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石家庄市儿童公园更新设计

2020-09-22赵思媛张涛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儿童公园公园景观

赵思媛,张涛

(河北农业大学 园林与旅游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儿童公园指单独设置的,为少年儿童提供游戏及开展科普、文体活动,并具有安全、完善设施的公园绿地,是城市公园中专类公园的一种重要类型[1]。尽管如今娱乐项目越来越多元化,但仍有许多人坚持认为儿童公园的存在是不可缺失的[2]。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户外活动空间的要求与成人有着极大的区别。一个优秀的儿童活动空间应该做到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地满足和适应儿童的活动需求和心理需求,使儿童能够通过活动达到提高认知水平、增强身体素质、促进思维发展和培养审美情趣等目标。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活动方式会根据年龄的不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儿童的认知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对自身和外界事物的看法会逐渐发生改变,比如性别意识的觉醒会影响儿童的行为偏好、身体素质的增强会影响儿童的活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会提升活动的复杂程度等[3]。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低于认知水平的活动对儿童来说不具新鲜感和挑战性,吸引力会减弱;而高于认知水平的活动则会让儿童难以理解、无从入手,同样难以引起儿童的兴趣。为此,拟通过石家庄市儿童公园的规划设计,将认知发展的理念融入公园的设计当中,营造出更为多样化、更具吸引力的儿童活动空间,以期为同类的活动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项目背景和场地概况

1.1 项目背景

石家庄市儿童公园位于石家庄市新华区,是石家庄市内专为少年儿童服务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日本人的私人别墅,解放后收为国有,并定名为“人民公园”,成为一座以动物为主的公园。1983年进行改建并更名为河北省会儿童少年活动中心。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活动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公园设施在丰富度和新鲜感上均已经无法满足儿童的使用需求,逐渐失去吸引力。为此,本项目拟在原址上进行重新设计,以求为儿童建造出一个更具特色和魅力的户外活动空间。

1.2 场地概况

项目位于新华区南端,北起兴凯路,南至新华路,西临革新街,距离新百商圈仅1 km,周边以居民生活区为主,往来人流量非常大。场地周边500 m的服务半径内现有5所幼儿园,3所小学,儿童人数较多,潜在的使用人群数量比较大。场地南北两侧均有公交站,最近的地铁站也只有500 m左右的路程,交通极为便利。

2 现状问题分析

由于场地的建成时间比较久,不管是在设计的理念、手法还是后续的维护管理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场地现有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主题模糊、空间功能不明确、活动丰富度低、公共设施配置和管理不当等几个方面。

2.1 主题模糊

公园虽然是以儿童少年活动中心为名的,但在后续几次改造中逐渐出现适合儿童的活动设施减少、广场空间被非儿童人群大面积占用以及大量家风家训元素加入等情况,导致原有场地的特色逐步丧失,主题也愈发模糊。

2.2 空间功能不明确

由于缺少主题性设计,许多空间的功能不够明确,使用人群结构复杂,导致儿童尤其是幼儿的活动空间被挤压。单一活动区内没有明确的动静分区,使得动静空间交杂串连、相互干扰,也极大地影响了空间使用的舒适感。另外,功能的重复也降低了整个园区的空间丰富度,比如沿湖的滨水空间都由观景平台和活动广场组成,缺少对水体的利用,相似的体验感也容易让人感到乏味。

2.3 活动丰富度低

园区内现有的活动空间在活动类型设计的多样化上存在着严重不足,以儿童活动区为例,近万平米的区域中仅有攀岩墙、卡通涂鸦景墙、造型风车、彩色廊架等设施,且大部分都只具有观赏意义,对于儿童的吸引力有限;场地内地形之间缺少联系,带来的空间变化感非常弱;广场上大面积的空间全部采用砖石铺装,色彩单一,安全性也不高,再加上缺少遮阴的乔木,炎热的夏日整个空间几乎无人使用。另外,各个活动空间内几乎都存在流线混乱的问题,许多人为了通行方便和节省时间会选择从其中穿行,对正常活动的人群产生干扰。

