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理念的滨水旧工业区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以上海杨浦滨江公园为例
2020-09-18刘可欣
刘可欣
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生境和生态廊道,在景观更新设计时践行可持续的理念是提升城市生态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成绿色共享空间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回顾滨水旧工业区的更新发展历程,探讨其中基于可持续理念的景观更新设计策略,并以上海杨浦滨江公园为例,分析其相应的设计及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以期为国内其他滨水旧工业区的景观更新提供方法借鉴。
滨水空间;更新;可持续;旧工业区;景观
自古以来,人类便傍水而居。水不仅承载着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价值,还孕育了城市文化,为城市带来活力与生机。城市滨水空间即城市中水体与陆地相连接的区域,包括水体区域、水体边缘和一定范围延伸至陆域空间的空间地段[1]。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滨水空间不仅是城市环境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活力的重要展示窗口。进入工业文明后,滨水区自然而然变为工业生产用地,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资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工业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大面积的滨水区工业用地遭到废弃,空气及水污染严重,自然景观遭受破坏等生态问题频发,人居环境受到威胁,于是各国城市开始有意识地聚焦于滨水旧工业区的景观更新。20世纪,旧工业区景观更新案例逐渐增多,如巴尔的摩市内港、冈特利广场州立公园、纽约猎人角南滨公园、德国杜伊斯堡内港改造等案例。某种程度上,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国内滨水旧工业区更新仍处于起步阶段,改造初期,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导致市民无法亲水近水,与此同时,片区均质化、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等问题频现。
近年来,在可持续理念的号召下,我国吸取国外城市的优秀更新设计经验,开发模式逐渐从单一的空间置换转变为综合性的更新设计,将滨水空间纳入整个城市的更新体系之中,在满足市民对于公共空间渴求的同时,对城市的有机更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可持续的景观设计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进行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2],具体内容包括恢复自然再生能力、循环利用废弃材料、使用可再生能源、避免高成本的建设费用等等,这些设计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都具有平衡与促进作用。因此,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生境和生态廊道,在景观更新设计时践行可持续的理念是提升城市生态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成绿色共享空间的重要保障。
1 可持续理念下滨水旧工业区景观更新策略
在此背景下,基于滨水旧工业区在城市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如何贯彻好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是滨水旧工业区景观更新的重中之重,如何兼顾环境与经济效益双重提升,兼顾历史文脉与未来共生,成为今后更新改造的重(难)点。
1.1 保护原生植物,恢复自然生态
保护原生植物,恢复自然生态,才能实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西方学上看,生态规划的倡导者麦克哈格,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3]。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亦强调了设计应该遵从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发展,切不可将人作为万物的主宰。大肆引用外来植物,可能会对本土植物、河流和道路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原生乡土植物是在当地环境条件下,经历长久的自然考验生存下来的,从它们的外形特征到内部构造均已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对极端灾害性气候有较强的抵御能力。所以在景观更新时应该合理评估旧工业区状况,大力保护原生植物,恢复自然生态。
1.2 注重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
生态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维护生态安全,为后代的生存空间提供保障。滨水工业区作为城市生境,其生态安全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因滨水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经常会发生一些自然灾害。
因此在滨水区的更新中应该注重景观对于复杂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保证其能够稳定可持续地保护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以免受到自然灾害的迫害。雨水花园是实现城市滨水旧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不仅能够控制雨洪、降低径流污染,还能够在视觉方面给人美的享受。雨水花园的设计,首先应当调研当地滨水旧工业区的现状,根据科学的数据综合判断雨水花园的功能位置。其次,针对工业区的特征筛选雨水花园的植物配置,优先选择本土植物,然后选择净化能力强、能够吸附重金属、降解和去除污染物质的植物如芦竹等,以及抗涝耐寒的植物如细叶芒、旱伞草等。总之,选择实用性与美观性兼具的植物,是设计者在设计雨水花园时需考虑的重要部分。
