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陕甘边根据地的特殊性和历史作用
2020-09-17张零孟文科
张零 孟文科
摘 要: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建立了第一块根据地——即陕甘边根据地。陕甘边根据地由于其“特殊性”,在土地革命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硕果仅存”的根据地,同时也成为党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及北上抗日的出发点。作为“硕果仅存”的根据地,陕甘边根据地是加强党的建设和进行武装斗争的典范,其发展壮大不仅推动了西北地区革命力量的发展,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陕甘边根据地;特殊性;贡献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8-0087-03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于1932年在西北地区建立了第一块根据地——即陕甘边根据地。陕甘边根据地经历了寺村塬根据地、照金根据地和南梁根据地三个发展阶段。随着陕甘边根据地与陕北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两大根据地于1935年2月合并为西北根据地。陕甘边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交界处进行革命活动的主要区域,在北方地区的创建时间早、存在时间久、控制区域广大,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硕果仅存”的根据地。同时,陕甘边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时期亦成为党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及北上抗日的出发点。
一、陕甘边根据地的特殊性
陕甘边根据地能够蓬勃发展得益于根据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1.陕甘边根据地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陕甘边根据地的发展经历了寺村塬根据地、照金根据地和南梁根据地三个阶段,革命中心的区域均位于子午岭(桥山)山脉。子午岭是陕甘两省的界山,该地区沟壑纵横、地勢险要、地形复杂、植被茂密,可攻可守。由于甘肃与陕西地方军阀矛盾不断,陕甘交界处成为国统区的薄弱地区。国民党在该地区组织松散,军力空虚,子午岭地区隧成为建立根据地较为理想的区域。陕甘交界处的子午岭,其区域范围涵盖甘肃的环县、华池、合水、正宁、宁县及陕西的定边、吴旗、志丹、富县、黄陵、宜君、铜川、印台、耀县、淳化和旬邑等县区,总土地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其中甘肃境内1.1万平方公里,陕西境内1.2万平方公里,海拔1 600至1 907米[1]。子午岭地区为红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清涧起义的剩余部队、南梁游击队、陕北游击队均在此地活动。此地进可逼关中,瞰制咸榆大道,退可扼守山林,易守难攻,向东可进军陕北,向西可开辟陇东[2]。陕甘边根据地能够长久立足正是得益于根据地特殊的地理环境。
2.陕甘边根据地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陕甘地区在土地革命前深受革命氛围的影响。1925年,当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进入甘肃地区时,中共党员宣侠父、钱清泉等人随之抵达兰州,并在同年的冬季于甘肃建立了最早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中共甘肃特别支部。1927年3月,中共陕甘区委成立,有党员300余名。中共陕甘区委早期工作重点主要为策划陕甘地区的农民运动。中共陕甘区委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统一领导陕甘地区的群众组织,包括青年团陕甘区执行委员会、陕西省总工会、省农民协会、省学生联合会、省青年社等[3],同时大力发展党员规模,在多个地区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陕甘区委成立不久后,中国共产党在兰州、平凉等地的组织重新建立,中共陕甘区委下属的党员数量迅速发展,陕甘地区成为农民运动最为活跃的省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西省的农协组织有会员约37万人,农民武装力量超过10万人。中共甘肃特别支部领导了兰州地区的青年社团开展群众活动,宣传共产主义理念,发展了约300名进步的革命青年。大革命失败后,陕甘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发动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旬邑起义等。这些起义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积累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培养了一批革命志士,也为陕甘边根据地的建立积累了革命力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3.陕甘边根据地实施了独特的发展战略
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借鉴和学习了其他根据地的经验和教训,在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克服了各种“左”倾、右倾错误,并实施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特殊发展战略。陕甘边根据地的领导层不拘泥于固定一片区域,采取灵活的政策,广泛开辟根据地,扩大根据地的辐射范围,实施多区域战略布局,成功探索出了根据地发展的新模式[4]。
在陕甘地区早期的革命运动中,党组织中也曾存在着“左”倾错误倾向的人员坚持“城市中心论”,反对“上山逃跑主义”,主张夺取西安等陕西省的中心城市。这种“左”倾错误后来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路线。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始人刘志丹同志曾强调:“陕甘地区先后举行过大大小小几十次兵变,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5]这表明陕甘边根据地的领导人已充分考虑到必须将军事活动和农民运动紧密结合,并制定出符合根据地实际的发展策略,以刘志丹为首的共产党人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最终克服种种挫折,成功发展、壮大了陕甘边根据地。