2.4 公共设施配置和管理不当

场地内现有的公共设施比较缺乏,园内没有设置小卖部和停车场,公共厕所只有2处且距离较近,无论是外观造型还是内部设施都无法满足儿童使用的要求;园灯设计比较单一,且集中在道路两侧,活动空间内无法保证夜间充足的照明;园内标识设施数量少,且以警示类和指示类为主,缺少导视和说明类的标识,标识的内容也以文字为主,没有考虑学龄前儿童的使用需求。

3 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

3.1 设计理念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对石家庄市儿童公园进行重新规划,以“趣·成长”为主题,在充分结合现状基础和场地文化的条件下,对整体活动空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和设计。设计将通过合理布置空间结构和特色化的景观设计来提高场地的趣味性、功能性和景观性,让儿童既能在公园中享受到童年时期特有的乐趣,又能在其中学习和成长。

3.2 设计原则

3.2.1 以儿童为本,合理分区 石家庄市儿童公园的设计定位是以服务儿童为主的综合性公园,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儿童及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群体,所以各部分的设计都要以儿童为中心进行考虑,以儿童为本。由于儿童的生理尺度、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都会随着年龄而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儿童对活动空间的喜好也会随之改变,所以在进行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时,要针对不同年龄、认知阶段的儿童分别设计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和设施。

3.2.2 安全第一,注重细节 儿童天性好奇,对未知充满了探索欲,与成年人相比更加的活泼好动,但由于身体素质、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儿童对于危险缺乏预估和躲避的能力[4]。因此,场地的安全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活动空间内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所设计的活动内容不应超出其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范畴,空间内的各项景观元素,如水体、地面、植物等都应保证不易对儿童造成伤害,并且要及时定时地进行检查维护,减少意外的发生。

3.2.3 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近些年,城市里的儿童需要到自然环境中活动的理念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5]。生态自然的环境能够提升儿童探索的欲望,更有利于儿童认知的成长。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应尽量采用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减小人工改造的幅度,设施的材料可以选择自然材料或废弃物改造、植物品种也应以乡土树种为先,最大程度保留场地的生态环境。

3.2.4 寓教于乐,富于变化 比起一般的灌输性的学习方式,将游戏与学习结合,采用多样化的途径获取知识的方式更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也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6]。

4 更新设计方案

4.1 功能分区与景点分布

改造后的公园按其发生的主要活动类型共划分为儿童活动区、休闲活动区、体能拓展区、山体景观区、滨水活动区以及特色文化区6个部分,其中儿童活动区是整个公园设计的核心和重点,也是全园改动程度最大的一个区。每个分区又划分为数个景点,各景点的分布如图1所示,活动类型的丰富度上有了极大地提高,更能够满足儿童和其他游客的活动需求。

4.2 儿童活动区专项设计

4.2.1 童趣园 童趣园包括儿童游戏场、斜坡草坪和戏水广场3个部分,主要服务对象是认知水平较低的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整体设计风格以明快活泼为主,活动设计比较简单,强度低,丰富度较高。园区西侧是斜坡草坪,坡度舒缓,靠近园区的一侧设置有滑梯,孩子们可以通过爬上草坡然后从滑梯滑下的独特方式进入园中。草坡北端与流线型的海洋主题涂鸦景墙衔接将整个空间与道路分隔开来,涂鸦墙是原场地保留的设计元素,景墙上开设的窗口和园区入口可以采用海洋动物的造型。园区中央的塑胶矮坡是孩子们攀爬玩耍的地方,一旁的浅水池可以为幼儿提供安全的近距离戏水空间,蜿蜒出去的浅溪以卵石铺底,孩子可以赤脚去其中体验不一样的触感;临岸的戏水平台为逐步向下的阶梯状,可以在最下层平台上放置几个水生动物的雕塑,儿童可以近距离触摸或在上面攀爬,在多雨的季节这些雕塑的底部会被水没过,带来不一样的景观效果。园区南侧的场地上是留给孩子们培养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空间,包括近水一侧的沙池与泥土游乐园,围墙的墙体表面采用粗糙的材料,可以让儿童以泥土为笔墙为纸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

