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林模式效益评价的综合决策分析

2020-09-16彭敏

乡村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效益评价

彭敏

[摘 要] 森林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其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而且可以净化环境、涵养水土、固碳减排,为人类提供审美和休憩场所。基于森林资源的众多益处,植树造林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而造林模式效益评价直接关系着造林工作的完成质量,提升综合决策水平,有助于提高森林覆盖率,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关键词] 造林模式;效益评价;综合决策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3-79-2

自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理念方针,通过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通过向社会提供大量木材、药材、茶叶、水果和橡胶等重要原材料来提升林业经济效益。同时,植树造林具有治理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吸收有害气体以及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等重要作用。而为了进一步促进造林工程的发展,需要针对不同的造林模式如速生经济林、生态林、观赏林、混交林等做出综合评价,为林业工程决策提供关键依据和重要建议,整体提升林业综合决策水平。

1 造林工程的重要性及效益评价情况

森林资源的作用极大,一方面能保持水土、保护农田,通过光合作用净化空气,吸收空中的有害物质,具有生态效益;另一方面能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木材原料,如用于造纸、造船,同时提供食品、饲料等。具体来看,森林中落叶层能有效降低地表径流中泥沙携带量,如果针对发生洪涝灾害的山区加强造林,不仅能减缓洪水肆虐,而且可以避免泥石流现象的出现[1];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越来越快,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逐渐加剧,而加强造林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与空中有害气体,可有效缓解温室效应,逐渐改善全球生态系统[2]。

对于造林工程而言,在保证造林质量的同时需要对造林模式所获取的效益进行评价,以更好地指导林业进一步发展。所谓造林模式效益,不单指经济效益。从造林模式构成来看,如今景观林和生态林所占比重逐年提升,侧面反应森林的功能性价值逐步提升,对于森林效益的评价指标也从最初的树苗成活率丰富至林分结构、生态功能等多个方面。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造林模式效益评价体系,有利于提升林区发展的综合决策水平,不断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全面提升造林工程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 我国营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飞速发展,但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不应牺牲环境来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明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正因如此,造林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但现阶段营林建设工作存在很多弊端。目前,大部分造林工程建设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对于其生态效益不够重视,同时营林建设工作缺乏专业技术团队和相关专业造林技术的支持,检查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造林工作开展中面临很多风险与问题。

2.1 缺乏基础政策扶持,造林效益评价单一

受传统营林建设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林区重视经济效益,忽略生态效益,存在“重砍伐,轻抚育”的现象,缺少政策扶持。这不仅导致造林结构单一,降低林农工作积极性,还会出现病虫、火灾等自然灾害[3]。我们需要兼顾营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政策风险,综合评价造林模式指标。

2.2 缺少专业营林建设团队,造林技术水平低下

造林工程建设离不开专业造林技术人员的支持,不仅要求林业工作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相关职业技能,而且要具有较高的责任心[4]。但是,目前我国缺乏优秀、专业的造林团队。另外,我国林业科技含量不高,相比国外缺少先进的林木栽种和抚育技术。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造林工作中科技贡献率只有27%,而世界林业平均科技贡献率在60%~80%。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引入先进科技手段应用于造林工程,改进造林模式,是促进我国林业发展的重点。

2.3 相关监督机制不完善,影响造林工程质量

目前,我国部分林业管理单位疏于管理,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营林质量驗收部门,导致造林质量无法保证。为保证营造林工作能顺利开展,避免造林工程中出现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现象,政府应不断完善监督机制,成立监察小组定期亲临现场进行指导督察,保证造林工程质量。

3 完善造林模式效益评价体系的对策

在开展营林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随着森林覆盖面积的不断增加,林木种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单一的经济速生林发展到观赏林、生态林。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造林模式效益评价体系,为综合决策提供建议,提升森林资源质量,保障造林工程顺利开展。

3.1 根据造林模式发展,更新效益评价体系

目前国家推广的造林工程重点包括退耕还林还草、风沙源及荒漠化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商品林基地建设以及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工程等,其中城市商品林和观赏林建设所占比重较小,重点放在解决环境问题和维护生态平衡上。随着科技进步,造林方式逐渐丰富,造林工程设计逐渐合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5]。随之更新的还有不同模式下的效益评价体系,对于造林项目的执行情况、栽种质量、树苗成活率等进行定期统计和评价,结合林区实际地质情况,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效益评价体系随造林模式不断更新,尽可能发挥出评价体系的重要作用,正向推动林业工程发展。

3.2 结合造林发展要求,突出评价体系重点

根据地质条件的差别和造林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造林模式,如对于沙漠化严重的地区采用速生林模式,目的是恢复生态功能;对于城市景观区域,采用景观林模式,目的是建构人文景观。不同的造林模式会带来不同方面的效果和收益,所以针对不同造林模式需要调整评价体系,突出造林工程目标的重点[6]。结合实际情况,尊重客观事实,突出评价侧重点,规划核心目标,给出造林工程执行情况和造林模式的效益情况。在给出客观效益评价的同时,也要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发展建议,为提高之后的决策水平贡献力量。

3.3 善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综合决策能力

自古以来林业的发展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效益密不可分,但是当时的林业发展模式属于长期粗放型模式,其综合决策能力并不高,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各方信息交流不畅,缺乏具有公信力的交易平台,导致林区在效益评价和综合决策之前无法收集实时有效的信息,这必然会导致决策失误或决策片面[7]。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已经日渐融入各行各业,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网络信息更新融合到造林模式的效益评价体系,结合大数据智能算法给出综合决策方案,对前期造林方案进行实时评价和及时纠正,为造林工作提供精准、客观的指导建议,提高林业发展决策水平,完善林分结构,保证森林资源的质量。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在不断强化,对于造林工作的开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了保障我国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保护水平,我们应不断优化、更新造林模式下的效益评价体系,坚持科学育林、科技兴林,通过提高林业发展综合决策水平,促进林分结构优化,确保林业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吴少珍,袁财圣,麦智翔.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现代园艺,2014(6):218-219.

[2]旃万美.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J].现代园艺,2015(1):44-45.

[3]李莉.分析营林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6):209.

[4]何小红.现代林业营林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7):209-210.

[5]张清国.浅析营造林的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2018(14):131-132.

[6]边立双.造林模式效益评价的综合决策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8(2):189.

[7]于野.探讨营林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8(5):214.

猜你喜欢

效益评价
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气象服务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猛进水库清淤工程效益评价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农业投资问题分析
平衡计分卡在农业科技园区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公安现役院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评价体系探讨
沥青厂拌热再生应用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部队区域联合采购效益评价研究
构建科学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