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元璋当皇帝后留下的“烂尾工程”

2020-09-21文裁缝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都洪武朱元璋

文裁缝

一个王朝的建立有三个要件,那就是国号、年号和定都。大明朝国号和年号都有了,可关于把首都定在哪里的问题,却颇让朱元璋感到为难,当年选择应天为根据地,是以其作为发展王业的基地使用的,当时是适用的。南京有长江天险,向北有两淮可发展,向南可以控制江南,经济上靠近富庶的苏杭之地。可是之前定都在南京的王朝,都是偏安江南的小王朝,存续的时间都不长,这在朱元璋心里是有阴影的。再者,在明军占领大都,宣告元朝统治退出中原后,如何对于广大的北方地区进行管控也是个问题。

早在进军元大都之前,朱元璋就专程去了一趟汴梁,除了召开前线军事会议外,再有一个重要事项,那就是对北宋故都汴梁进行实地考察,看看能不能捡个现成。

考察的结果大失所望,除了无险可守以外,经过多年战火的摧残,原先富裕繁荣之地,已经沦为贫困地区,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原有的皇宫大院完全损毁。

朱元璋遂放弃了建都汴梁的念头,但为了迷惑众人,就把汴梁定名为北京,当然少不得让人大兴土木,搞点基础性建设什么的,称应天为南京,这时就有了南北二京“其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朕于春秋往来巡守”(《洪武元年八月己巳朔》)。

后来,朱元璋突发奇想,何不把首都建在自己的老家临濠?把老家建成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家乡人民不就过好日子了吗?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九月,朱元璋下诏在临濠营建中都,建都事宜由左丞相李善长具体负责。可是等工程真正大规模摊开以后,问题却接踵而至,临濠这地方太穷了,当庞大的施工队伍开进这个“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的小城时,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据说,整个工程大约动用了工匠九万人、军士十四万人、民工五十万,加上南方各省、州、府、县和外地卫、所负责烧制城砖的工匠,各地采运木料、石材、供应粮草的役夫等总数达一百多万人。

为了扭转人烟稀少、田土荒蕪的局面,朱元璋还下令迁了十四万江南富户至此。此举除了弥补临濠地区人口短缺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东南地区之前为张士诚所占据,这里的许多人都曾为张士诚出过力,朱元璋实际上是要打击东南地区的文人和地主阶级,并规定迁徙过来后就不准随便离开临濠。

建立首都这样的重大工程必然涉及大量的土地占用问题,政府在征用土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强征强拆,再加上那些王公贵族从中倒买倒卖,当地物价飞涨是肯定的,失去土地的农民无以为生,来参加工程会战的人也苦不堪言。

朱元璋的初衷是要让家乡的人过上小康生活,人有肉吃、有酒喝,吃饱喝足了才有精神头给他这皇帝老乡歌功颂德,没想到适得其反,家乡人民比他当皇帝前还要苦。之前刘基就极力反对在临濠建都,看来这次没听他的是真错了,都怪自己一时冲动,考虑不周,落下那么个烂尾工程。朱元璋痛定思痛,毅然喊停已进行了六年的中都项目,时间是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四月。

对于朱元璋突然下令中止耗费了难以计算的钱财、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的中都建设问题,历史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种说法广为流传,说朱元璋决定立项建设中都后,曾两次亲临视察。第一次是洪武四年(公元1371)二月,主要是视察中都的兴建情况,也就是这一次视察后,朱元璋做出了移民中都、充实中部人口的决定。

朱元璋第二次来临濠是四年后,史书对朱元璋此次行踪有翔实的记录,他先到了滁州,畅游了琅琊山,乘兴写下了《感旧记有序》,文曰:“予因督功中都,道经滁阳,乘春之景,踏青西郊。细目河山,城雉如旧……”颇有功成名就、故地重游的意思。这次临濠之行,朱元璋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详细检查了中都的施工情况;二是祭祀了皇陵。《凤阳新书》卷五记载,朱元璋在临濠期间,就住在“皇城内兴福宫”。由此推断,当时一座崭新的都城已初具规模,眼看就要大功告成。

可谁也没有想到,朱元璋返回南京后却突然下旨停建中都。原来,他在视察宫殿时,得到了一条重要信息:工匠们由于工作繁重、又吃不饱肚子,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就在施工时做了手脚,手段极其恶劣,竟然在宫殿殿脊上制作、画刻一些咒符,这种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这不是公然谋害皇室成员吗?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追查,虽然后来将一批参与作案的工匠就地正法,但朱元璋在感到憋屈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意识到元朝的统治刚刚被推翻,人民还没有从战争中解脱,统一战争还在进行之中,此时大规模营建中都确实是个重大的失误。再联系到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西勋贵的所作所为,朱元璋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倚的淮西勋贵和定都临濠的决策,促使他抛弃乡土观念,以壮士断腕的气魄让中都工程及时下马。中都之事就此作罢,他也从此再没有回过已经更名为凤阳的老家。

朱元璋解释停建中都的理由是劳民伤财。但这其中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他身边的勋贵功臣大多是凤阳同乡,这些人居功自傲,常有违法乱纪之事(定远侯郭英就私自役使营建中都的工匠为自己建造宅第),且在朝中结党谋私、排除异己,建都凤阳后,岂不更加助长这部分人的势力?

朱元璋既已意识了问题所在,就必然要改变自己的用人之策,由倚重淮西乡党逐步转向任用来自各地的人才。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南京为京师,多年悬而未决的定都问题才算正式告一段落。

朱元璋在称帝之初,就已经大兴土木建造南京城墙和皇宫。据说南京城建好后,朱元璋兴致勃勃地率领文臣武将登上紫金山,俯瞰南京城的气派,不无得意地问群臣:“我的都城建得怎么样啊?”群臣自然都顺着他的意思,极尽溢美之词。唯独十四岁的四皇子朱棣说:“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击中紫金城。”朱元璋定睛一看,不禁冒出一身冷汗,这给朱元璋的心里又添了一块心病。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颇有迁都关中之意。当时,明朝的主要威胁是来自漠北北元残余势力。迁都西北,是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北平之所以未予考虑,是朱元璋偏心眼,要留给最喜爱的四子朱棣作封地。朱元璋的次子秦王对此极为不满,关中是他的封地,把都城迁过去,他的封地就没了。要不是朱标替他求情,差一点就被朱元璋废掉了他的秦王。

朱标对西安和洛阳都进行了详细考察,比较两地的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上陕西地图。朱标个人比较倾向于选择西安为国都,因为西安曾经为西汉和唐朝国都,王气十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朱标第二年就病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古稀的朱元璋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朱元璋在当年底亲自撰写的一篇《祀灶文》中,表达了万般无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按古就绪。维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听起来真是异常凄凉。

一生都是赢家的朱元璋最大的憾事,莫过于太子早逝和没有解决好国都问题,并且很快就带来恶果。他死后四年,四子朱棣就轻而易举地将他的继承人惠帝朱允文赶下了台,朱允文本人更是下落不明。

猜你喜欢

中都洪武朱元璋
书法作品
最含蓄的画谏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画谏
春满人间
朱元璋为何放过了汤和
学生党网游超廉价攒机
趣味数独
草莽皇帝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