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记者》对中外新闻史的研究
2020-09-21曹语阳
摘 要:《战时记者》创刊于1938年9月1日,由浙江省戰时新闻学会主办,杜绍文任主编。本文将重点关注该刊涉及到新闻史论方面的文章,试图管窥该刊在新闻史研究方面对新闻学学科发展和研究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关键词:战时记者;新闻史
本文根据所掌握的《战时记者》文献,进行文本处理和内容分析,总计185篇研究样本。此次研究以国家地域为第一级分类标准划分为中、外新闻史,其中有关台湾,香港的文献以中国新闻史处理。并以文献的学术价值所覆盖时、空间作为第二级分类标准归类研究层次,梳理《战时记者》有关新闻史的研究成果。
一、《战时记者》对宏观新闻史的研究
通过对研究样本进行系统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战时记者》在栏目及内容的设立和编辑上展示出新闻期刊极高的专业性,恰是服务于其办刊宗旨——“旨在研究新闻学术,加强战时宣传”[1],要成为“战时喉舌,记者园地”。其中《战时记者》对宏观新闻史的研究将作为本文研究的突破口,涵盖中国11篇,外国5篇。
1.中国
(1)重点内容
首先,宏观介绍中国新闻事业及报业报界动态。代表性的文章有胡道静《中国近代之报业》,内容涵盖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特征等方面的情况。其中,恽逸群《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新闻事业概况》着重介绍了辛亥革命以来(1911-1941)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是一篇及时且罕见珍贵的新闻史研究文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其次,宏观介绍有关新闻学的历史知识。该刊通过设置“报史专栏”、“记者知识讲座”等特色栏目,增强了该刊的知识性、学术性、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该刊作为新闻专业刊物的学术地位。例如胡道静《中国第一种现代报纸 马来亚的「察世俗统记传」》等,内容涵盖历史知识,有助于相关新闻史学内容的普及和传播。
(2)研究特征
首先,研究群体的单一化。就该刊研究新闻史作者的学术背景而言,我国报人胡道静先生自成一体,大部分新闻史文章均出自其手,产量颇丰。中国文化、新闻界的杰出战士恽逸群也刊登过重要言论,此外也有极少数非新闻专业者“插足”其中,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开展不同视角的新闻史研究,但由于研究群体的单一化,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后续研究的局限和疏漏。
其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通过对研究样本的分析和处理,该刊有关新闻史的研究,在方法的运用上,除了采用对文献史料进行分析介绍等少数原创文章外,有关我国新闻事业总体概况的重点研究对象主要是通过对书报的全文介绍与评析,例如胡道静《中国近代之报业》。
最后,研究内容的不成熟。就该刊的新闻史研究内容主体而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主要集中在对中国报业、印刷等,这类初期单一的传播媒介及方式展开的历史研究。如朱应鹏《上海报界今昔观》。
2.外国
在处理研究样本时,有关外国新闻史研究内容多集中在英、法、美、日四大国家,尤以介绍评析各国报纸、报业等新闻事业发展情况为重点,采取对比分析和揭秘等不同形式来阐释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发展与特点。通过研究样本的数量和内容可见,该刊在外国新闻史方面缺少系统的专业研究,无专栏设置,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呈现出不成熟态势,无规律可循,处于研究初期阶段,即非专业、纯粹的借鉴与引进。
二、《战时记者》对中、微观新闻史的研究
在民国新闻史研究对象的体系结构中,中观研究对象介于宏观研究对象和微观研究对象之间[2]。然而,对研究样本进行处理归类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加该刊的创立与新闻史学术研究的重叠期有限等因素,导致研究对象局限、研究范围狭窄等不可避免的结果,仅涵盖一篇中观新闻史的研究,即《浙江省汉奸记者群像》,全文通过简单的职务与姓名罗列,将当时的浙江省汉奸记者群体进行公开,遗憾的是,并没有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述。而该刊的重点部分集中在微观新闻史的研究上,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三大研究对象主体都有一定数量的文章作为研究支撑,涵盖中国126篇,外国42篇。
1.中国
(1)重点内容
首先,研究各地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介。该刊以多个视角针对新闻媒介展开不同程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关于报纸发行量的统计报告,如《沪各报发行实数 以新闻报销数最多》;第二、关于几大报刊的副刊简介,如辛子辛《重庆各报 副刊鸟瞰》;第三、关于某具体报刊的创办、发展、特色等情况的论述,如《中央日报湘版复刊》,对于报刊在经营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不公平对待等情况也是该刊的重点研究部分。除了对报纸的重点研究外,也有关于杂志、通讯社、电台的论述文章,数量不多,例如性天《今昔杂志市场之概述》。最难能可贵的是,珠江《中电新闻片之跃进》一文,是该刊首篇关于新闻片相关内容的论述。
其次,介绍新闻记者、编辑等新闻从业者的采访工作、特殊遭遇等情况。例如《战区失业记者》等,文章形式以叙事风格为主,以新闻从业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以及生平遭遇等为背景材料,借以表达同情、缅怀等心情,例如曹聚仁《报人典型——黄远庸先生》。
