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霓:透过护目镜,护士的眼睛像天上的星星

2020-09-22杨楠

南方人物周刊 2020年26期
关键词:大伯护士长病区

杨楠

图/任勇

大伯

关于抗疫,同济医院感染科总护士长章晓云有两件事不敢细想,想起来就心口痛。一件是她听说有个护士孩子发高烧,却不敢回家看;另一件就是张霓给她打的电话。

1月18日,张霓进入改造后的感染三科隔离病房的第五天。为了避免院内感染,个人物品——比如手机——不允许带入污染区。工作了六个多小时下班后,张霓看到大伯的未接来电,她预感不好。

她赶到大伯家,敲门无人应答。与门房一起撬开里门,张霓看到倒地的大伯。120救护人员告诉她,大伯已经去世五个小时。大伯年纪大了,腿脚不便,摔跤引发了脑溢血。

张霓从小由奶奶和大伯抚养长大。去年奶奶过世,张霓发誓一定会照顾好大伯。大伯很少在张霓工作的时候给她打电话,那天打了两个。张霓第一个电话打给了章晓云,她说护士长,我这里出事了,我这三天不能上班了。章晓云揪心得很,说要和另一个同事一起过去。张霓不让,“我们这个工作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都谁不闲。”

大伯在头三出殡,第四天早上张霓带着孩子去大伯墓前敬拜,下午她打电话给章晓云,说自己可以去上晚班。“很愧疚。我已经计划好了,過年之前他就搬到我那里跟我一起住,但他没有等到那一天。我会想如果那天我提前给他打电话,这件事是不是会变化。”张霓说。

还是上班好些,上班能看到同事,忙起来,顾不得想伤心事。张霓不想休假,休假意味着有人要替她顶班,有人要加班。“我应该自己去克服这个困难。而且我觉得很多东西是不是冥冥之中注定了,大伯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我应该更好地去工作,去帮助更多的人,这样往后回忆起来,我是不会后悔的。人要活得踏实,不能干自己后悔的事情。”

1月20日钟南山宣布人传人之前,张霓每天都过得很压抑。“那时候回家,家人没办法理解,外面什么都没说。我和我老公还有公公婆婆说戴口罩啊,不要出去啊,他们不听。那时候每天能看到自己同事就是一种安慰,大家知道发生了什么,互相鼓励。”

章晓云家在1月20日提前吃了年夜饭。章晓云没上桌,戴着个口罩坐在沙发上。家人觉得奇怪,也没多问。“月初的时候大部分职工还是回家,我就告诉她们最好把小孩送走,尽量家里就保留自己一个人。

感染三科

张霓卸过感染三科的门。因为有个病人要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器太大了进不去。施工师傅进病区就要浪费一套防护服,不如自己来。上夜班的时候,张霓怎么都觉得好冷。衣服穿少了冷,衣服穿多了被防护服闷湿,不走动还是凉。

1月中旬,张霓有种莽撞的勇敢。比如着急给一个比较胖的病人抽血,戴了两层手套摸不到,就在污染区里脱了手套去摸血管抽血。

但张霓不心疼自己,她经常在说到别人的时候眼睛红红的。比如有一位病人,吃饭时要把呼吸机的口罩换成鼻罩。每次取下口罩,她都把嘴巴捂着,说怕感染护士。“连说话都喘气的人,那个时候还在想着你,人真的特别好。”

感染三区收治的第一批病人中,有急诊科的医生陆俊。早期感染新冠病毒的医护人员中,陆俊是病情最重的一个。章晓云每天都要进病房看他,每天变着花样说些鼓励人的话。后来陆俊核酸检测呈阳性,确诊为新冠肺炎,必须转院金银潭。章晓云就每天变着花样和别的患者说,陆俊已经好转了,在恢复了,“其实我根本不知道陆俊怎么样了。”

感染三科里收治的都是重症患者,这些患者和医护,遭遇新冠病毒太早,长时间看不到治愈的病例。“什么都不知道是最难的,不像已知的疾病,知道你现在处于什么病程,用药多长时间会达到什么效果。”章晓云说。

张霓照顾着一个有些老年痴呆的爷爷。爷爷经常和她聊天,半夜还要吃水果吃巧克力,每天看电视却似乎不会被新闻影响,他总要问护士们,武汉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呀?“这个爷爷的预后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可能就是他很多时候没有太悲伤,反而能扛过去。”

如果有的患者知道自己的情况呢?特别是自己也是医生,比如他看到自己被更换了呼吸机的时候,调整了呼吸机参数的时候。他会问护士:“我是不是不行了,如果是,你就帮我联系一下我的家里人,我把自己的事情安排一下。”

张霓在病房内照看患者。图/任勇

这位患者确实没有扛过去。“我觉得太难过了,就无能为力。我还有个同学跟我说,说有一次一个病人走了,拉着他的手就一直不放嘛。但是你会觉得你根本没有办法,不是说医生想叫你活,你就一定能够活下来。”

