多项工作,这样方可使得教学模式符合现阶段素质教育的标准。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工作中提高素质教育的地位,重视人格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品格,确保学生日后的发展更为长远。文章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格教育的开展方式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 实施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步入社会后将会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而竞争也是文明进步的动力源,竞争过程中将会伴随着许多的痛苦与磨砺,如若学生在遇到阻碍或困难时选择退缩或放弃,那么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来讲将尤为不利,很难促使学生持续性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积极落实挫折教育,这对于现阶段青少年的发展来讲将是巨大的动力,同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意义。众所周知,现阶段的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过于依赖父母,并且受父母保护程度较高,他们在成长中过于强调自我,难以顾及他人感受,且不具备抗挫折能力。
基于上述情况,建议教师实施针对性的挫折教育,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成长规律,制定完善的教育方案。建议教师基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孟子的事迹,经过分析后可知孟子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许多磨砺,在艰难的环境中成长,最终收获了丰硕的人生成就。从孟子的事例中可以看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理。因此,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有磨砺作为动力,只有这样方可立志成才,并且在日后遇到磨砺时也将勇于克服,不断进取。
2 实施自信教育,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良好品格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有自信作为动力支撑,自信也将是学生步入成功的重要铺垫,只有充满自信的成长,方可使得问题处理更加妥善,并且更具动力前进。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年纪仍旧较小,认知力继续提升,部分学生的自信心不足,甚至存在自卑心理,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需求,针对性的实施自信教育,可以结合语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通过故事讲解以及语言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自信心与独立自主的发展理念。
比如,教师在教授玛丽居里《我的信念》相关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对课文内容反复朗读,并引导学生进行复读,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也将深刻体会到玛丽居里的人生理想,及其人格的魅力。并且玛丽居里在事业上一丝不苟,具有坚韧不拔的品格,同时她对于自己具有足够的信心。通过上述故事的引导,学生将会深刻体会玛丽居里获得诺贝尔奖的必然性,因此,在面对困难时选择攻坚克难,而并非选择逃避,这也间接的告知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应有足够的信心去解决、去处理,并且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拔的良好品格。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借助愚公移山等寓言故事,使学生意识到愚公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坚定信念,相信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避免受困难的影响,只有这样最终方可取得优异成绩,逐步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
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供方向指导,同时要使学生意识到培养独立人格的重要性,使学生对事物产生独特的见解,而非人云亦云,相反的,应使学生意识到提高辨析能力的重要性,在自我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立的品格。主要可体现在作文创作方面,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可为学生过多的设限,而是要结合初中生的成长特点与学习需求,基于其天马行空的思想特征,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在想象与思考中拓展创作空间,使得写作内容更为丰富,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进而达到更好的协作效果,这样既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来讲将是坚实的铺垫。
3 实施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高尚品格
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环境较为优越,具有充足的物质作为动力支撑,且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更多的呵护,免受外界伤害。这也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过于强调自我地位的思想,过于强调自我对于个体成长与发展来讲将是巨大阻碍,这部分学生的意志较为脆弱,同时情感也相对单纯,很难切实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环节,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情感教育,帮助这部分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并健全自身品格,最终得以持续性成长。
例如,在教授《乡愁》相关课程时,就要针对性的实施情感教育。《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中通过“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那道浅浅的海峡,却生生阻断了这种思念为乡愁所困的诗人,其情何以堪?《乡愁》这篇现代诗歌的分析完毕后,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主题内容,引导学生针对性的探讨,在合作探讨中明确乡愁对于两岸民众来讲无疑是内心的真情流露,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学会珍爱生活、珍惜所拥有的,时刻学会感恩、感激。同时,还要保有家国情怀,在成长过程中意识到自身所肩负职责,提高责任感。此外,则要基于已有的物质条件,产生满足感与归属感,尤其是父母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其实并非理所应当,相反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努力进取,回馈、报答父母,怀有感恩与感激之情,进而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不仅如此,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从全局性角度入手实施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运用语文教材,对教材中的资源加以整合,再借助多媒体技术等为学生呈现动人且形象的图画等信息,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全面参与到语文课堂中,进而达到更好的人格教育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主要针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人文教育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本文所作分析可为有关的初中语文教师带来借鉴与参考,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切实提高人格教育方面的重视,明确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及其对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将人格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人格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效结合,不仅要实现知识的有效传达,同时要提高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高尚的品格。建议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要落实自信教育,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良好品格,最后,則要开展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高尚品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成长提供方向指导,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偏颇,进而实现促使学生持续性发展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湖北省仙桃市剅河镇谢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