再次,重点关注新闻教育、报界运动等各类新闻活动。当时,国内的新闻教育处于一个尚未成熟且缓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战争的持续,到处都感到新闻从业人员的缺乏,培养优秀的新闻从业者则是当务之急,也正如碎雪在《复旦大学的新闻系》中提到,“我们熟望复旦新闻系成为培养坚强战斗的新闻记者或是编辑的好场所”。为此,各地专门设立新闻院校、报童工学班等,既培养新闻专业人才和学术人才,也解决了儿童温饱、就业等难题,从《战时记者》刊载的有关新闻教育等活动的文章数量来看,该刊对于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希望和寄托,例如《金华报童工学班开课》、《新闻专班今日开学》等。然而,在这社会动荡的抗战年代,中国的报人们和有志青年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汪运动,既有记者学会和战时新闻学会的成立、出版法令的颁布、报业自发组织的义卖活动,更有文化人的献金运动和报人的起义反汪等消灭汉奸运动。
最后,针对某个地区、某段时期的新聞媒介、新闻活动等新闻事业概况展开研究。《战时记者》对于各地的新闻事业发展和战争时期报业动态也备加关注,涵盖天津、广州、福建、上海、重庆、浙江等多地,重点关注孤岛时期、沦陷时期等抗战阶段的各地新闻事业发展概况。
(2)研究特征
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后发现,《战士记者》在微观新闻史的探索中不断反思,兼顾业务与理论的探讨,研究群体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系统且初见成熟的研究成果。
2.外国
较其他研究类别的外国新闻史而言,该刊在微观外国新闻史领域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多。研究国家仍以英、法、美、日四大国为主,研究对象较为丰富,从单一的报纸报业概况研究,扩展到对通讯社等新闻媒介的关注,如《德国战时通讯社的困难》。尤其加入了对外国新闻从业者的关注,例如淑云《美记者杨格的遭遇》,内容既包括对外国记者工作情况的介绍,也涵盖其悲惨的人生遭遇。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该刊在研究外国新闻活动时,加入了对外国新闻教育的关注,例如沈颂芳《法国新闻教育的改进》,全文详细介绍了法国的新闻教育机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国内新闻教育课程的开设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然而,就上述研究内容而言,大多数是译介外国报刊或书籍,原创性的论述较少。从1938年9月1日的创刊号到1941年2月第3卷第6期,《战时记者》关于微观外国新闻史研究的文章有41篇,翻译文章占19.5%,其中文章内容涵盖新闻媒介、新闻从业者、新闻活动三大研究对象,且大多以英法日等国的具体实例为支撑。
三、《战时记者》有关中外新闻史研究的对比分析及阐释
通过对《战时记者》文献的内容分析可以见得,该刊有关中外新闻史的研究无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数量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和不同。从数据来看,三大研究层次中的外国新闻史均远远少于中国新闻史的文献数量,总数上外国新闻史也仅占研究样本总量的1/4,研究整体呈现出明显的偏重现象。具体情况可从下面两个方面进一步说明:
1.研究对象的差异
《战时记者》有关中外新闻史研究中,研究对象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以中国来看,大多数文献侧重于对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介的研究和论述,虽在该刊的后期也出现了对通讯社的相关论述,但数量极少,尚不成熟。反观外国,除了对本国报纸、报业的整体概况分析外,多集中于对通讯社、电台的介绍,还会以揭秘的形式进行阐述。然而,造成这种对新闻媒介呈不同程度的研究态势,无疑与各国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有关。而有关新闻从业者的研究,中外各国均体现出一种极高的人道主义关怀。对于新闻活动而言,各国新闻界和政府所发动的运动不尽相同,但都是以争取自由维护和平为宗旨,进行的一系列反抗运动和自我救赎。
2.研究方法的运用
作为外来品,有关外国新闻史的研究在数量上呈现较低态势,这与研究资料的来源、研究方法的单一、研究者的非专业些许相关。《战时记者》中有关新闻史研究的专家为数不多,胡道静是其中一位,然而从研究样本中发现,由其主笔的文章中,外国新闻史的内容极少,且以转译诸多,而原创文章以中国新闻史研究为主,且某种程度上对中国新闻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其他非专业的作者,多以外来文献作为文章主体,进行有关内容的节选和转译,以介绍了解为主要目的,缺少一定的专业研究和系统分析,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更无创新可言。然而,对于外国新闻史研究的忽视并不仅仅是《战时记者》所呈现出的独家问题,这是新闻学学科研究长期以来存在的诟病。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建构民国新闻史研究框架结构上所做的努力、还是对新闻史研究样本的丰富所做的贡献等,都是《战时记者》全体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史相关内容富含深度和广度的初探和摸索,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和史料价值。
参考文献:
[1]方汉奇.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新闻纵横,1985.3
[2]倪延年.论民国新闻史研究的对象、目标、功能及态度诸问题.南京师大学报,2018.01.25
[3]方汉奇.进一个世纪以来的我国外国新闻史研究.国际新闻界,2009.01
作者简介:
曹语阳(1995--)女,汉族,辽宁人。硕士在读,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新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