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见证税粮改折
2020-09-17王纪洁
王纪洁
2017年江口古战场遗址出水一枚明天启元年(1621年)蒲圻县“南粮改折银”五十两银锭。其长14.1厘米、宽8.2厘米、高6.8厘米,重量1870克。无独有偶,《中国银锭图录》也收录两枚明代天启元年“南粮改折银”五十两银锭。一枚图录号为121,长11.99厘米、宽8.55厘米、高5.39厘米,重量1815.40克。另一枚图录号为122,长11.55厘米、宽8.44厘米、高7.98厘米,重量1878.44克。
这三枚银锭铭文相同,形制亦相同,唯尺寸和重量略有差别,具备典型的明代银锭基本特征。自锭面左至右錾刻四行铭文,竖排,分别是“蒲圻县征完天”“启元年南粮改折”“艮(银)五十两正(整)”“艮(银)匠郑彭方”。这三枚“南粮改折银”五十两银锭是与明朝赋税相关的官锭,是天启元年朝廷向湖广布政使司武昌府蒲圻县征收的田赋税银。
明天启元年 蒲圻县“南粮改折银”五十两银锭长14.1厘米 宽8.2厘米 高6.8厘米重量1870克2017年江口古战场遗址出水
铭文信息丰富
银锭上的铭文是刀凿錾刻而成,言简意赅,基本信息全面。蒲圻县是今湖北赤壁市,明代属湖广布政使司武昌府管辖。“南粮”是指南方各省向两京(即北京和南京)输送的漕粮,以供京需和边饷。“改折银”就是指不再输送粮食实物,转而输送白银。本应征本色而改为征收折色者,改征之银谓之改折银。
银锭铭文中的“银”字被刻为“艮”,“整”字被刻写成“正”字,是由于银匠为减少劳动量而有意缺笔减画。在一枚银锭上要记录众多信息,在面积有限的情况下,笔画多的文字就不得不进行简化雕刻,势必产生一些简化字,“艮”字就应该是在这种需要下产生的。
“郑彭方”应为铸造此枚银锭的银匠,在银锭上注明匠人名称,目的是以备核查。因为银锭并不是由国家铸造,而是由各地银匠铸造或政府督责银匠铸造。匠人要对自己参与铸造的银锭质量表示担保责任,这是一种法规定制。嘉靖七年做出规定,“解部银锭,必须于锭下錾官匠姓名差委在职役人员。”(《明会典·课税六·金银诸课》)嘉靖八年,户部尚书王瓒奏请:“各处解到库银,率多细碎,易起盗端。乞行各府州县,今后务将成锭起解,并纪年月及官吏银匠姓名。”([ 明] 徐学聚:《国朝典汇》卷110《仓储》,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铭文“银五十正(整)”,表明明代对上交的赋税银规格有统一规定。《明会典》记载,“嘉靖十四年,每二十两倾成一锭。”“嘉靖四十一年,每五十两煎成锭,转解太仓。”(《明会典》卷三五)这些铭文与明代典章制度相吻合,也说明当时铸造银锭是受到很严厉的制度约束。
“天启元年”为田赋税银铸造时间。天启元年即公元1621年,据《明实录》记载,天启元年天下有户口983万户,人口5165万,田地743万顷。财政收入田賦米2149万石,麦430万石……浙江,南直隶解运北京太仓325万两白银,铜钱3100万文,漕粮400万石,北直隶和山东三府解送兵部120万两白银,另各省解送新兵军饷白银538万两。
明天启元年﹃南粮改折银﹄五十两银锭长11.99厘米 宽8.55厘米 高5.39厘米重量1815.40克出版:《中国银锭图录》
南粮为何要折银
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一下“南粮改折银”铭文。“南粮”一词很早就已出现。《明史·食货志三》:“初,运粮京师,未定额。成化八年,始定四百万石,自后以为常,北粮七十五万五千六百石,南粮三百二十四万四千四百石。”
万历时有人奏疏:“国家两都并建,于是运粮有南有北,南粮米皆来自湖广、江西、浙江等处。”(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宁庐州安庆备录》,第896页。)清仍存在“南粮”一词的称呼,如成书于咸丰至同治年间的社会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乌大爷,因是奉旨到通州一带查南粮去了,不得来。”有明一代,政府从南方数省征集并由水道运至京师大量粮食。
中国封建王朝以农立国,其经济命脉是田赋。明朝初年田赋以征收实物粮食为主,南粮北运是历朝惯例。由于南北交通不畅,给南粮北运带来诸多不便。据不完全统计,明初每年运至北京粮食约有400万石,仅人力车马船只押运费用就耗资巨大,因为运输成本高昂,运费是粮价的数倍。为节约运输成本,于是,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下令一些不通舟楫的江浙、湖广等产粮地区,其上缴的米、麦可以用白银折纳,称为“金花银”。明金花银锭有五十两、二十两、十两不同等级。
据《明史》记载:正统元年八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铨疏曰:北京行在各卫官俸支米南京,道远费多,辄以米易货,贵买贱售,十不及一。朝廷虚糜廪禄,各官不得实惠。请于南畿、浙江、江西、湖广不通舟楫地,折收布、绢、白金,解京充俸。江西巡抚赵新亦以为言,户部尚书黄福复条以请。”
英宗又咨询行在户部尚书胡濙,胡濙对曰:税粮(田赋)折银征收,民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一百余万两,不送南京,一律解北京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自起运、兑军之外,皆粮四石折银一两,解入北京,以为永例(《明史》卷五四《食货二》(赋役))。
明天启元年 “南粮改折银”五十两银锭长11.55厘米 宽8.44厘米 高7.98厘米重量1878.44克出版:《中国银锭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