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世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很多

2020-09-16Jeeny乔

读者·校园版 2020年18期
关键词:洛基试镜雷神

Jeeny乔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关于抖森(Tom Hiddleston)的推送文章,只看了一半就果断“路转粉”。

此前,我并不认识抖森,对这张脸唯一的印象就是雷神的弟弟大反派洛基,当年看那部电影还是冲着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去的。可翻开抖森的履历,只说其中三条,就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会7门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放弃牛津去读剑桥是因为和父母吵架,想离他们远一点;《雷神》试镜时,为了得到雷神一角,特意增重20斤,结果试镜之后,被告知要演洛基,又默默地减掉了这20斤。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种人,明明已经百里挑一,还觉得基数太小;明明已经出类拔萃,还觉得“炮灰”太少。每每遇上这样的人,我都会忍不住问一句:为什么?

有个外国朋友,“80后”,5年前来北京工作,哈佛、耶鲁、剑桥念了一遍,拥有美国、英国、中国香港三地律师执照,中文一流,年初刚刚跳槽到一家国际律师事务所,成了最年轻的合伙人,妥妥的人生赢家。可前天,他居然跟我说,最近在看司法考试的教材,打算好好研究一下中国内地的法律。

他刚来中国不久,就开始学中文。日常交流没问题了,他开始学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国民俗,经常把我问得一愣一愣的: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十二生肖里为什么没有猫?说大话为什么叫吹牛而不叫吹羊?跟他在一起,我觉得自己是个假的中国人。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越学越觉得自己懂的少。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曾经问过他:“老师,你学识渊博,知道的事情那么多,为什么还经常怀疑自己的答案呢?”芝诺回答说:“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圈外是未知的,圆圈内是已知的,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圆圈就会越大,圆的周长也就越长,于是,你与未知接触的空间也就越多。因此,虽然我知道的比你们多,但不知道的东西也比你们多。”

越优秀的人,越能看见自己的无知,于是,步履踌躇、心生敬畏成了一种自然反应,但也正是这种心态,让他们不想停下探求的脚步。相反,平庸的人经常一知半解就觉得天下无敌。

傅盛在“认知三部曲”中提到,人有四种认知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

95%的人都处在第一层。是不是自知无知,正是优秀者和平庸者最大的区别。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知道自己走了多遠。所以,当我们问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努力的时候,或许我们更应该问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再努力了?

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恰恰是无知的开始。有时候,小有成就比一事无成更可怕。

宋朝诗人黄庭坚有句名言:“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读书能成为一些人的基本需要,大概就是因为这种自愧不如的感觉吧。

经常有人问我,怎样能成为一个努力的人。我会反问他们:对于不努力,你的感受是什么?

他们通常会说,没感觉。

我想,这就是差距吧。真正优秀的人,是停不下来的,因为其内心深处有一种对无知的恐慌。对于知识,他们永远觉得自己储存得不够。

理查德·圣约翰在《成功是一趟持续的旅程》中曾说过,成功是一个由热情、工作、专注、推进、灵感、提高、服务和坚持组成的循环,我们一圈一圈地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而不是一条从A到B的直线。

可是,生活里大部分人是40岁在吃30岁的老本,30岁吃20岁的老本。

我不是说,人必须勇往直前,一次次地勇攀高峰,而是说,人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和一种谦卑的心态。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很多。

笛卡儿曾说过,没有知识的人总爱议论别人的无知,知识丰富的人却时时发现自己的无知。

所以,为什么越优秀的人反而越勤奋?答案很简单,他们比我们看得见更多值得努力的东西。

猜你喜欢

洛基试镜雷神
漫威美剧《洛基》续订第二季
Thor’s well雷神之井
通用试镜架
我们家的“雷神”
试镜
善待动物朋友
封神·雷神两载十大神操
数字解析雷神911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