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光伏产业发展的喜与忧

2020-09-21安徽省统计局课题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7期
关键词:安徽组件全省

□ 安徽省统计局课题组

光伏产业是能源革命的代表性产业之一,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光伏产业链包括高纯晶硅原材料生产、硅片生产、电池生产、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制造以及应用等。为了解安徽光伏行业发展现状,近期我们深入合肥、蚌埠、淮南、滁州4市36家光伏企业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 基本情况

安徽在全国较早重视并发展光伏产业。目前,已建立起除硅料和硅片生产以外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形成以合肥、芜湖、蚌埠和滁州四市为主的光伏产业基地,同时拥有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两种制造工艺和产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光伏生产研发应用基地。

(一)产业规模扩大,效益持续向好

2019年,安徽规模以上光伏企业139家,实现营业收入549.6亿元,增长23.7%,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1.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53.6亿元,增长32.6%,明显好于全省(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下降3.7%)。“十三五”以来,安徽光伏行业已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四年间营业收入累计增长25.2%、年均增长5.8%,利润累计增长98.3%、年均增长18.7%。

(二)龙头企业支撑作用凸显,集聚效应显现

2019年,全省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光伏企业共57家,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14.1亿元,占全省光伏产业比重93.5%;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光伏企业共7家,实现营业收入390.8亿元,占比71.1%。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不仅支撑着安徽光伏产业生产的半壁江山,也带动周边上下游企业在当地形成产业基地。目前,全省已形成以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合肥光伏配套设备生产基地,以信义光伏产业(安徽)控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芜湖光伏玻璃制造基地,以隆基股份和晶科能源等光伏组件生产企业为代表的滁州晶硅组件生产基地,以凯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蚌埠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2019年,这4个市光伏产业营业收入430.7亿元,占全省78.4%。

(三)光伏应用发展迅猛,装机发电居全国前列

“十三五”以来,安徽相继出台《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安徽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安徽省“十三五”光伏扶贫规划》等,大力推进光伏发电,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9年底,全省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254万千瓦,比“十二五”末增长9.4倍,占全国6.1%,居全国第5位;光伏发电125亿千瓦时,比“十二五”末增长30.3倍,占全国5.6%,居全国第8位。安徽16个地级市均有光伏电站。其中,14个市有地面集中式光伏电站,并网装机773万千瓦。

表1 “十三五”以来安徽光伏发电情况

(四)技术研发投入加大,组件成本持续下降

安徽拥有全国唯一的光伏系统研究中心——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浮法玻璃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储备较为雄厚。“十三五”前三年,光伏行业累计研发投入27.6亿元,约占行业利润的三成,2017年研发投入高达13.1亿元、约占行业利润的五成;同年,中国第一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高效模组在蚌埠市成功下线,标志着安徽在引领国际新能源产业上迈出了重要步伐。截至2018年底,全省光伏产业拥有研发机构41家,研发人员194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研究人员56人;有效发明专利数737个,其中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13个。随着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光伏组件单瓦价格不断下探,据隆基乐叶反映,今年单晶组件平均价格从每瓦2.3元降至1.7元,凯盛光伏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价格也从2019年的每瓦4元降至2.5元。

(五)率先实施光伏扶贫,构建“光伏+”新格局

2013年安徽在全国率先实施光伏扶贫工程,目前全省光伏扶贫实施规模、资金投入、建设模式、管护机制、工作成效等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光伏扶贫电站装机242.3万千瓦,居全国前列,分布在16个市、71个县(区),惠及47万贫困户和2867个贫困村。同时,全省多措并举,不断拓展“光伏+”内涵,除了传统屋顶分布式光伏以外,还出现了“光伏+渔业”“光伏+农业”“光伏+交通”“光伏+建筑物外墙”等光伏应用新模式。特别是淮南“潘集区泥河镇潘一矿采煤沉陷区水面光伏电站项目”,作为目前世界上一次建成单体容量最大的水面漂浮式光伏项目,不仅入选国家“光伏领跑者基地”,也是对水面漂浮电站建设运维的有益探索。

| 存在问题

(一)电网消纳能力已接近顶峰

调研了解到,安徽一直以来全额消纳光伏发电量,但由于光伏发电的不稳定性,导致电网需要不断调整火电机组出力,以此来维护电网稳定,但火电机组最小运行功率也要达到40%;若达不到40%的出力,机组将停机,而每次启停的费用高达近百万元。从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和保障火电企业基本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目前现有储能水平下,全省电网对光伏发电的消纳能力已基本达到极限。