图1 儿童公园总平面图Figure 1 General plan of the Children’s Park

4.2.2 绿篱迷宫 绿篱迷宫是为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设计的,南北两侧的入口通道都是以粗壮结实的藤类植物为架搭建形成的,充满自然的神秘吸引力。中央部分是由原本的文化广场改造而来,保留了圆形空间和平台,将砖石围墙拆除,改为以竹、木等自然材料围合,减少了空间内的人工痕迹。迷宫中央是原本放置于南门广场附近的战斗机,由于原来的位置缺少围挡,许多儿童会在飞机上攀爬玩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飞机机身造成了磨损,迁移至迷宫中央后既增加了孩子们对穿过迷宫的吸引力,又能减少儿童爬上飞机的人数和频率,更好的保护飞机机身外观。在迷宫的角落处还设置了与飞机相关的介绍和科普,让儿童在游戏的同时能够了解更多的知识。

4.2.3 趣味雕塑园 趣味雕塑园区是从原有的生肖雕塑园改建而成的。改造后的活动区分为主题雕塑和趣味雕塑两部分,将场地内原有的十二生肖主题石雕放置得更为集中,又引入了不同质感、色彩丰富的雕塑小品,比如金属、木头和玻璃等原料制作而成的雕塑可以让儿童感受不一样的视觉和触觉效果,具有灯光或音效的互动雕塑可以带来更新奇的刺激感,还有可以进入或攀爬的雕塑、废旧材料组合成的环保主题雕塑等,这些雕塑不仅拥有观赏性,还能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思考。

4.2.4 汉字广场 汉字广场是一个适合亲子和团体活动的、集游戏和学习于一体的文化广场。游戏是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主要方式,也是最好的教育来源。相较于单纯的文字表达,能够进行良好互动的游戏空间更有利于强化和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儿童也具有更高的吸引力。汉字广场在靠近游乐园的位置,来往的多数是学龄前以及低年级的学龄期儿童,这些儿童对文字有一定的辨识和阅读能力,但也存在着比较大的认知缺口。将一些常用的汉字拆分后刻在广场的地砖上,既可以由家长带领孩子进行组合,引导孩子对单字的认识,也可以几个小伙伴一同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既能学习或巩固对文字的掌握,又能在往返移动中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4.3 景观要素的改造设计

4.3.1 水体景观的改造设计 公园内的水体景观在设计上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手法。引入童趣园中的水体以戏水池和浅溪为表现形式,活动强度低、安全性高,适合年龄较小的儿童独立或在家长的看护下玩耍;以湖区为中心的大面积的水面以观赏为主,在合适的地方设置了观水和亲水平台,东南侧湖面上设有浮岛,置身其上可以体验被湖水环绕的感觉;从人工湖东北角延伸出去的小河在正对北门的假山石下形成浅池,并在假山上设计有小型瀑布,水流量较小,冲击力弱,儿童可以站在下面水池中的汀步上去近距离地触碰和感受落下的水流;人工湖的中央设有灯光和音乐喷泉,开放时游人可以在岸边驻留观赏。

4.3.2 植物景观的改造设计 公园内原有的植物品种较为丰富,但在其景观表现形式上比较单一,缺乏特色和对儿童的吸引力。改造后的植物景观表现形式更为丰富,比如通过茂密的乔木林打造出自然探索类的空间,郁闭度较高的环境条件能够激起儿童探险的兴趣和挑战欲;靠近湖边的位置种植多种水生植物,形成生态观察空间,让孩子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和了解不同水生植物的形态特征;现有自然条件较差的场地上通过设置植物迷宫、剪型树木园或盆景园等构建出别具特色的植物空间[7]。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植物的选择要以安全为上,避免使用有毒、刺、飞絮或其他不安全因素的植物[8]。

4.3.3 设施与小品的改造设计 公园内原有的座椅、垃圾桶等设施形式单一,景观小品也比较老旧,缺乏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内涵。从使用人群的需求出发,为不同游客打造出更适宜的基础设施,在功能和尺度、细节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比如增设适合儿童身高的垃圾桶、桌椅旁留出婴儿车的停放空间、儿童使用的活动设施边缘避免出现锐角等。

5 结语

石家庄市儿童公园的更新设计,是在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了场地的现状条件,对公园的主题、空间和景观要素等进行的重新规划,改造后的公园划分出了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知水平的儿童多种活动空间,场地的趣味性、功能性和景观性都有所提升,能够更好地为儿童服务,满足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需求,真正成为专属于儿童的成长乐园。

猜你喜欢

儿童公园公园景观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游儿童公园
游儿童公园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去儿童公园
儿童公园公共座椅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