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科学建构抽象关联的策略探究
2020-09-22沈菲
沈菲
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低段科学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对抽象事物的认知,如何帮助低段学生建立抽象关联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内容,笔者从模拟与体验、技术与教具、活动与实践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探寻一条如何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本文所述的“抽象关联”是指因无形而看不见的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的科学影响。小学低段学生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事物的认知要以形象事物为依托。不能理解的概念较多,往往需要应用“具体实例”、“直观特征”等形式来掌握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不够,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此外,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受到自身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低段学生对于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出现的“抽象关联”的理解存在思维困惑,因此,本文从课堂教学策略出发,通过技术与教育的运用、模拟与体验的建立、活动与实践的开展等环节,将抽象化的科学关联具象化,从而达到提高科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1 技术与教具的运用
1.1 运用技术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早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教学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越发多样化,不仅仅是在图片的处理上,还有视频的展示。
当然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多媒体技术。例如在二年级《月相》这一教学内容中,月相大多是在夜晚,有时候还会受到阴雨天气的影响。而且,让二年级的小朋友去每天观察月相,学生的自觉性不够。综合上述几点原因,笔者认为达成理解“月亮随着时间的改变是在变化的”这一抽象关联,存在一定的困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手机软件——月相(安卓系统)、月亮(苹果系统),通过软件模拟不同时间月相的变化,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1.2 借助教具
教具是以传播科技、教育人为目的的实物,是科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材。具有直观性、典型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在二年级《太阳的位置与方向》这一课时,如果遇上阴雨天气,无法在外进进行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用教具模拟太阳的东升西落,根据太阳所处的位置辨认方面,从而将太阳的位置与方向建立联系。
巧妙的运用技术以及制作形象的教具,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中的抽象关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模拟与体验的建立
模拟体验即为情景模拟和角色体验。该种教学方法,给小学低段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抽象关联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载体。通过情景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抽象关联的理解。
2.1 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情景,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科学《做一顶帽子》这一课中,引导学生建立材料与功能的联系这一教学任务时,通过故事形式向学生介绍小猪佩奇一天中遇到的三个问题情境(大风的场景、日晒的场景以及暴雨的场景),猪爸爸只给小猪佩奇一顶很普通的帽子,这样的情境问题用这一顶帽子无法解决,于是请学生帮忙想办法解决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情境问题。教师给学生准备了防风带、尼龙塑料、防晒玻璃纸这三种材料以及剪刀和胶带。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帽子的功能类型,小组讨论设计后自主选取材料,制作相应功能的帽子。
通过情景模拟,快速高效的检测学生的作品,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科学素养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2.2 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为学生创设各种体验的途径和舞台,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潜质,通过体验来领悟知识、发展能力和建构意义的教学策略。
在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第一单元第一课《地球家园中有什么》这一课中,对于完成“知道地球家园中的成员是相互联系”这一教学目标时,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地球家园中可以没有空气吗?
学生:不可以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1:没有空气我们就不能呼吸了!
学生2:没有空气动物也不能呼吸!
教师:小朋友们想不想体验下没有空气的环境呢?
学生:想!
教师:请小朋友们,捏住鼻子,闭上嘴巴,保持不呼吸,看看你能坚持多久,坚持一会儿放开手,待会儿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學生体验)
教师:哪位小朋友想来说一说自己刚才活动的感觉?
学生1:我感觉有一股气要往鼻子里冲出来
学生2:我一开始感觉还好,后来越来越难受,然后忍不住放开手
学生3:我也感觉很难受,后来呼吸空气了,感觉不难受了,舒服多了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体验了一小会儿没有了空气,我们人就会很难受,除了我们人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成员会感觉到难受吗?
学生1:小猫、小狗、小鸟
学生2:小草······
通过以上设置引导学生进行情境体验的教学过程,学生深刻体会到空气与人、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这一抽象关联,进而领会到空气在地球家园中的重要性。
3 活动与实践的开展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现场实践是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现场实践对于课堂记录的把控存在一定的困难,低段学生的学习注意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容易受外界不可控因素影响,因此,教学过程中采取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结合的方式,明确实践任务。本文从关联的情境推理和关联的结构推理两方面展开讨论。
3.1 关联的情境推理
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抽象关联问题时,通过创设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理解抽象关联的桥梁,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在二年级第一单元《土壤—动植物的乐园》一课中,通过引导学生到校园中的一块土壤中去,仔细观察、研究,从而校园中的动植物与土壤的关系这一抽象关联。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土壤中的生物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细致而全面地观察,如实地记录数据。
首先,学生站在花坛边进行观察,他们可以观察到土壤中月季等植物,也可以看到蚂蚁一类的动物,接着鼓励学生走到花坛中间蹲下来观察,可以发现蜗牛等小动物,最后引导学生用小棒拨开落叶,甚至轻轻拨开松软的泥土进行观察可以看到蚯蚓、西瓜虫等小动物。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观察,发现土壤是动植物的乐园,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自然现象。
3.2 关联的结构推理
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抽象关联问题时,通过对物体结构的理解,从物体的结构出发,为学生搭建理解抽象关联的桥梁,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在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一种动物》一课中,对于蜗牛能在地面上爬行这一现象,推广到蜗牛能利用腹足在很多物体表面缓慢爬行这一事实,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抽象关联。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蜗牛腹足这一结构认识,从结构出发,推理得到蜗牛能在木棒以及棉线等物体上爬行。
教学过程中,首先实践观察蜗牛能在透明玻璃片上爬行这一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将玻璃片竖起来,发现蜗牛没有掉下来,接着引导学生将玻璃片倒过来观察发现,蜗牛依然紧紧的“吸”在玻璃片上,通过玻璃片,仔细观察蜗牛的腹足,发现蜗牛的腹足柔软宽大,能够“包裹住”物体,进而推导蜗牛能在细线和竹棒也能爬行这一现象,最后通过实验检验蜗牛能在木棒以及细线上爬行。
当然,要在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通过实践观察,建立已有知识与相应的抽象关联之间的桥梁,帮助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科学规律的习得是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低段科学中遇到的抽象关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教具與技术的运用、模拟与体验的建立以及活动与实践的开展这三个角度,促进学生体味到科学事物之间的抽象关联,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当然这三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一堂课可以选取一个角度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解决课堂中的抽象关联。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其科学素养的提升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主动反思,从而促进综合素养的达成,是本研究一直在尝试的策略。当然提升学生对抽象事物的认知还有很多值得尝试的策略,值得深究。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赭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