(二)受疫情影响对外出口订单下降

2019年,在国外市场需求大增拉动下,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额约为207.8亿美元,增长29%,是“双反”以来首次超过200亿美元。但今年受海外疫情影响,国外需求明显疲软,特别是贸易摩擦影响持续存在。4月份,全国光伏组件出口5.46GW,同比下降4.35%,这一降幅虽好于市场预期,但依然说明出口环境依然不佳。前4个月,全省光伏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20.1%。从调研情况看,中航三鑫今年3月底至5月初基本无出口,5月中旬才逐渐接到海外订单;合肥晶澳和阳光电源4月份出口交货值分别下降28.7%和12.2%。

(三)光伏产业链缺失

光伏组件普遍服役年限在20-25年,预计安徽将在2036年前后迎来光伏组件报废高峰。安徽光伏装机容量居全国第5,此后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垃圾,特别是电池背板(由于含有氟化物且不易降解、不易回收),将会对环境带来巨大的隐患。解决太阳能电池板退役后的资源化回收利用问题,将是完善光伏产业链的重要步骤。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专项已将光伏组件回收处理成套技术和装备列入指南,旨在研究低成本绿色拆解技术,实现主要高价值组成材料的再利用,但安徽在此方面还存在差距,如果不能及时出台政策,布局太阳能电池板资源化回收产业,势必会给今后带来一系列环保问题。

(四)融资贵、补贴难问题日益突出

受前期产业产能过剩、补贴政策退坡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依旧普遍收紧对光伏产业的信贷融资,相关生产企业贷款利率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浮10%-30%,融资成本较高,加重了企业的资金负担。同时,光伏发电补贴款滞后现象十分普遍。从调研情况看,国家对于光伏发电行业的财政补贴资金到位周期短则一至两年、长则两至三年,如庐江泥河红日光伏发电有限公司、东升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2018年进入国家第七批补贴名录的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国家补贴资金依然未到位,导致光伏发电企业资金周转不畅。在调研中还了解到,目前在运行的光伏电站均为央企项目,因长期补贴不能到位,严重压缩了民营项目的生存空间,只有资金雄厚、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的央企才能长期负债运营,从而形成央企一枝独大的现状。

| 相关建议

(一)优化顶层设计,保持政策稳定性

一是科学合理制定光伏发展目标和发展时序,加强国家与地方、电源与电网、新能源和常规能源等各级各类规划的有效衔接,保证各项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相互配套。二是尽快出台政策,弥补补贴资金缺口,保证光伏政策的连续性,同时优化光伏补贴资金发放及报审机制,缩短补贴目录确认和发放周期,确保补贴资金能及时到位。三是继续给予节能政策支持,加大光伏发电在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考核中的权重。光伏发电量计入当地政府和企业节能量,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考核,可抵扣企业新上项目用能指标,并可作为用能指标进行交易。

(二)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是加强产学研用对接,构建多元主体、分工协作的科研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全产业链的技术研发和制造能力,加速推动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通过产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来扩大应用领域和规模,掌握在光伏产业中的话语权。二是加大对光伏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特别是加大对长期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重点团队和自主技术的稳定支持,强化技术储备,打破国外对光伏技术特别是薄膜电池技术的封锁。

(三)科学评估弃光率,制定灵活性资源规划

一是建立合理的弃光率评估方法。以系统最优为目标,统筹考虑电源、电网、用户的利益和成本,确定合理弃光率。根据合理弃光率,明确由于电网消纳不了造成的弃光电量,在合理范围内的,不纳入统计。二是建立电化学储能、抽蓄、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需求侧灵活性资源的统筹规划机制。综合考虑灵活性改造和需求侧灵活性资源调节潜力与经济性,以及清洁能源利用目标,制定灵活性资源规划,并按年度修正。

(四)创新利用模式,增强产业可持续性

一是采用阶梯利用模式,减少废弃物产生。鼓励光伏发电企业将不能满足发电正常使用要求,达到退役标准的光伏电池,经过低成本、低污染改造后,重新应用于对电池性能要求较低的领域。二是引导市场积极参与,鼓励回收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运营,扩大行业规模,降低各环节回收利用成本,提高退役光伏电池再利用效益。

猜你喜欢

安徽组件全省
无人机智能巡检在光伏电站组件诊断中的应用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新型碎边剪刀盘组件
U盾外壳组件注塑模具设计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