4.陕甘边根据地长期受共产国际的援助
随着土地革命的进行,共产国际以及苏联长期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革命进行援助。八七会议后,谢子长、刘志丹等人在陕甘地区开始建立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的武装力量和根据地。1932年末,红二十六军的建立受到了共产国际的关注,苏联开始研究通过新疆和外蒙古援助红二十六军的可能性。共产国际驻上海远东局的军事代表弗雷德明确表示,“将来必须要为红军提供武器,包括飞机大炮等等”[6]。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将对西北地区的红军援助逐步落实。1935年末,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的电讯联系恢复。共产国际长期将陕甘边根据地作为援助的重要区域,对陕甘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的‘左倾机会主义……使得土地革命战争受到了极端严重的损失……结果是,丧失了除陕甘边区以外的一切革命根据地”[7]。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及根据地在国民党的多次“围剿”中损失惨重,以陕甘边根据地为主体的西北根据地成为唯一保存完整的根据地。
二、陕甘边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影响
1.陕甘边根据地初步建立起党在北方地区的武装力量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清涧、渭华、旬邑等武装起义使党在西北地区逐步积累了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经验。经过长期艰苦的兵运工作,刘志丹在南梁地区创建了南梁游击队后,于1931年10月与陕北游击队在林锦庙会合。1931年11月,中共陕西省委派谢子长与刘志丹共同领导这支武装力量。次年初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队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932年末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后改编为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陕甘边地区在刘志丹、谢子长等人的努力下,逐步在西北地区建立起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红二十六军武装力量的建立为1934年最终形成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2.陕甘边根据地始终注重党的组织建设
早期以寺村塬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党组织基础薄弱,除旬邑外,其他地区党组织活动很少。陕甘游击队于1932年3月在正宁县建立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但党组织未能建立起来,游击队撤离后革命委员会也停止运作。陕西省委针对地方党组织的发展做出重要指示:“边区地方的党组织,必须很快地建立起来”[8],明确要求建立陕甘边特委管理旬邑、淳化的地方党组织。红二十六军成立后,开始根据南方根据地的经验在以照金为中心的根据地建立党组织。1933年3月在照金成立的陕甘边特委,后来还领导了耀县等地区的党组织。这一时期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党组织发展状况良好。随着红二十六军政委杜衡与陕西省委袁岳栋等人被捕叛变,陕甘地区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陕甘边特委与上级失联,由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在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成立之后代替陕甘边特委行使职权,继续推进当地党组织的建设。随着南梁根据地的区域和武装力量不断扩大,1934年5月中共陕甘边区特委恢复运行,陕甘边根据地的党组织迅速发展,还创办了红军干部学校,教授包括政治、军事、文化和政权建设等内容丰富的课程[9]。
3.陕甘边根据地大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南梁游击队与陕北游击队改编为陕甘边游击队后,与当地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在陕甘边地区成立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领导当地群众打击土豪势力。红二十六军成立后,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随即成立。照金地区成为运动中心时,其周围的区、乡、村革命委员会普遍成立,打土豪、分田地的活动广泛进行。此外还建立贸易市场、医院、监狱等设施,根据地各机构设立完整。
1933年年底,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建立,当地的政权建设进一步推进与完善。1934年5月于根据地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担任军委会主席。随着南梁根据地的发展,南梁苏区开始颁布根据地新的发展政策。南梁根据地中心进行土地分配,边缘区域施行打土豪、分财物的政策[3]。此外还创办集市、发行新货币、创立学校等措施。
4.陕甘边根据地的发展为西北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4年陕甘边根据地以南梁为活动中心,随着根据地的发展,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规模发展迅速,四十二师在1934年底约有5 000余人,其中游击队和赤卫队有3 000余人,下属的四个团与抗日义勇军等有2 000余人。反“围剿”斗争开始后,在刘志丹的领导下,陕甘边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牵制国民党军队约3个师的兵力。经过大约5个月的斗争,解放了包括安定、靖边、保安等县城,打通了陕甘边、陕北两大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在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武装反抗国民党军队的过程中,根据地的革命力量迅速扩展,红军队伍扩展了数千人,游击队的革命力量也得到了极大扩展,武器装备和作战水平亦有明显提升,为西北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3]。