1.3 促进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
滨水区作为城市核心区,会成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在详细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减量(reducing),再用(reusing)和再生(recycling)的“3R”原则来缓解环境危机[4]。设计者运用“再生”的设计手法,将有价值的构筑物与工业设施纳入循环利用的体系之中,使废弃物获得重生。此种设计手法在传承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大大提升了物品利用率,实现人类活动转向生态化。
要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浪费,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再生。中国目前在太阳能与风能技术上较为领先,如杨浦滨江公园内的永安栈房便采用了风光互补发电技术,为建筑提供电力。再以新加坡为例,通过现代化的海水淡化技术回收利用了几乎所有的降水资源,当地的克拉码头还运用“文丘里效应”,针对多变的湿热气候在室外空间搭建了一个巨大的顶棚,在顶棚上安装风扇装置,利用风能为长廊导入自然风力,可以促进街道空气流通,在心理上给人营造了降温的感觉,也有效起到节能的作用。此外,还可将可再生能源与LED艺术相结合,如太阳能与LED的结合将实现绿色、节能环保的景观照明。
1.4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滨水区的发展建设应注重经济与生态的相辅相成和平衡发展,既不能以牺牲生态来发展经济,也不能因害怕破坏生态而放弃或放慢经济发展。一方面,滨水旧工业区的更新设计应尽量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以及降低后续维护成本。如可选取可循环利用、经济适用的材料营造景观,减少费用的支出;选用原生植物营造生态景观;设置雨水花园而非传统草坪以降低前期投入成本,并且后期维护与管理要相对简单。
另一方面应引入多业态,增加公共空间活力,激活地区经济。首先,业态引入应以文化为本,突显地方特色,提高滨水旧工业区的辨识度。其次应以人为本,根据公众的游憩偏好引入相关业态,例如可以引入游客较为感兴趣的特色互动体验类业态,在交通节点引入主题餐饮歇息类业态以方便游客就餐休息,在停泊点附近还可增加工业主题的特色住宿业态。总而言之,注重滨水旧工业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收益,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剂。
1.5 提倡可持续的绿色交通系统
可持续的交通方式可为城市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极大贡献。这种生活方式应当在政府及各社会组织的倡导下,将可持续理念深入人们的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中。如美国的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便正在制定关于建立绿色交通系统的倡议书,提倡在全国范围内采用清洁能源的车辆、减少碳基燃料使用、增加公共交通数量。
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减少人类活动对滨水区的消极影响,故而在滨水旧工业区的景观更新中应大力提倡绿色低碳出行。一则增加可持续能源驱动的公共交通数量,并为这类交通系统设置专用车道,以提供道路上的便利,减少私家车出行。二则提高滨水区良好的步行感,增加城市的活力与吸引力。以巴黎为例,无论是香榭丽舍的林荫大道,还是塞纳河畔沿岸的道路,都因其充满活力的步行道吸引来了大量游客。可以看出,鼓励人们沿水步行,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使得人们更深层次地融入滨水旧工业区,体验其生活品质的提升。
2 杨浦滨江公园的可持续景观更新设计
杨浦滨江位于上海的内环和中环之间,其公园位于杨浦滨江发展带的南段(图1),与陆家嘴中央商务区(CBD)隔江相望,过去被视为上海工业文明的摇篮,为当时的生产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现代化之后杨浦区失去了往日的工业繁华,呈现出破败混乱的景象,垃圾无处不在,公共空间缺失。在杨浦区滨江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中,建设者提出了推进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改善滨江品质和亲水体验的具体规划,并结合杨浦滨江实际情况制定了公共空间分段实施计划(图2)。现如今南段滨水公共空间的一期和二期更新已经完成,面向公众开放,三期正在启动。一期示范段从黄浦江岸怀德路至丹东路段(图3),总长度为550 m,其作为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启动段,为整个滨江的景观更新设计都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期位于安浦路(从丹东路至渭南路),公共岸线较长,近1.2 km(图4)。
1.杨浦滨江公园区位
2.杨浦滨江公园南段一期、二期位置
3.杨浦滨江公园南段一期示范段平面图
4.杨浦滨江公园南段二期平面图
5.永安栈房
6.拴船桩布置而成的矩阵
2.1 工业遗存的可持续设计
“工业遗存”一般是指18世纪以来,以钢铁等新材料,煤炭、石油等新能源,以机械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工业革命后遗存,是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5],其具体包括工业遗存场地内的构筑物、地面铺装、大型设施设备以及标志物等。以上工业遗存需根据评估因子来决定是否保留利用,所依据的评估因子来源于历史价值、现存情况和未来价值三个方面,以此来决定工业遗存的更新方向是进行保留、部分保留,还是拆除[6]。
