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辞职的“断肠之痛”
2020-09-16曹然
曹然
安倍晋三。图/澎湃影像
8月28日下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官邸举行记者会,宣布了提前卸任首相的计划,原因是“自身健康状况恶化,难以继续履行首相职务”。
8月17日和24日,安倍罕见地连续两次接受体检。2007年,安倍在首次出任首相时,就曾因痼疾溃疡性大肠炎而提前卸任。
对于在新冠疫情下的这次辞职,65岁的安倍 “向各位国民由衷致歉”。他还强调,将不设临时代理首相,继续执政直到选出继任者。安倍还表示不考虑退出政界,在下届众院选举时,“将作为一名议员参加”。
自2012年12月第二次入主首相府以来,有着“安倍独大”之称的这届政府已经走过了约7年零8个月。安倍的首相任期时长超过了外祖父岸信介、外叔祖父佐藤荣作以及明治维新首功之臣伊藤博文,其本人也成为现代内阁制度形成以来在任最久的首相,而他的这届任期原本要到2021年9月结束。
但安倍在宣布辞职计划的记者会上仍提到三点“遗憾”,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任期还是太短了。他感慨自己没有让俄罗斯归还北方四岛,没有实现“朝鲜人质事件”解决,也没有完成对“和平宪法”的修订,“犹如断肠之痛”。除了内政与外交,安倍引以为傲的“安倍经济学”成果被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吞噬,而其执政后期致力解决的关键难题少子化与老龄化,也尚未得到转变。
“他的意图是正确的。他知道日本需要改变。但他难以克服根深蒂固的反对意见。”对于安倍的首相生涯,《华尔街日报》评论称。
唯一可行的安倍经济学
2020年6月底,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经济学教授邢予青从新加坡回到日本,感受到了强烈的政策对比。“在新加坡,政府严令酒吧停业、人人戴口罩;但到了日本,一切生活、消费如常,政府只是建议酒吧早一点关门。”邢予青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
疫情防控的松弛,让日本正遭受着第二轮疫情。6月26日,日本新增新冠病例数自5月中旬以来首次破百,之后一路攀升到超过1500例,全国总感染人数到8月31日达到6.8万。然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拒绝像面临第一轮疫情时那样宣布国家紧急状态,而是以1.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00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推动日本国内尽快复工,甚至促进人员流动。政府甚至鼓励国民旅游,给予高额补贴,在外住旅馆的最高补贴可以达到一晚2万日元。
从经济学的角度,邢予青能理解安倍的选择:“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本质上就是让社会停止了经济活动,所以政府需要做的是推动恢复这些活动。”但这项政策引发了日本社会的激烈争议。宣布辞职前,安倍的支持率已经下降到其任期内的最低水平。
这场防疫政策之争的情形和2012年安倍二度入主首相府时的经历如出一辙。当年,安倍宣布以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刺激和结构改革的“三支箭”重塑日本经济。此言一出,以时任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为首的日本高层人士齐声反对,认为安倍的政策必将把日本乃至全球拖入通货膨胀的深渊。此后,保活力还是保安全,几乎是贯穿安倍执政周期的关键争论。
自19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导致“日本崩溃”以来,“通货膨胀”成为游荡在历届日本政府头顶的幽灵。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的复苏阶段,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推动量化宽松的经济政策以促进消费、拉动增长,但直到安倍第二次上台前,日本政府依然采取稳定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拒绝增发货币、扩大财政支出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积极措施。
面对困局,安倍经济学的基本思路是“追求通胀”。邢予青在亚洲开发银行任职时的老领导黑田东彦取代白川方明成为日本央行行长,他坚定支持安倍设定的2%通货膨胀的目标。“通俗的说,就是在通货膨胀率达到2%之前,日本央行都可以不断增发货币。”邢予青解释,这是安倍经济学的核心,它促进了国内消费,也使得日元贬值,回归到兑美元100:1左右的汇率。
同时,安倍政府推动日本公司治理改革,实行更开放的移民政策,扩大女性就业,与世界主要经济体达成自由贸易协议,进一步调动国内外市场的经济活力。趁着利好形势,安倍政府将消费税分阶段从5%提高到10%,以增加财政收入,降低政府对债务的依赖。
政策看似不复杂,但从开放移民到塑造职场女性群体,每一项都在挑战日本社会的保守传统观念。为推动自由贸易,安倍甚至不惜背弃自己关于“不加入TPP”的竞选承诺,并向欧美开放日本农产品市场,导致作为自民党票仓的农民群体和农协举行游行示威,认为自己被安倍政府背叛。
安倍经济学最终的成效如何?2013年到2017年,日本GDP年增长率分别为2%,0.4%,1.2%,0.6%和1.9%。“这个增长率无法横向和其他国家对比,但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主要是参考本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一国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邢予青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而受到少子化、老龄化影响,日本本身缺乏劳动力和国内市场需求,其潜在经济增长率自90年代末以来长期在1%以下徘徊。
