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点赞“渝快办”们
2020-09-22
“新湘事成”、“粤省事”、“深i您”……国人历来就有讨口彩、取寓意的“谐音梗”传统。各地政府用“谐音梗”给各自的政务服务平台命名,意在顺应时代变化,贴近群众,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冰山一角。
日前,李克强在重庆考察时,公开点赞重庆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渝快办”。实际上,除了“渝快办”,一批政务服务平台的“大名”早已火遍全网。这些政务平台一改严肃高冷的作风,变身“为民办事”的小帮手,从侧面折射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李克强点赞“渝快办”
重庆的网上政务服务“渝快办”,近两年连续被市民评为“我最喜欢的改革”。李克强点赞“渝快办”时这样说:“我们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人民群众的评价最有价值。”
李克强表示,现在许多地方都推出各具特色的网上政务服务,让企业、群众随时随地可以不见面办事,大大提高了审批办事效率,也减少了寻租空间。“渝快办”这个名字取得好,“营商环境好坏,要看企业、群众办事是否愉快”。
不难看到,李克强对以“渝快办”为代表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充分肯定,其用意不仅在于对诸如只跑一次、零成本办理、24小时“不打烊”等“放管服”改革措施的认可,也是对更高质量、更低姿態的政府公共服务提出期待。
早在2019年3月,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来评判,“政府部门做好服务是本分,服务不好是失职”这与近年来国务院力推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遥相呼应。以一个服务者的心态与姿态重构现代政治权力的运行逻辑与轨迹,可以说从“好差评”的制度设计到各地花样迭出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都显示出中央政府的改革决心。
各地便民平台纷纷玩起“谐音梗”
那么,除了得到总理点赞的“渝快办”,各地还推出了哪些便民政务平台?比如,湖南省的政府服务号叫“新湘事成”;广东省叫“粤省事”;浙江省叫“浙里办”等。
国人历来就有讨口彩、取寓意的“谐音梗”传统,各地政府用“谐音梗”给各自的政务服务平台命名,意在顺应时代变化,贴近群众。譬如,“新湘事成”是“心想事成”的谐音,既体现了“新”意又含有地方简称“湘”,还带有祝福的意思;“粤省事”这个名称中既包含了广东的简称“粤”,同时表明了让老百姓越来越省事的服务宗旨;深圳的“深i您”,不仅直白地表达了“深爱您”的意思,而且还通过“深”字亮明地域,通过“您”表达了对市民的尊重。原本严肃的政务平台变得风趣幽默、简单好记,让人们会心一笑,过目难忘。
其实,“谐音梗”不仅有“梗”还很有“料”,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冰山一角。特别是今年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这两场硬仗中,数字化的工具和手段成为了多地政府部门工作推进的强大助力。以“粤省事”为例,其注册用户今年2月破3000万,到了今年5月1日超过了5000万。
网上政务服务从过去的“锦上添花”,变成了当下各级政府的“必备技能”。老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以通过手机轻松享受各种政务服务,这也是各地政务服务平台大量“吸粉”、受到广泛点赞的原因。
服务也待“升级”
据报道,中国最近三年的数字化程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这其中,数字化政务和公共服务功不可没。
从“谐音梗”出发的“渝快办”等地方网络政务服务,应不止步于谐音的巧思,还需要直面并回答更多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公共命题。在推动治理转型的过程中,尤其需要重申和强调现代国家的属性以及权力的来源。国家由人民所组成,只有普通民众对具体改革的获得感、满意度,才是评价和衡量改革成效、权力表现的最根本标准。
从公众角度来说,既希望更多政务服务平台玩“谐音梗”,也希望这类平台继续增加公共服务内容,这需要各地政府继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当然,这种改革的价值不仅是便民,还要提升政府服务效率、降低行政服务成本。
不过,政务服务平台在继续增加服务内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老年人群等特殊群体的情况。因为,并不是每个市民都能尽快熟练操作线上业务办理,还需要有关方面提供必要的线下服务,同时要向特殊人群普及操作知识。另外,还应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某些行政事项。
(中国新闻网、《南方都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