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遗址遗存的保护利用现状与对策
2020-09-17谭玉龙
谭玉龙
摘 要: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为后人留下了诸如军事工事、指挥机关、纪念碑刻、烈士陵园、墓地及后期修建的纪念馆园等抗战遗址遗存。然而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深刻地感受到抗战遗址遗存的保护和利用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更加科学地保护、更加合理地利用抗战遗址遗存。
关键词:宜昌;抗战;遗址遗存;抗战精神
中图分类号:K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8-0090-02
武汉沦陷后,宜昌成为拱卫陪都重庆的门户,为了拱卫陪都安危,中国军队曾在宜昌至巫山间构筑了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中日两军在此区域对峙长达六年之久,期间先后发生了枣宜会战、鄂西会战两次大型会战。无论是物资转运还是军事斗争,都在宜昌地区留下了丰厚的抗战文化遗产,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影响重大、意义特殊的抗战遗址群,在全国的抗战遗址遗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将宜昌地区的抗战遗址遗存作为样本,调查抗战遗址遗存当前保护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抗战时期留下了丰厚的遗址
通过田野调查,结合档案文献资料的记载,发现枣宜会战和鄂西会战的主战场,即宜昌地区存在大量的抗战遗址遗存。在宜昌地区北起远安、南至五峰,东自当阳、西迄秭归已发现军事工事、指挥机关、纪念碑刻、烈士陵园、运输道路等仍保存较为完好的抗战遗址64处。
1.军事工事。主要有碉堡、战壕、炮楼、暗道、机场和弹药存放地等,其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是碉堡。军事既有日军工事,也有国军工事。如当阳市庙前镇的曹坡日军工事,这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日军工事;它是抗战时期日军为阻击由保康、南漳一线南下宜昌的中国军队,强征民力所修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军事工事则有枝江市白洋镇的“三民堡”,即民权堡、民生堡、民族堡,后在枣宜会战中用于阻击日军的进攻,并部分被日军炮火损坏。当然,由于中日军队在宜昌地区对峙长达6年,许多地方经过反复争夺易手,部分军事设施中日两军都曾利用,因此它的分类是根据建造者或建筑特征来分类。
2.指挥机关。主要有陈诚驻地、江防军司令部、各军军部师部所在地。如著名的旅游景点“三游洞”,曾作为抗战指挥部,陈诚曾在此指挥作战;冯玉祥司令亦曾在此视察江防。军事指挥机关当时主要是征用民房充当,战后归还,大多已被拆毁重建。目前保存较好的当属远安县洋坪镇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七军军部旧址”,它是抗战时期何基沣的“七十七军”军事指挥中心,1939年4月至1945年8月,何基沣军长曾在这里指挥七十七军几万将士,阻击荆门、当阳来犯之敌。
3.纪念碑刻。主要包括抗战宣传标语、战后修建纪念碑刻和纪念塔。如冯玉祥将军在“三游洞”题写的“是谁杀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战后修建的纪念碑刻则相对较多,如远安县洋坪镇的“陆军第三十七师抗日战役鄂西历年阵亡烈士纪念塔”,这是1942年为了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由共产党员何基沣将军倡议并指导修建。宜都市聂家河保存着“被日寇屠杀祖国人民纪念碑”,此碑为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抗日战争而修建。另有当阳的“僧俗殉难纪念塔”、远安的“鄂西历年阵亡烈士纪念塔”残碑、长阳县的“第五师鄂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等。
4.烈士陵园、墓地。主要有夷陵区黄花镇的南边抗日将士陵园,这里曾是当年的黄花场抗战烈士陵园,葬有阵亡和医院病故的3 000多位将士骸骨,后因工程建设发现此遗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做出“核实情况,妥善处理”的重要批示。为缅怀祭奠保卫宜昌、拱卫陪都阵亡将士而重建为现有的纪念场所。长阳县保存有周志开烈士墓地,周志开烈士在鄂西会战中为阻击日空军进攻不幸坠机于长阳县,曾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为抗战最高荣誉。另有由刘思华、林东平二位老人询问天主教神父龚得知“八·一四”空战大捷英雄、中国空軍第四飞行大队长高志航的墓地,现存于宜昌市夷陵大道181号老医专院内,位于院内两棵香樟树与一棵桂花树之间。当年由于担心日军报复破坏,故未留坟头和墓碑。宜昌各县市还保存着许多抗战时期的烈士陵园和墓地。
5.纪念馆园。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和弘扬抗战精神而修建的,这些纪念馆园根据史实、收集抗战时期的实物等修建成纪念馆。主要有三斗坪镇的石牌抗日纪念馆,这是三峡地区第一个综合性抗战纪念馆,修建在鄂西会战石牌保卫战的军事遗址之上,周边保存有大量的国军军事碉堡、收藏着珍贵实物200余件、珍贵图片近100幅;宜昌市政协也曾在宜昌市博物馆举办宜昌抗战图片展,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另有夷陵区万贵山庄出资修建的宜昌夷陵抗战纪念馆,该馆修建于抗战遗迹之上,于2018年竣工,是年国庆节期间开馆,馆内呈现了夷陵区内的抗战遗址、抗战人物事迹等内容。
二、抗战遗址遗存现存状况不容乐观
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深刻地感受到各地抗战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保护开发利用抗战遗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干部群众并不了解本地的抗战遗址及其史实。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村或镇存在抗战遗址,甚至部分工程或生产活动还无意中破坏了这些宝贵的遗址。
