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2020-09-16孔祥影
孔祥影
幼儿课程设计与实施是幼儿教师的基本任务,教师要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科学设计并实施幼儿课堂教学活动。本文以《捉迷藏的昆虫》为例讨论课程设计组织形式以及实施办法。
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特点
中班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喜爱大自然,尤其喜欢大自然里的动植物,他们喜欢草丛里面的蚂蚱和蝴蝶等颜色鲜艳的昆虫,但对秋冬季节自然界昆虫的颜色不是那么敏感。结合这些特点,教师可以给他们讲讲动植物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颜色的原因,以此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创设引入情境
《捉迷藏的昆虫》这节课从幼儿最容易观察到的昆虫入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小朋友,我们先来看看自然界有哪些颜色的昆虫。”提问:“请一位小朋友来说一说这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除蓝色的蝴蝶外,还有没有别的颜色的蝴蝶?瓢虫身上的斑点有什么作用?”这样可以让幼儿开始思考自己见过的昆虫,并大胆发言。在幼儿讲完自己的发现后,教师要肯定孩子们的回答,同时引导他们思考自然界还有什么颜色的昆虫,同时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应图片并问道:“这儿有一只黑色的昆虫,是什么呢,是不是蝴蝶?为什么这只蝴蝶的颜色和我们平时见到的不一样?”以此引导幼儿思考自己的发现。
运用多媒体手段
教师让幼儿带着这个疑问,跟昆虫玩“捉迷藏”的游戏。此时,教师播放动画演示。①秋天来了,枯叶蝶合上翅膀时趴在树枝上很像秋天树叶,这是为了保护自己。教师要让学生思考枯叶蝶翅膀的颜色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同时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它如果飞到绿色的树叶上,会不会很容易被发现?②螳螂选择了给自己“易容”,到了春天,它披上绿色衣服,秋天一来,它又眼明手快地换上黄衣服,它在静静等待猎物到来的同时,它的天敌如青蛙、蜥蜴、老鼠和蜂鸟也很难发现它。小朋友开始非常有兴趣地观察春秋螳螂的颜色变化。③竹节虫在白天几乎一动不动,靠着微小的足和黏黏的掌垫紧紧地贴在植物上,它的体色也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起风时它会随之摇摆,直到夜间才出来活动。这些演示动画让孩子们意犹未尽,不仅帮助幼儿观察了不同季节昆虫的保护色,而且还让幼儿了解到动物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本领。
增加横向类比
在观察完以上昆虫颜色的变化后,幼儿对不同季节的昆虫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本领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在结束部分加入鱼类和鸟类的视频。水中的鱼也会巧妙利用身上的色彩来保护自己。海水上层的鱼,如鲱鱼、金枪鱼等,脊背大多是浓青色、青铜色或黑色,腹部和两侧大都是银灰色或白色。这些鱼的敌人是猛禽或凶猛的鱼类,从上向下看,鱼背的颜色同深色的海水相似;从下往上看,鱼肚色同淡色的天空颜色相似。鸟类依活动范围分为陆鸟、水鸟,如水里的雁鸭类,它们的腹部也多为白色。视频让幼儿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界鱼类和鸟类的保护色,增加了对自然界保护色的认知,也讓幼儿学会发现自然界万物的生存规律。
课堂类比延伸
自然界万物都有自己的保护色,并且能够很好地运用保护色保护自己。保护色在军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迷彩服可以帮助士兵在战斗中很好地隐藏自身,不被敌人发现。教师可以通过此类介绍让幼儿了解更多保护色的应用,延伸教学内容,并让幼儿学会灵活运用。
教师可以给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小动物的模型和水粉颜料,让他们给小动物穿上在不同环境下自己设计的衣服。幼儿都非常积极,纷纷开始动手给动物用水粉画上不同颜色的衣服,有的小朋友还很认真向教师提问:“我的小猴子怎么在大山里面隐藏,我该给它们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呢?”他们对这节课动物的保护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会区分对待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种类的动物,甚至有了更多新奇的想法。
在本次课程活动中,教师以捉迷藏的情境引入,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通过课件情景与幼儿直接对话,引导幼儿感受多媒体课件的生动有趣,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猜测并讲述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在捉迷藏游戏过程中层层递进,结合有趣的音效让幼儿在玩中学,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体验捉迷藏游戏带来的乐趣,又使幼儿学会了观察,在游戏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提高了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