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量化岂可舍“本”逐“末”
2020-09-22胡小芳
胡小芳
前段时间,在学校德育处的工作例会上,一位班主任抱怨道:班上有个叫涛的男生,个人量化评分已经“负300”多分了,现在他干什么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找他谈话,常常不咸不淡地來一句“不就是扣分吗!”班上划分学习小组,因为小组也要量化评分,没有一个小组愿意接收他……看着班主任一脸无奈的样子,我了解到:原来班主任将量化方案细则制订好后,便交由班上的学生干部记载量化,学生汇总上报班主任,班主任通报量化结果。由于涛的量化开始时大多是扣分,班主任刚找他谈话时他还有些在意,一直努力想把分给加回来,可后来就渐渐“麻木”了……
无独有偶。听着他的叙述,我忽然想起德育主任时常在学校例会上反映的现象:经常有班级的违纪学生为了把扣的分给加回来,跑到德育处打听,希望安排他们做公益劳动(公益劳动是可以奖分的),还有的同学扣分后,故意将自己的钱交到学校说是捡的,学校一旦表扬,也可以加分……
出现这些怪现象,其原因就是部分班级量化考核导向上舍“本”逐“末”——舍“育人”之本,逐“分数”之末。“舍本逐末”在百度百科释义为: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枝末节。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次要的部分。
量化评分是目前许多中学常用的管理措施。学生量化的根本是立德树人,是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习惯上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最终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富有个性的好学生。量化评分,是班主任加强学生管理,提升管理效能,让班级从管理走向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更会让班级在短期内营造积极健康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管理工作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班级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缓慢的过程。小学生天真、活泼、率性、好动,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向上的力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无限发展的可能。在日常学生管理中,班主任片面地、单纯地、过度地看重量化评分,极易在学生中造成“以分数论高低”“以分数论好坏”的错觉,让少数学生误入“为了量化而加分”“为了加分而加分”的歧途,甚至使极少数学生走向班级管理的“对立面”。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量化正本清源呢?首先,量化要坚持激励性原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量化,最终是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因此,在实施具体量化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淡化“分数”本身,关注学生的行为。要坚持以正面教育和正向激励为主,善于于细微处挖掘学生的优点,成就学生的亮点,让学生在不断地展示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更要善于于细微处发现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不断地提升中收获成长的自信。上述案例中的学生涛,班主任大可以深入挖掘涛身上的优点或潜能,对症下药,积极为他搭建展示平台或“用武之地”,让他找到存在感,再适时地给予鼓励,就能让他重拾自尊,找到自信。
其次,量化要坚持发展性原则。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量化的发展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就量化功能本身而言,它是为学生生命成长、生命发展奠基的,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二是,就量化的内容而言,它是动静结合的,班主任要适时地根据学生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和调整相关内容,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案例中的涛被扣了“300”多分,固然与他自身存在着很大关系,但作为班主任,我们也要认真反思,结合学生的情况适时地调整改变,让方案更优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方案中找到成长的动力和方向。
此外,学生量化还应坚持差异性原则。俗语说:“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对于班级中的“特别学生”,班主任要在坚持大的原则前提下,善于结合他们的特点,采取“私人定制”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协商,制订张弛有度的“个性化”量化套餐,让他们在特别的“尺子”下成就自我、成长自我。案例中的涛,班主任可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学生共同制订“个性化”的成长规划,让和涛一样的学生通过“蹦一蹦”“跳一跳”就能改变自己,收获成功。
教育是什么?是唤醒、是激励、是鼓舞。教育者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让学生在量化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