在杨浦的滨水旧工业区南段,存有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遗存。以永安栈房为例(图5),这栋双子楼曾经作为永安百货的仓储用地,经过百年风雨飘摇,已经远远超越老仓库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在建筑东侧破损较为严重的外立面上,建筑师提出了玻璃丝网印刷工艺,将水泥拉毛的纹路复刻在玻璃上,从建筑内部能够通过玻璃看到黄浦江的风景,从建筑外部看又具有和西侧同样效果的质感,其设计手法致敬过去的水泥拉毛建筑工艺,充满现代化的特征,实现了构筑物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设计者还创造性地运用一些工业生产零件打造成景观小品,如拴船桩布置而成的矩阵(图6),保留并利用的起重机(图7),复合功能的钢廊架(图8),管道系统改造而成的路灯、长椅、垃圾桶和栏杆等,这些随处可见的工业零件散落在广场上,赋予了场地浓厚的工业美感和氛围。这些原本失去活力的工业遗存重新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在实现工业遗存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起到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作用。
2.2 多业态的可持续设计
杨浦滨江旧工业区具有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因此设计者在进行业态植入时以工业文化为核心,引入大量文化创意类、文博展览类、文化体验类业态,打造百年工业博览带。2019城市空间艺术季的进驻,不仅为杨浦江畔带来了21件永久的国内外艺术家的公共艺术作品,使公园成为独特的户外大型展场,而且设有多种艺术体验类项目,以及学术交流、儿童教育、综合活动等,大量的市民和游客慕名而来。除此之外,设计者利用滨水空间资源优势吸引咖啡厅、餐饮店、娱乐业等多种行业的进驻,也吸引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群前来消费,促使杨浦滨江成为一个集生态休闲、艺术交流、商业娱乐为一体的复合滨水空间,不仅满足了多方利益需求,而且利用自身产业优势带动了杨浦滨江整体区域发展[7]。
但根据杨浦滨江现有业态分析发现,在公园中文化主题体验类业态较多,并且分布较为广泛,目前现有业态中除零星分布的咖啡店、餐饮店以外,方便游客餐饮歇息的场所稀少。很多带孩子来的游客表示,滨江游览路线较长,节点较多,而餐饮略少,无法满足游客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游客的文化体验。
2.3 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7.起重机
8.钢廊架
9.原生草本植物
10.雨水花园
11.生态景观带
12.绿色三道系统分布图
注重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对于维护城市与自然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杨浦滨江公园在景观更新设计中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较小干预自然场地。一方面尽可能地保留原有场地的乔木和灌木,如芒草、狼尾草和芦苇(图9)等,扩大原生植被覆盖率。另一方面,利用海绵城市的原理,全部采用透水铺装,并结合地形设置滞留生态沟、雨水花园(图10)、雨水湿地等(图11)。其中雨水花园作为整个公园的生态走廊,充分回收雨水,储存在地下储水罐中,用于灌溉公园绿化。在风暴期间,雨水花园还可通过滞蓄削减洪峰流量,起到减缓雨水排入市政路网、缓解城市净化压力的作用。
因此,杨浦滨江公园作为城市生境,对整个城市的生态效益起着极大的影响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2.4 可持续的绿色三道系统
建立可持续的交通系统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杨浦滨江绿道系统由慢行道、慢跑道、骑行道三道组成,所以简称“三道”(图12)。步行、骑行等交通方式使得周边居民充分融入环境,与环境进行互动对话。滨江绿道全程采用无障碍设计,沿线设置补给服务站,给予市民人性化的关怀。公园建成后,可以看到从清晨至傍晚这里一直都有不同生活节奏的使用者,杨浦滨江从临江不见江的公共空间变为全民友好的公共空间(图13)。绿色三道设计提倡了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采取可持续的低碳出行方式,不仅阻挡了部分机动车的进入,有效减少了碳排放,还促进了居民与环境的互动,让滨江真正回归于公众。
杨浦滨江公园一期建成后,还未开放便吸引来一大批游客,以此反映出了公众对于滨水公共空间的渴望。热心的公众还会参与到公园其他部分的施工讨论当中,曾在此地工作的工人也会与设计师们聊起过去的往事。公园二期建成后,杨浦滨江公园立马成为热门打卡点,受到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青睐,外地游客还将杨浦滨江公园纳入了上海旅游行程之中。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底,杨浦滨江公园一共接待了50多万人次。自2020年3月以来,随着疫情逐渐好转,杨浦滨江公园客流量开始增多,工作日大约为2 500人次/天,周末可达6 000人次。起初杨浦滨江公园推出的骑行车道只允许私家自行车入内,对于附近居民来说非常方便,但由于杨浦滨江岸线较长,对于时间紧凑却想饱览江景的外来游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增强市民的游览体验,2020年5月,杨浦滨江公园不仅开通了旅游观光电动车,而且允许共享单车进入,增强了公园的通达性,给更多民众享受亲近自然的机会。
13.“三道”上的市民(金笑辉摄)
杨浦滨江公园的景观更新设计重构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共生关系,走上了一条保护利用兼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既打通了城市与水岸的公共空间通道,也增加了市民与水之间的情感联系。
3 结语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生境和生态廊道[8],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滨水旧工业区的景观更新设计中应保证工业景观的实用性、可达性、可参与性与美观性。注意结合周边自然资源,借助水系营造宜人的滨水景观,以及通过保护原生植物、循环利用资源、构建可持续的交通系统等设计策略来推动滨水旧工业区的景观更新,构建协调共生的景观空间体系,从而实现文化、生态、经济三者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