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中耳积液时间的影响
2020-09-18陈洽鑫林小燕刘漪陈婷邓梦夏
陈洽鑫 林小燕 刘漪 陈婷 邓梦夏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的炎性病症,是耳鼻喉常见的炎症之一。儿童多见[1]。临床症状是患儿听力下降、耳闷出现胀感。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就会给患儿身体造成严重的损伤,可能让患儿患有终生性耳聋,不能让患儿进行正常生活[2]。根据大量研究显示,患有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食管感染、咽鼓管出现障碍有关,而且该病还比较容易复发[3]。因此本文选取106 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中耳积液时间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1 月~2019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106 例,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 例。研究组中男27 例,女26 例;年龄4~10 岁,平均年龄(6.8±1.5)岁;病程1~13 个月,平均病程(7.1±3.3)个月;其中25 例患儿为单耳发病,28 例患儿为双耳发病。对照组中男28 例,女25 例;年龄5~9 岁,平均年龄(6.7±1.6)岁;病程2~12 个月,平均病程(7.2±3.2)个月;其中27 例患儿为单耳发病,26 例患儿为双耳发病。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儿及患儿家属均知情并同意签署本研究;经过诊断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无精神病史的患儿。排除标准:存在其他重大感染疾病的患儿;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存在免疫系统缺陷的患儿。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取仰卧位,患儿的患耳向上,并进行常规的外耳道消毒,给予两组患儿全身麻醉。
对照组患儿采用鼓膜穿刺术治疗,将患儿的鼓膜表面进行麻醉,然后使用1 ml 的注射器连接7号穿刺针,在耳内的鼓膜前进行象限穿刺。对于患儿耳内出现的胶状积液在其后方进行穿刺,然后对患儿的耳内注入地塞米松进行冲洗,在术后需要使用消毒棉球堵住外耳道,同时患儿还需要服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
研究组患儿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选择2.7mm 的0°耳内镜,在耳内镜的镜头下根据患儿中耳腔积液的情况,选择鼓膜的象限,呈放射状进行切开。将鼓膜切开2.0 mm 左右,使用吸引器吸尽患儿鼓室内的积液,并密切观察鼓室黏膜的肿胀现象。对一些积液粘稠的患儿可予地塞米松进行冲洗。然后根据粘稠度的不同选用不同的通气管。将积液排干净后将“T”形管放到切口内,使“T”形管正好放在切口边缘,在术后服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中耳积液时间、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4]:显效:患儿的听力恢复正常,耳塞消失,声导抗为“A”型;有效:患儿的听力显著改善,纯音听力显示提高20 dB 以上;无效:患儿的听力没有恢复正常,声导抗和纯音听力没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并发症包括中耳感染、鼓室硬化、鼓膜穿孔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中耳积液时间、愈合时间对比 研究组患儿中耳积液时间(8.1±1.0)d、愈合时间(10.1±3.3)d均短于对照组的(10.9±1.3)、(15.5±3.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1.9%低于对照组的1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患儿中耳积液时间、愈合时间对比(,d)
表2 两组患儿中耳积液时间、愈合时间对比(,d)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表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炎症症状,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出现机械性阻塞、功能性通气功能障碍,如鼻咽部出现各种良性或者恶性病变[5]。主要的临床表现症状为听力下降,出现轻微的耳痛、耳鸣,患儿在摇头时能够听见水声[6]。在经过检查后能够看见患儿的鼓膜内陷,呈现出琥珀色。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造成胶耳,严重时甚至发展为终身性耳聋,严重影响生活[7]。因此,对患儿进行及时治疗显得十分关键。
一般在临床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是使用药物治疗,治疗药物包括青霉素、红霉素等[8]。药物只能够对症状较轻的患儿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对于一些病情严重的患儿来说,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9]。而且患儿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治疗,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同时复发的可能性也比较大[10]。于是,人们采用手术进行治疗该病,而鼓膜穿刺手术首先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中,鼓膜穿刺手术是将穿刺针插入患儿的鼓室中,抽出中耳的积液然后注入药物进行治疗[11]。这种手术方法虽然操作简便。但是患儿的鼓室内有很多重要结构,在操作时风险比较高,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更高[12,13]。于是出现了一种新型手术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中耳积液时间(8.1±1.0)d、愈合时间(10.1±3.3)d 均短于对照组的(10.9±1.3)、(15.5±3.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1.9%低于对照组的1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儿的中耳积液时间,效果确切。由此可见,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确切,愈合时间快。该手术方法能够将鼓室存在的粘性胶状积液吸净,缩短患儿中耳积液的消退时间,改善患儿出现的炎症症状。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通过耳内镜,医生的手术视野更加清晰广阔,能够对早期的病变进行诊断,操作方便,手术精确[14]。将微创观念引入到耳科,创口小,降低对患儿造成的伤害。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能够快速找到患处,降低腺体发生异常增生的情况,加快患儿的恢复。
综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实施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清晰地观察患儿耳内的鼓膜环境,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而且还对患儿构成的伤害比较小,出现中耳感染、鼓室硬化、鼓膜穿孔等并发症的几率也比较低,能够缩短患儿中耳积液的时间,让患儿尽快康复,早日出院,在患儿治疗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