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电,晚上干什么
2020-09-22
随着中国古代灯具技术的进步,夜生活的成本也渐渐低了下来。宋代城市的夜生活也就有了载入史册的热闹:瓦舍里的话本、相扑等娱乐活动彻夜不休,连宋仁宗都跑来做“热心观众”。
现代人下班了,会做什么呢?吃烧烤、唱歌、喝酒……夜生活可谓丰富多彩。还有很多专门晚上营业的店铺,一直到凌晨都还是灯火通明。那在没有电的古代,古人们是否就是吃完晚饭就上床睡觉?他们有夜生活吗?
“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座”
在中国古代史上,“过夜生活”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除了历代的宵禁政策外,一个直接的困难是,晚上“点个亮、照个明”相当费钱。
在秦汉至隋唐年间,古代的照明灯具是以铜灯、瓷灯为主,诸如长信宫灯,而灯油则是动物脂肪燃料,价格相当不菲,所以长期以来都是贵族富豪们的专享。
随着灯具技术的进步,夜生活的成本也渐渐降低。唐宋年间,瓷灯等灯具工艺精进,出现了价格亲民且性价比高的“省油灯”——夹瓷灯。明清年间,各种类型价位的金属灯、玻璃灯琳琅满目。“点个亮”已不再是难事。所以也正是从唐代中期起,中国古代城市的夜生活逐渐丰富起来。“桥市通宵酒客行”成了许多大城市夜晚的常态。
随着宵禁缩短,宋代城市的夜生活更有载入史册的热闹。《东京梦华录》中形容说,每到黄昏时,汴京城的大小店铺就开始“上下相照”,甚至街面上“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座”。瓦舍里的话本、相扑等娱乐活动彻夜不休,连宋仁宗都跑来做“热心观众”。州桥夜市上的各类小吃,一直营业到三更时,马行街夜市“车马阗拥,不可驻足”。酒楼里的歌舞表演美轮美奂,“夜深灯火上樊楼”成了汴京青年的最爱。
到了明清年间,不仅是大城市,许多普通市镇的夜生活也变得丰富无比。比如明代浙江桐乡县的青镇,“夜必饮酒”,相当热闹。明朝边境的蓟镇宣府等要地,明初时都还是经济冷清的军事要塞,但明朝中期,蓟镇就有“赛西湖”之类的娱乐场所。
康熙年间,出使中国的荷兰使团清楚记录了当时山东临清的夜生活。作为当时运河沿线的重鎮,临清以富庶繁华著称。每天晚上,当地的客栈茶馆都通宵营业,戏曲弹唱演出热闹非凡,客人们“只需要付六七文日本钱”。此情此景,也叫这些荷兰人感慨“真是不可思议”。
“东山夜宴酒成河,银烛荧煌照绮罗”
虽然从唐宋至明清,夜生活越发普遍,但对于普通平民来说,夜生活却依然难得。明代《嘉兴府部》记载:弘治中兴年间,浙江嘉兴农民每年从正月开始忙碌,松土、追肥、打谷等劳作每个月都极重,每天早晚两顿都是米粥,中午才吃得上米饭。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全年都要为温饱忙碌,又哪有什么夜生活?
古代夜生活最出名的就是社戏。社戏,又称赛社,是古代农民民间每年的祭祀活动,到明清时期,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有了更丰富的花样。比如明代南方的“迎神赛社”,老老少少都要动员,扮成戏台上的各种人物“装神像”“扮杂技”,昼夜十分热闹。山东临清的“迎春社火”,除了请来戏班子外,男女老幼也要出来表演,扮演“童子扮观音”等民间故事,从白天到晚上“满街人山人海”。绍兴农村每到正月十五夜,就要请戏班来演剧,通常要演三天三夜,每天都要花费数万钱……这些狂欢热闹,浓缩了古代不少民俗,也记录了古代农民的艰辛——辛劳一年,等的就是这一刻的欢乐。
明末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曾记载,明末的士大夫们,几乎每天都有宴会,“东山夜宴酒成河,银烛荧煌照绮罗”。每一场宴会要么在华丽的宅院里,要么就是在宫殿般的船舶上,宴会上的每一件金银酒器都很名贵,食物更是丰富可口,除了豪饮,还有“泛舟取乐”。这类宴会通常都是通宵,“开支全部由公家支付”。
对比明王朝各地持续不断的灾荒、越发深重的危机,甚至边境士兵们因为饥饿“僵而仆者且纷纷见告”的惨状,或许这“火热”的夜生活就为繁华明朝的衰败过程做了最好的诠释。多少叹息都在这群士大夫的杯中酒里。
如果要问“古代没有电,人们都干什么?”值得警钟长鸣的,大概就是利玛窦笔下的这些事了。
(《国家人文历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