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体验:美术教学的“抽象”与“形象”

2020-09-22刘玮

知识文库 2020年18期
关键词:抽象原型艺术作品

刘玮

美术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本构成。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儿童视觉体验的剖析进行分析;并分别从特殊肌理制作方法、引入生活化教学方法两方面,分析形象艺术视觉审美的提高;最后提出运用善用多媒体技术、重视原型启迪两种方法,促进形象与抽象有机统一目标的实现,以期为美术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并为儿童审美素养、审美情趣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前言:审美体验是学生在美术教学中获得的主要体验之一。通过当前美术教学现状的分析可知,学生的审美体验不仅影响其学习效率、学习积极性,也会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终生美术学习目标的确立产生干扰作用。鉴于当前美术教学中抽象与形象的间隔划分,分析形象与抽象有机统一的实现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剖析儿童的视觉体验

所谓视觉体验就是取重点讨论人观察物象之后形成的感受,对其进行分析并认知的方法。在视觉体验的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关注点是儿童对思维方式的体验。在儿童美术学习中,当儿童通过自己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之后,其获得的视觉信息将逐渐进化成选择、抽象、以及形式化的视觉。在当今社会,读图时代与媒体视觉化是个大趋势,这种环境可对儿童的审美情趣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对当前美术教学现状的分析可知,面对教师布置的美术作品练习任务,部分儿童会表现出一筹莫展的状态,画出的作品相对单调;从表现形式方面来说,其作品较为拘谨,表现方法也比较固守。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儿童的美术教学中缺少了视觉原型资源,由此可见可持续性的视觉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2 提高“形象”艺术的视觉审美

为了丰富儿童的审美体验,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提高形象艺术的视觉审美:

2.1 特殊肌理制作方法

提高形象艺术的视觉审美方法有很多种,特殊肌理制作法就是其中一种,特殊肌理制作法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流程为: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儿童针对典型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时,教师可以采用特殊肌理制作方法,借助儿童的动手能力,提高儿童对形象艺术的视觉审美。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预留出充裕的时间给儿童,这样儿童就能充分感受到自己创作时所得到的乐趣,然后去更好地分析出那些美术作品的自身特点。例如,在美术教学命题活动——《彩虹下的母亲》中,可以先让儿童自己用水粉或者是油墨确定作品将呈现出的色彩,通过儿童的随意涂画,勾勒出美术作品的饱满的色彩,这样淋漓的渲染之后,作品的肌理效果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在这期间,教师的作用要被体现出来,教师要充分的引导儿童,让每一个儿童能够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理解并尊重儿童的独特艺术思维,而不要过分地去在意那些事物是否真实。

2.2 引入生活化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年龄及阅历的影响,儿童对美术作品的兴趣维持时间相对有限。增强形象艺术的视觉审美无疑是长效维持儿童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而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可于美术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方法,即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教学内容之一,以生活中常见物品为媒介,吸引儿童的兴趣,进而促进形象艺术视觉审美体驗的提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小猪佩奇玩偶作为美术课堂的教具,引导儿童从多个角度观察小猪佩奇玩偶的特征,并要求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自己同小猪佩奇一同玩耍的情景化作品。

3 “抽象”艺术并没有想象中的“高深莫测”

人们通常对抽象艺术抱有不恰当的认知,事实上,与主流观点不同的是,抽象艺术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那么高深莫测。从本质角度来讲,可以将抽象艺术看成是,在对某物象进行转化、想象,将其转化为与其具有相似性特征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这种表达形式的整合即为抽象艺术。

从抽象方法来看,多数艺术家会选择对物象的外观进行抽象处理。抽象的美术作品往往是美术家对生活中的某些物象的一些抽象的表达结果。与形象艺术的区别在于:抽象艺术中的那些纯粹的点线面等所勾勒出的画面,往往内容是含蓄的,表现得非常模糊,比如说张旭的《古诗四贴》、康定斯基的《即兴之三》等作品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们均属于对物象外观高度的抽象后表现出来的结果。在鉴赏这些作品的时候,教师要充分体现出引导职能,避免儿童因不理解抽象艺术作品或对抽象艺术作品陌生而产生厌学情绪或行为。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要去过分考虑这些艺术作品中究竟竟画的或者写的是什么内容,而是引导他们尽量用自己主观的感受去品味作品里独特的意蕴。

此外,抽象艺术的画面具有强烈的动感。其实越抽象的美术作品往往都有一个特质,这个特质就是具有强烈的动感,这些动感会对人的视觉给与强大的冲击力。仍然以上文提及康定斯基的作品《即兴之三》为例,在鉴赏时,鉴赏者通常会产生明显的情绪波动,如产生冲动或者是不安的情绪等。在鉴赏这类作品的时候,教师同样需要发挥其对学生的引导责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作品里面的那些点线面和图形,同时想象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持有怎样的情绪,促使学生产生跳跃性的感受,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抽象美术作品的真正内涵。

4 如何实现“形象”到“抽象”的有机统一

在美术教学中,形象与抽象通常是并存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如何实现形象到抽象的有机统一,成为困扰美术教学发展的主要问题。事实上,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

4.1 善用多媒体技术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于美术学习中形成审美体验的前提在于:他们对以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形成了良好的观感,并主动深入挖掘对应的视觉信息,最终形成了相应的审美体验。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依托于互联网的多媒体技术可为学生丰富审美体验的形成提供良好的保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艺术作品图片、视频等多形式资料,促使学生对相关艺术作品建立良好的认知,同时使其形成的思维活动有所依托,此时,学生从形象思维过度为抽象思维的过程,即实现了形象与抽象之间的有机统一。

4.2 重视原型启迪

抽象艺术作品的原型无疑是其艺术精髓所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个抽象艺术作品同时对应多种原型的状况,针对这种状况,无需要求学生确定抽象艺术作品的所有原型,将指标设定为:学生能够独立或于教师引导下,确定一种原型即可。在美术教学中,原型启迪流程为,针对某一抽象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相关性、相似性等多个方面,发挥联想能力及想象能力,同时采用添画或删减方法对抽象艺术作品进行二次处理,最终判定其对应原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了由抽象到形象的转化,而随着原型启迪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将逐渐掌握一定的原型判定技巧。从这一角度来讲,可以将学生获取原型判定技巧的过程,看成形象与抽象有机统一目标实现的过程。

5 结论

综上所述,增强审美体验是改善美术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形象艺术与抽象艺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但部分学生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局限作用,对抽象艺术学习抱有担忧、恐惧等态度。对此,教师应在充分挖掘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运用适宜的方法,实现美术教学形象与抽象的有机统一,促使学生从美术教学中获得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进而提高其审美情趣,为其良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沁春路小学)

猜你喜欢

抽象原型艺术作品
一起来探案
包裹的一切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对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浅谈门格尔与罗雪尔关于方法论的对比及启示
语法总结:祈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