2.缺乏专门的保护开发规划和完善的法律法规。目前各地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利用没有一个总体规划,处于低层次开发。抗战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多部门负责,造成管理无序,部门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不健全。另外,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立功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受到国家保护,但《保护法》等多数相关法规中没有具体的保护利用规定和措施,地方文物保护法中也基本没有针对抗战遗址保护利用的条款内容,导致抗战遗址保护利用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有效的法规依据。
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破损毁坏情况比较普遍。抗戰遗址保护和利用,需要一定资金作支撑。据悉,目前除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维护经费外,其他抗战遗址基本没有保护经费。有的抗战遗址虽然尚有部分原建筑,但因无人管理,年久失修,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自然的侵蚀、人为破坏,面临消逝的危险。
4.保护利用的数量不多、范围过窄、类型单一。目前部分抗战遗址处于原始状态,基本上没有进行开发和利用。已经开发利用的宣传和包装也不够,遗址背后隐藏的历史并未深入研究,细节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和说明;展馆主题不够突出、鲜明,需要深入整理和研究历史细节。部分革命纪念场馆展示的多是图片,且文字介绍不够详尽,关联度不够和线索性不强,同时抗战历史文物实物少,缺乏历史厚重感等。
三、保护利用抗战遗址遗存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抗战遗址是抗战历史的载体,承担着唤起民族记忆、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更加科学地保护、更加合理地利用抗战遗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扩大宣传,提升认识。抗战遗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教材。各地各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广泛宣传保护抗战遗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全民保护意识。建议重点选择几处有代表性的抗战遗址,大力宣传其历史背景、历史地位、现实意义和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熟悉抗战遗址,从而自觉参与到保护与利用抗战遗址工作中来。
2.科学规划,加强立法。要在充分摸清各地抗战遗址底数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明确抗战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目标、重点、步骤和保障措施。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地方法规,对保护利用抗战遗址的地位作用、管理权属、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经费保障、保护标准、工作职责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项目的认证、审批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把抗战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3.挖掘历史,有效保护。保护利用抗战遗址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抗战遗址走“保护开发——增值增收——增加保护开发投入”的良性循环之路,促进人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如将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七军军部旧址、江防军司令部、十一军军部等意义重要、价值较高的抗战遗址申报成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同时要充分挖掘抗战遗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内涵,进一步征集抗战文物,组织专家收集整理抗战时期的历史人物、经典故事,创作一批有影响力、高品位的文化作品,真实再现抗战遗址背后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做到既可以见物、见人、见事,更可以见思想、见精神。
4.加大投入,合理利用。抗战遗址是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不可再创造性,毁灭一个就少一个历史见证。因此要加大对抗战遗址的资金投入,将保护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是并非每一个抗战遗址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有所取舍,突出重点,精选一批社会影响大、有较高价值的抗战遗址立即开展修复工作。建议将开发利用抗战遗址与各地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精准扶贫地区乡村游等结合起来,让旅游者在观光赏景过程中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充分发挥抗战遗址的教育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宜昌巫山间江防计划要塞配备及宜昌附近作战计划(1938年2至5月)[Z].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787-3360.
[2]湖北远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远安县志[M].1990.
[3]政协远安县文史资料委员会.远安文史资料(第四辑)[M].1989.
[4]中共宜昌市委党校.宜昌抗战遗存图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