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好,更当坚守本色
2020-09-21林晟煜
林晟煜
乡村开始“整容”——那千篇一律的美,是商业的玩法。人们把美套上了固定的模板,却浑然不知美是不可被定义的。对美的感知,对自然和谐之路的寻求,对社会向上发展的热潮,我们追求变好,更当坚守本色。
甚至是尽了力的,那刻意漆上墙的山水画,越显不协调。正好,余秋雨的那句“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恰点醒人心。
遗憾的是,乡村的人工固定模式改造已成了当下潮流主线。对振兴乡村,我们是极富有期望的。不过,现很多地方打着促进社会发展的旗号——大部分也确实有这份心意——为了评一个示范村的名声,肆意地破坏乡村的风物和历史。这似乎贴切了数据化时代的特性,却与最初的美好相违背。以另一个角度来说,年轻人自然偏爱现代建筑,却又不能盲目地跟风盲从,任意颠覆与随意篡改。这个世界若连乡村也所剩无几,美好就很难遇得到了。
蒋勋曾说:“若是民众无法思考,社会的繁荣强大都是假的,都将毁于一旦。”我们是缺少思考的,当乡村接连被肆意破坏,更多时候我们只是怀着美好,却不去考虑什么才是美好以及这其中的奥秘。我理想乡村振兴,是不提倡乡村破坏性人工改造的。这一社会性发展问题,正是青年人当下的历史使命。新生代的力量,应当融入到不断激发活力的伟大事业中。
很多时候,在我的内心深处里,那已然逝去的童年之地,总在一次次刺痛我的软肋,一次次指引我应该呼吁什么。那傍晚的温柔,是用筷子夹豆腐的质感。邻居间搬出板凳来,坐在那家门口,女的聊八卦,男的谈劳作,小孩儿似懂非懂的听着。凑这闲趣的,还有头上一窝一窝的蚊虫,惹得大人们忙得拿着蒲扇直拍,发出相当清脆的驱蚊响声。村口立着一棵大树,赋予整个村以生机。它默默无闻地伫立,使我此前从未感受到它对我的意义和重要性。得知它被砍,我愤怒、难过还有不舍、无奈。总之,心如刀割。村子每回被建造,都变成另一个新村子,都不像我最爱的村子。
或许,哪止我是心情复杂的,更有那世代生活在树旁的无数村民的心情悲落。这是日日夜夜累积的情感,是不可言喻的思念,是不可言表的心疼,是无法人人通晓的人文与自然的最深处境。当有一天,人们如果只能凭着记忆去幻想童年,顺着改动的痕迹,去摸索童年的踪影,那将是一个悲剧。
新青年该做的不是一味地追求前进,也应兼顾个人思想及初心。一个拥有独立特行正义的人格,所富有的便是最强大的内心。年轻的心本是浮动的,世间的风波与流行,都是在进一步加剧独立思想存在的艰难。正如,这新兴网络时代的散播,所有人都以为它即将会把爱和正义传递远方的时候,却不曾想到故步自封的论断、解读,早把正义淹没。我们被动思考,虚假思考,甚至已然没有了自我的思想。当乡村振兴,当社会改造发展,我们逐渐实践完善,便开始愈偏离最初目的。若以自然乡村的改造,来做这个村镇的摇钱树或名誉象征,那么便是我们这代人最惨痛的损失。
这个世界若有一个固定的范式,那么只有冲破这层阻碍,才能实现多元化的社会。少年心,应是打破束缚的有力优势。握住初心,不变初心,再前进。当我们过分执着于达成目标时,容易丢失本心,迷失自我。随着国家进入决胜小康之年,只有我们不断向上发展,兼顾着自己此时此刻的艰巨任务,才能担当起这个时代。
余秋雨说,“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不仅乡村应真实保存,我们新青年怀有的初心和思想更应鲜活而长久。人类的明智,并非表现在追寻虚无和被赶着前进。我们呼吁这个时代变好,同时追求这个时代不变本色!而青年应是社会问题最尖锐的思考者,应是维持这个社会健康向上的守护者。
乡村应当振兴,乡村永葆活力——青年可以随潮流前进,但青年更须有思想力,保留传统的纯真美德,致力于坚守自身使命。
(编辑:于智博)
评点:朱伟
乡村建设,历来存有争议。一方面,“振兴乡村”,极具吸引力,也令人怀存期望;但另一方面,满目的“千篇一律的美”,却成了乡村建设之后的面貌,这种“商业的玩法”,是我们所抗拒的。而这之中,青年的思考极为重要,青年的追求也显得很是迫切;而这其中,青年的切身体验及感受最是难得。“傍晚的温柔,是用筷子夹豆腐的质感”,这独特的感受,非亲历者不可道出。“村口的大树”,是村庄的生机所在,而它的遭遇,则成了村庄的命运的隐喻。这些细微的感受,贴切地融入到思考与论说之中,令文章增添上了质感,引发了人们的思索,突显出了新青年的历史使命,可謂文质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