患者与新冠病毒殊死搏斗的过程中,心理状态是极为关键的一环,章晓云必须给所有人鼓励。“每天进病房我要讲什么我都不知道,只有说有的患者已经好了。或者说最难的就是一个星期,我们传染病有一周都是急性期,这一周最难熬。有病人就和我说已经十天了,怎么不见好,我说你胖一点,脂质代谢啊炎症反应啊都会有一些反应,你比别人长一些。又过了几天,我又说抗生素要三五天才起作用,现在用了新的药,药物起作用就需要时间。你看你没发展就是好的,就每天都这样说。人有信念是非常重要的,要么人就垮了。他们戴着呼吸面罩,吃不好睡不好,这会影响免疫机制的,一定要自己很主动去吃、去休息。”

1月29日,78岁的卢教授从感染三区出院。“我们当时一定要发新闻,一定要宣传,就是因为这个消息能给我们信心。我后来就拿卢教授的例子不停地和其他所有患者讲。”与此同时,金银潭医院传来陆俊病情稳定的好消息。

定海神针

张霓说护士长章晓云就是所有人的定海神针,“你特别需要的时候,护士长都在,你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护士长都能解决。”在她的描述中,章晓云不仅睿智又果断,能协调好各方;还拼命到24小时不睡觉,工人改造病房她就陪着改造。改造好后一天都没回家,每天住在病房里。

当我拿这些细节去向章晓云求证时,她笑笑不觉得这是个事儿,“一摊水在你面前,你完全不知道这摊水有多深,只有一个人踩下去,才有人知道这个水多深,所以这第一个人很重要。我是传染病学出身,年纪大一点(44岁),可能就是说我胆子大一些吧。”

章晓云最心疼还是自己的“小丫头”们。“偶尔有一次,我在休息室一看,看到几个小丫头在里面哭,我也没说什么,就蛮心疼的。”她不担心自己,就担心小丫头们。1月初,感染科的护士们还没弄明白她们到底遭遇了什么。章曉云心里也没底,这万一出了什么事,怎么对小丫头的家人交代?“我孩子也大了,我也这么大年纪了,有什么事情我自己可以承担。但其他的护士上有老下有小,我这一天天的,二十几个人,留谁不留谁,谁留哪一层,我这一天天心里掂来掂去。”

她知道自己每时每刻都必须在病区里,“你说不怕那是假的,但她看着你在就好一些,就像有个主心骨。”

刚来医院的时候,张霓并不认为自己适合,她觉得这里的工作太难了。但章晓云看到了张霓身上“爱心泛滥”的情感特质,对她说,传染科是你越待越喜欢的地方。张霓确实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她喜欢和患者聊天,她觉得自己在帮助人。

相较之下,传染科的医患关系会更为亲切一些。在传染科就诊的患者多为慢性病人,时间增进了解,彼此信任。“我见过的所有病人中,传染病人是最可怜的。我刚刚上班的时候,遇到一个丙肝病人,是个大学生。丙肝是血液传播,传染性低。我给他打了几针,他就感谢得不得了。后来知道,他每次回家,他家里人就要把他坐过的地方消毒,实际上他非常受伤。后来我下乡搞艾滋病这些,多数患者心理上都是有落差的。你只要对他平等,像对待正常人那样对待他,他就感激得不得了。所以我们的病人,对我们的护士都很好,可能是他们在我们这里可以得到平等的对待吧。”章晓云说。

病区关闭后,感染科的护士们做了几天患者回访的工作。有的患者恢复得不错,有的还有些气喘,还有的人不敢出门——他能感觉到周遭对自己指指点点。“他们本来就是病人了,但因为得的是传染病,生活就可能翻转。”章晓云说。

即使康复患者的生活并非个个顺遂,他们也会在电话随访或医院复查的过程中,反复表达对医生的感谢。张霓说起这些的时候,我发现她有点想哭。有病人说虽然无法透过防护服看到护士们的脸,但透过护目镜,她觉得护士的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晶晶。

“这次之后,我更加觉得我的工作很神圣,很了不起,我觉得很有荣誉。”张霓认真地说。

获奖理由

1月初,武汉同济医院的感染科三个病区陆续改造成传染病区,这是武汉最早被改造成传染病区的普通病区。感染科的护士们得为同济医院三个院区的改造都打个样——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做,得有人先试试水深。此后,武汉陆续有55所医院被征用改造。在人类最初遭遇新冠病毒的日子里,同济医院感染科的护士张霓尽忠职守照顾病人,她甚至错过自己至亲最后的电话。她默默将自己与家人隔离,提醒周围人戴口罩、勤洗手。在武汉,有许多的护士从1月初就投身抗疫,经历了最为艰难的月份,她们互相支撑,为患者做了一个医护人员能做的一切。

猜你喜欢

大伯护士长病区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泰然处之
修伞
修伞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探讨开展护理行政查房对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的实际临床意义和效果
大伯家的几个晚辈
无陪护护理在普外科病区的应用体会
护士长管理培训需求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