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递进式康复干预对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意义分析

2020-09-18冉晓梅丁月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7期
关键词:运动障碍股骨康复训练

冉晓梅 丁月蓉

随着我国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老年人发生股骨颈骨折的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使骨头受力改变引起。由于患者股骨发生骨折后自身抵抗力较弱,身体各项功能减弱,骨折后不容易好转,这些因素增加股骨骨折患者发生并发症,并使运动功能丧失而最终影响患者生活。临床上手术是治疗股骨骨折的主要方法。但据临床报道[1],在术后大约82%的患者会产生下肢功能运动障碍并发症,会使患者运动力下降。研究发现,递进式康复干预可逐步恢复术后下肢功能运动障碍患者的运动能力。本文选取80 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递进式康复干预对股骨骨折患者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的80 例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20 例;体重70.4~89.8 kg,平均体重(81.3±3.7)kg;身高163~185 cm,平均身高(174.6±3.9)cm;年龄48~78 岁,平均年龄(51.5±8.9)岁;体质量指数20.3~28.6 kg/m2;病程1~10 d,平均病程(5.0±2.3)d;股骨骨折:左侧22 例,右侧18 例;Garden 分型:Ⅱ型患者14 例,Ⅲ型患者20 例,Ⅳ型患者6 例。试验组男19 例,女21 例;体重71.9~92.9 kg,平均体重(81.3±3.9)kg;身高158~179 cm,平均身高(170.3±4.2)cm;年龄47~79 岁,平均年龄(53.1±8.7)岁;体质量指数20.0~28.5 kg/m2;病程2~9 年,平均病程(4.5±1.1)年;股骨骨折:左侧21 例,右侧19 例;Garden 分型:Ⅱ型患者12 例,Ⅲ型患者18 例,Ⅳ型患者1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年龄<80 岁,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诊断不明确的患者,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等原发性疾病,排除精神病患者,排除病情过重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干预,试验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进行渐进式康复干预,具体如下。①一级临床康复训练。一级训练应该由弱到强及循序渐进,由小到大。在第2 天,2~4 次/d,15~35 min/次。指导患者以直立姿势前后伸展髋关节。在术后第3~2 周,角度增加,训练时间 延长,1~4 次/d,每2 天12 度,30~70 min/次。术后2~7 周评价患者的康复情况,指导膝关节伸展训练,2~4 次/d,30~40 min/次。运动7 周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适当增加负重训练。②二级临床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股四头肌的训练,如协助患者仰卧,双膝弯曲85°,健侧与患侧膝关节保持平行,膝关节伸直3 s,双腿缓慢下放到床面,2~4 次/d,康复训练考核等级达到临床康复训练一级标准后,继续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③三级临床康复训练。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待评估符合康复训练二级的安全级别时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训练,待评估符合临床康复训练一级安全级别时可以指导直腿提举训练。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疼痛、功能、畸形情况及步长、步频、步速情况。采用Harris 髋关节评分表对患者髋关节进行评分,其中包括疼痛、髋关节功能(行走能力)、关节活动度和畸形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疼痛、功能及畸形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疼痛、功能以及畸形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步长、步频及步速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步长(52.12±11.81)cm/步、步频(92.16±10.72)步/min 及步速(67.15±9.52)m/min 优于对照组的(46.17±10.72)cm/ 步、(80.16±9.47) 步/min、(56.58±10.59)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疼痛、功能及畸形情况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疼痛、功能及畸形情况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步长、步频及步速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步长、步频及步速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股骨骨折主要集中发生在中老年患者中,由于中老年患者吸收、代谢和激素调节能力下降,导致其的骨质疏松。老年患者在滚动、车辆撞击、高空坠落等直接暴力作用下很容易发生股骨骨折。发生股骨骨折患者应该卧床休息,术后易发生下肢功能运动障碍并发症,造成运动失调等现象,并使患者肌肉能力严重退化而使步行能力减弱。因此,临床对股骨骨折并发术后下肢功能运动障碍患者的髋关节恢复是目前骨科临床研究的热点。因此,对股骨骨折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干预是提高术后康复效果的关键。临床渐进式康复干预是一种较新的骨科骨折康复模式,能有效促进骨折康复的效果。人类髋关节由股骨头和髋臼组成。患者股骨颈骨折会对患者髋关节造成永久损伤,并影响患者髋关节,使患者髋关节无法正常屈曲、伸展和外展等运动[2]。临床对股骨骨折术后并发下肢功能运动障碍患者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修复患者生理结构损伤,但不能恢复术后长期制动所致的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下肢功能运动障碍患者进行股骨头置换术后要进行康复训练,可以巩固临床股骨骨折手术效果,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由于术后并发下肢功能运动障碍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短,对于髋关节应进行人工指导,其目的是防止临床股骨骨折制动后髋关节挛缩,并防止发生关节畸形[3]。中期术后下肢功能运动障碍并发症患者的髋关节可承受部分阻力,患者关节活动可全方位进行,此时临床康复训练应关注患者关节活动的规范化,临床康复训练是运动必经阶段,说明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是术后下肢功能运动障碍并发症患者一种有效训练方法[4]。研究发现,术后下肢功能运动障碍并发症患者步行能力下降的原因是肢肌肉力量下降,尤其是股四头肌肌肉力量的下降。在行走周期中,患者股四头肌的第一收缩开始于摆动阶段的末端,并在支撑阶段的承载阶段达到最大值。此时,术后下肢功能运动障碍并发症患者肌肉产生收缩,避免患者跌倒[5-8]。术后下肢功能运动障碍并发症患者股四头肌二次收缩活动后出现并在抬脚后后达到峰值。患者下肢作为髋关节的屈肌,被抬起使患者下肢摆动成为可能。因此股四头肌肌力恢复对术后下肢功能运动障碍并发症患者行走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次治疗中试验组下肢肌肉力量升高,这可以保证今后患者的正常行走能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疼痛、功能以及畸形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步长(52.12±11.81)cm/步、步频(92.16±10.72)步/min 及步速(67.15±9.52)m/min 优于对照组的(46.17±10.72)cm/ 步、(80.16±9.47) 步/min、(56.58±10.59)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股骨骨折患者采取术后递进式康复干预 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运动障碍股骨康复训练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运动障碍临床分析☆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伴随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