《福布斯》杂志也在安倍宣布辞职后评说:市场对安倍的看法是,他没能创造一个“增长的故事”,但至少他没有让日本经济继续沉沦。
在执政后半期,安倍也想创造“增长的故事”。2015年,他提出提升社会保障、推动生育支援计划的“新三支箭”,意在改变日本面临的劳动力和需求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日本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然而,“新三支箭”推行五年后,日本人口负增长的缺口从2005年时的2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50万人,40%的年轻人选择单身,安倍改革的第二步并未成功。
2017年后,外部环境对安倍经济学造成了进一步打击。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展开贸易战,对日本钢铁和铝实施25%和10%的惩罚性关税,其目的则指向安倍经济学的命脉:日元兑美元汇率。“特朗普认为美元被高估,而特朗普对美元贬值的执迷让安倍陷入了困境,迫使他不得不容忍日元走强,以维系日美同盟的安宁。”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2017年后,日元兑美元汇率回到了在90:1左右徘徊的状态。
但新冠疫情的到来,让致力于振兴日本经济的安倍,在自己的任期最后时间见证了自1980年有记录以来日本经济的最差表现。
不过,屡遭打击的安倍经济学依然被认为是日本唯一的解药。邢予青指出,一方面,安倍经济学本身就是一套适用于经济危机后复苏经济的组合方案;另一方面,当前日本经济依然处于通缩状态,尚未达到安倍提出的2%通货膨胀率的目标,也就意味着安倍的经济改革事实上还没有完成。
瑞银证券日本公司首席信息官青木大樹在接受《福布斯》采访时也预计:“任何继任者都将非常支持旨在帮助日本在新冠大流行后复苏的现有政策。”“尽管安倍本人失败了,但他给出了日本唯一可行的全面经济改革计划,而且没有任何可靠的替代方案。”《外交政策》杂志评论道。
行修宪之实与外交拓展
七年来,一组矛盾的数据始终出现在日本民调中。一方面,在新冠疫情前,安倍晋三内阁的支持率基本保持在40%以上,2016年、2017年之交甚至达到他初任首相时的60%高位;但另一方面,对于安倍最大的改革夙愿——修改日本宪法第九条、将“自卫队”改为“国民军”,日本民众的支持率却从未超过半数。这也使得日本宪法规定的修宪公投无法通过。
长期研究战后日本政治的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新生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这反映了日本社会“二战”后的“一国繁荣主义”和“一国和平主义”社会思潮,日本民众更追求个人安逸的生活,反对武力和军备活动。不过,安倍政府并没有遵从这种社会思潮,而是名义上不修宪但行修宪之实,“现在和平宪法已经有名无实了”。
王新生指出,安倍其实利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社会反对《美日安保条约》的“安保斗争”遗留的问题。当时,日本司法机关和立法机关囿于舆论压力,不愿就安保政策进行法律解释,将解释权交给了行政机关。在此之后,日本有关安保政策的法律解释都由内阁完成。进入21世纪,这反而为意图通过改变自卫队性质实现“国家正常化”的右翼政治人物创造了方便。
日本放送协会(NHK)发布的支持率数据显示,安倍内阁通过安保法及特定秘密保护法等涉及国家安全的法案时,其支持率有明显下跌,但很快就会回升。王新生指出,除了用安倍经济学为民众谋福利之外,“安倍晋三巧妙地利用了朝鲜半岛的危机状况,向日本民众宣传核危机的危险性。在2012年到2017年前,安倍内阁也经常使用中国威胁论推广自己的政策。”
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安倍内阁因为日美贸易战的压力改变了对华政策。但王新生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会长包道格都对《中国新闻周刊》预测,随着中美关系紧张化,日本政府对华态度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再次回到2017年前的状态。
另一边,安倍又以全球化捍卫者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他在任内累计出访170余次,足迹遍布80多个国家。日本历史上出访国家数量的第二多的小泉纯一郎到访的国家只有安倍的一半。
在特朗普治下的美国“退群”的背景下,日本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框架下其余的11国继续推动《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实现,并与美国单独签署了双边自贸协议。2018年,安倍晋三又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签署《日本与欧洲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标志着日本与绝大多数世界主要经济体实现了自由贸易。
不过,除了安倍自己所称的没有让俄罗斯归还北方四岛、没有实现“朝鲜人质事件”解决外,日本共同社也指出,在“二战”结束75周年之际,安倍晋三的近邻外交逐渐陷入僵局。距离他在战后70周年谈话中提倡构建“面向未来”的关系过去了5年,韩国就原被征勞工问题持续批判日本,实现战后和解十分遥远。今年4名阁僚参拜靖国神社,是安倍二次入主首相府以来人数最多的,这也为未来投下了阴影。再加上阻碍首脑间直接对话的新冠疫情扩大,安倍处于无法夯实日本作为和平国家立足点的状况。
有分析认为,安倍并非真诚地面对历史,导致他在东亚外交上未能取得充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