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二号”卫星成功验证星间激光链路技术
2020-09-16
“行云二号”卫星成功验证星间激光链路技术
从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行云二号”01星、02星之间实现了建立链路流程完整、遥测状态稳定的双向通信,这意味着“行云二号”双星搭载的激光通信载荷技术得到验证,我国卫星物联网星座实现星间激光通信的新突破。星间激光通信是一种利用激光束在空间进行图像、语音、信号等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可大幅降低卫星星座系统对地面网络的依赖,实现全球测控。
我国成功发射高分九号04星
2020年8月6日12时0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九号04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清华科学卫星。高分九号04星是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等领域,可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信息保障。
谷神星内部或依然存在含盐液体
“黎明号”是第一个探测小行星带并造访矮行星的人造设备,开启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纪元。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多国团队报道了“黎明号”任务对谷神星的第二次延长观测。“黎明号”发现奥卡托环形山底深处有一个很大的卤水储层,意味着谷神星内部可能依然存在含盐液体。这些研究对了解矮行星的历史和形成提供了重要认知。
新冠病毒谱系可能已在蝙蝠中传播几十年
2020年7月28日,一个国际团队发表报告说,新冠病毒可能在40—70年前从与之关系最紧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来,这意味着产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谱系可能已在蝙蝠中传播几十年了。已有的研究将蝙蝠病毒RaTG13鉴定为与新冠病毒关系最密切的病毒,也有研究在穿山甲体内发现了相似的冠状病毒。
光电探测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论极限
芬兰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黑硅光电探测器,其外部量子效率达130%,这是光伏器件效率首次超过100%的理論极限,有望大大提高光电探测设备的效率。光电探测器是可以感测光或其他电磁能量的感测器,可将光子转换成电流,被吸收的光子形成电子—空穴对。量子效率是用来定义光电探测器等设备将其受光表面接收到的光子转换为电子—空穴对的百分比,即量子效率等于光生电子除以入射光子数。
首台国产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研制成功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我国首台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成功通过评审。该装置的成功研制,是我国在癌症治疗高端医疗设备整机技术开发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整台装置自主设计建造,掌握全部核心技术,为下一步建设临床BNCT(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显著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科学家首次在有角恐龙化石中诊断出恶性肿瘤
科学家首次在有角恐龙化石中发现和诊断了侵袭性恶性骨癌——骨肉瘤,这也是首次在该种恐龙中诊断出恶性肿瘤。这种患有癌症的腓骨或小腿骨,属于一种存在于7600万年—7700万年前的有角恐龙。其最初于1989年在艾伯塔省的恐龙省立公园中被发现,化石的畸形端头,最初被认为是骨折愈合的痕迹。
科学家揭秘1亿年前蚂蚁如何生活
中、美、法三国人员合作研究表明,一类名为独角蚁的古老蚂蚁,可能是已知最原始的蚂蚁类群。它们并不像现在的同类一样群居,而是一类独居的捕食能手。独角蚁是一种生活在1亿年前白垩纪中期的原始蚂蚁,于2016年被首次发现。它们形态奇特,头部长着一对巨型镰刀状大牙,上唇基部还向上延长,在头上形成一个独特的“角”,因此被命名为独角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