1934年11月初,南梁根据地召开了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土地决议案》《财政决议案》《粮食决议案》等一系列文件和法令[10],开展了以分配地主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根据《土地决议案》的精神制定了一系列开展土地改革的政策,例如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没收富农封建剥削部分的土地和财产等。南梁政府于各县区成立了土地委员会,以此来保证土地改革的措施更好地推行贯彻。根据《财政决议案》《粮食决议案》等议案的精神,陕甘边根据地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根据地经济的政策法令。例如成立鼓励国统区商贩来根据地贸易的集市,印制苏区新货币“苏票”,发展生产等方针政策。陕甘边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政策,大力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西北根据地形成的经济基础。
南梁地区在陕甘边根据地成立之前文化教育事业极为落后,该地区没有一所学校。边区政府成立后在荔园堡创建了第一所小学,后又兴办了几所列宁小学和成人识字班,通过文化教育提高根据地人民的文化素养和思想觉悟。南梁政府还在根据地推行破除旧思想和陋习的社会改造活动,倡导禁烟、禁赌、不裹足以及其他思想改造活动。陕甘边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和社会改造活动为西北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
三、陕甘边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1.陕甘边根据地树立了群众路线的典范
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支持。陕甘边根据地充分落实了党的群众路线,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将根据地大量的农民从地主和旧的剥削势力中解放出来。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陕甘根据地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推行更为成熟的土地政策。例如地主参与劳动的也可以分地,同时更注重陕甘边区农民的债务問题。陕甘边根据地颁布的新政策和法规进一步推动了根据地的建设。陕甘边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充分说明了落实群众路线是保证根据地持久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陕甘边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量人才
在大革命失败后,陕甘地区的党组织在领导武装斗争的过程中,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加强组织建设、扩大武装力量的重要性,逐步建立了包括南梁游击队在内的武装力量,并与陕北游击队汇合,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及陕甘边游击队。同时培养了包括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一批优秀的党的领导干部。在以照金为活动中心的根据地时期,又增加了金理科、秦武山、张邦英等领导骨干。以南梁为中心活动时,黄子文、张秀山等新鲜血液继续为根据地的发展提供活力。陕甘边根据地从创建时期开始,直到与陕北根据地合并之时,在革命实践的斗争中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
3.陕甘边根据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陕甘边根据地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长期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深入农村地区进行土地革命的尝试,并成功建立和巩固发展了红色革命政权。陕甘边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为西北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陕甘边根据地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陕甘边根据地作为土地革命时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绝非偶然和侥幸。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庆阳地区志编纂委员会.庆阳地区志:第1卷[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266-268.
[2]陕甘边根据地与中国革命研究课题组.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历史必然性[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26.
[3]《陕甘边根据地研究》编辑委员会.陕甘边根据地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17,50,62.
[4]曲青山.陕甘边革命斗争的历史启示[J].中共党史研究,2014(11):15.
[5]习仲勋.群众领袖 民族英雄——回忆刘志丹同志[N].人民日报,1979-10-16.
[6]杨奎松.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1920—1960)[M].台北:东大图书出版社公司,1997:352-353.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5,187.
[8]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陕甘边革命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119.
[9]刘慧娟.略论中共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组织建设[J].中共党史研究,2014(6):114.
[10]刘松斌.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