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虾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技术试验
2020-09-17徐丽平
日本对虾俗称斑节虾、竹节虾、花虾、车虾、基围虾等,隶属于甲壳纲,喜欢栖息于沙泥底,白天潜伏在深度3厘米左右的沙底内,很少活动,夜间频繁活动并进行索饵,以摄食底栖生物为主,尤其喜食小型低值双壳类,如蓝蛤、寻氏肌蛤等,对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要求比较高。近年来,日本对虾的人工养殖发展迅速,养殖面积不断扩大。由于养殖密度较大,投饵量多,易导致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造成周边环境污染。为实现综合利用的目的,我们将虾池内的水引入贝类养殖池中,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藻类为贝类生长提供天然饵料,以降低贝类养殖成本,实现尾水再利用和净化水质的目标。现将试验的相关技术总结如下。
一、试验地点与方法
1.试验地点
试验选择在响水县强林海水养殖家庭农场进行。该养殖场位于响水县沿海地区,紧邻黄海,年平均气温13.6℃,最高气温38.7℃,最低气温-17℃。年平均降水量895.3 毫升,年平均日照2 399.7 小时。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海水盐度正常保持在30 左右,pH 在7.9~8.2,非常适宜日本对虾和贝类养殖。区域周边进、排水通畅,交通便捷,电力、通信设施齐备。本次试验共选择养殖场内5 个池塘,面积260 亩;其中4 个池塘养虾,面积200 亩;1 个池塘养殖贝类,面积60亩。
2.系统构建
虾贝尾水循环利用系统由海水沉淀区、对虾养殖区、贝类养殖区、净化区和进、排水管道等组成,系统配备水泵、气泵、水管、电缆等设施。海水经沉淀区沉淀后引入对虾养殖池内,再利用虾池和贝类池水位的自然落差(必要时可用水泵)通过管道引入贝类池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排入净化区。
3.养殖管理
(1)养殖模式。本次试验不采用混养的模式,而采用分池单独养殖的模式,其中虾类养殖用4个池塘,贝类养殖用1个池塘,以避免日本对虾蚕食贝类。日本对虾1年内于春、秋两季各养1茬。贝类池塘约1.5 年养殖1 茬,于第1 年春季投放苗种,第2年夏季捕捞完。
(2)苗种投放。2019 年4 月14 日投放第1 茬虾苗,共计150 万尾,虾苗体长约0.7 厘米,投放密度约7 000 尾/亩。放苗前两天使用解毒药物全池泼洒,选择在下午1点左右放苗,放苗前2小时使用维生素C 全池泼洒。2019 年8 月3 日投放第2 茬虾苗,共计110 万尾,虾苗体长约0.7 厘米,投放密度约5 000尾/亩。放苗前3天使用解毒药物全池泼洒,放苗前2小时使用维生素C全池泼洒,放苗选择在上午10 点左右进行。2019 年3 月25 日投放红壳文蛤苗种,共计80 千克,规格为8 万粒/千克,约700万粒,集中投放在15亩贝畦内。
(3)日常管理。2019年春节前,将晒塘后的虾池进水40 厘米,用清塘药物对虾池彻底清塘,杀灭脊尾白虾、野生杂鱼、野生蟹类等敌害生物。虾池清塘15 天后进水,进水时用80 目筛绢网过滤,水深在70 厘米左右,用解毒药品解毒7 天后,每亩投放0.5 千克藻钩虾、1 千克蜾蠃蜚等小型甲壳类生物,再向池内移植少量青苔,每周投喂一些豆粕。
第1 茬虾在放苗1 个月左右开始投喂冰鲜麻虾、杂鱼,45 天后适当增加蓝蛤和颗粒料,后期以低值贝类为主。第2茬虾在放苗7天后开始投喂卤虫,1个月左右投喂冰鲜麻虾、杂鱼,45天后适当增投蓝蛤等低值贝类,后期以贝类为主。每天下午5 点左右投喂,次日清晨检查池内是否有剩料,根据检查情况判断虾的摄食状况,并对当天的投喂量进行调整。养殖过程中适当使用一些底改产品和水质调节剂。贝类不喂料,主要以虾池水中自然生长的藻类和悬浮在水中的剩余饵料为食。
(4)系统运行。根据虾池内水色、悬浮物数量、透明度以及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积累情况开启循环系统,使虾池内的水注入到贝类池中。养殖前期,因贝类滤食量低,调水量较少。到5月中旬,调水量逐渐增加,视各个虾池内水质状况,轮流注入贝类池中,每次调水量为15%左右。一般情况下,虾池不直接向净水区排水,主要是注入贝类区。第1茬虾捕完后,因清塘等原因,虾池暂时无法供水,此时向贝类池内投放有机肥;第2茬虾捕完后,向贝类池内投放足量的有机肥和少量无机肥,以保证藻类有足够的营养。2020年3月中旬起,每隔15 天向贝类池中投放肥水膏等有机肥料,直到虾池可提供肥水时止。
二、试验结果
1.养殖效益分析
捕虾采用地笼网抓捕的方式。第1 茬虾于2019 年6 月18 日开始捕捞,7 月15 日放水清塘,共出产商品对虾8 140 千克,平均单价75 元/千克,产值61.05 万元,饵料、人工等成本共计32.84 万元。第2 茬虾于2019 年10 月1 日开始 捕捞,11 月15 日结束,共出产商品对虾4 860 千克,平均单价160 元/千克,产值77.76 万元,饵料、人工等成本共计43.13 万元。红壳文蛤于2020 年5 月陆续捕捞出售,到6 月底基本售完,共出产商品文蛤54 300千克,平均售价10.2元/千克,产值55.39 万元,塘租、捕捞费用等成本共计25.8 万元。试验区内2019 年日本对虾年亩均收益为0.31万元,贝类养殖按1.5年计算,折算后年亩均收益为0.33万元,略高于日本对虾的养殖收益。
2.尾水净化效果
每天早晚各巡池1次,察看池水透明度及水质变化情况,测量水温、盐度、pH 等,每隔15 天打样测量1次虾、贝的壳(体)长和体重。养殖中期分别抽取2、3 号虾池和贝池中的水样各5 千克,养殖后期抽取贝池中水样5千克,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检测情况详见表1)。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养殖中期通过贝类养殖区的生物净化,能有效降低水体中无机氮的含量,到养殖后期,随着水体交换量的减少,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含量显著降低。
表1 养殖尾水检测情况
三、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构建的对虾养殖尾水循环利用系统是以现有的养殖池塘为基础,进行简单改造而形成的,具有改造费用低、可操作性强、后期维护成本低的特点。试验以日本对虾养殖尾水为样本,实践中也可运用于其他高密度海水养殖模式,可复制性较强,适合大面积推广。
养殖过程中贝类养殖区主要调用虾池内的水,基本不需要调用沉淀区内的海水,实现养殖尾水的再利用,提高海水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养殖池水经贝类养殖区通过藻类、贝类等生物的“降解”,有效降低了水中无机盐的含量,从而减少了对邻近海区环境污染,为养殖尾水治理工作、促进对虾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探索路径。
试验中贝类养殖除春季需要购买有机肥以补充水体营养外,其他时间以换水为主,因此整个系统饲料利用率得以大幅度提高,饲料成本降低。从养殖实践看,对虾养殖对技术要求比较高,风险远大于贝类养殖,商品虾的价格和市场供求有很大关系,收益率波动比较大,而商品贝的市场价格比较稳定。相对而言,这种养殖模式降低了养殖户的成本和风险,总体上增加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