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模式用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2020-09-21曹晓伟
曹晓伟
(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苏州 215600)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以烧心、反酸、胸痛为主要表现,目前GERD要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BE)三大临床类型。该病的病程相对较长,治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病情无法彻底痊愈,导致临床护理困难重重[1]。我院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过程中运用了中医护理模式干预,临床效果颇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在2017年6月~2019年10月收治50例5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3~75岁,平均(46.6±2.13)岁;病程2~10年,平均(4.5±1.2)年;研究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5~78岁,平均(48.2±1.15)岁;病程1~10年,平均(4.6±1.1)年;两组患者在资料上存在的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一些常规护理,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研究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条件下行中医护理模式,主要护理为:
1.2.1 调节情绪
胃食管反流病疾病发病时间较长,短时间内难以治愈,患者在无形中心理上会存在一些压抑感,对治疗失去信心,造成治疗与护理的难度。因此,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讲述医院的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与惧怕感。为患者讲述疾病产生的根源以及防治方法,缓和患者紧张的情绪,可以主动的配合治疗。日常生活中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从交谈中洞察患者的情绪,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中医理疗护理
中医理疗护理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作用极大,需要进行按摩、针灸、药敷。护理人员要对穴位对应的位置深入掌握,按摩患者穴位的部位,以柔和持续的力度均匀的进行按揉,平均2次/d。针灸后针对实施穴位的周围皮肤做好相应的护理,采用药敷展开治疗,有效掌握患者皮肤敏感度,局部涂抹一些润滑油对皮肤进行保护。可以实施穴位贴敷,利用自制理气降逆方内的药材加上白醋制成膏状药物,敷在患者的内关、足三里,中脘穴位,使用手指在这些穴位进行按揉、按摩,按摩时间为20~35分钟,每日1次,两周一个疗程。
1.2.3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不同的中医分型对患者实施饮食方面的护理,若患者的脾胃虚寒,为其选择营养价值高、清淡的食物,如:红薯、狗肉。忌食用一些寒性的食物,最好采取温补的方式。若患者的肝胃呈现为郁热型,就不能食用具有刺激性的食物。若患者出现痰气郁阻,可以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多食用益气补虚的食物,如:大枣、姜。叮咛患者远离烟酒,合理对饮食结构进行调理,每天按时按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1.2.4 日常生活护理
对患者的日常起居进行指导,睡觉时将患者的床头抬高15~20 cm,改变患者的不良睡姿,睡觉时将患者两臂上举,饭后3~4 h不宜平躺,最好选择侧卧。
1.3 观察指标
(1)根据患者临床发病症状的严重程度来评分。评分准则:无症状:0分;一周出现症状次数少于1次:1分;一周出现1次症状:2分;一周出现症状2~3次:3分;一周出现症状4~5次:4分;一周出现症状6~7次:5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对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和护理,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研究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 ±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 ±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25) 3.42±1.61 1.42±1.21对照组(n=25) 3.38±1.66 2.25±1.46
3 讨 论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几率每年都逐渐增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临床需对此高度重视[2]。这就有必要对患者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实施中医护理模式,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得到明显的改善[3]。在中医护理模式的干预下,缓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了患者的抵御力。
总体来说,中医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治疗,缓解患者临床上的症状,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临床效果颇佳,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