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低频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①
2020-09-16陈林玲
陈林玲
(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河南 洛阳 471000)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由患儿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发育缺陷,引起患儿神经功能损伤,严重可导致患儿终身残疾[1]。临床治疗以改善患儿运动功能为主,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依照运动控制理论,基于患儿自身能力设定训练目标,并引导患儿完成训练任务,以达到提高患儿运动功能目的[2]。头部低频电刺激常用于肌肉痉挛及被动性康复训练治疗中,具有改善患儿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作用[3]。本研究选取我院CP患儿70例,旨在探讨头部低频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CP患儿70例(2017-06~2019-06),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n=35)、常规组(n=35)。常规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11岁,平均(6.58±1.53)岁。研究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10岁,平均(6.63±1.55)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且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CP相关诊断标准[4];年龄<12岁;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治疗前2周使用抗胆碱能药物;血液、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所致中枢性运动障碍;治疗依从性差;合并心功能不全;合并肝、肾功能损伤;合并癫痫。
1.3 方法
根据病情两组均给予营养脑细胞、调节神经功能等基础药物治疗。
1.3.1 常规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由康复治疗师根据患儿自身情况建立训练目标,设置详细训练计划,并引导患儿完成任务,以提高患儿运动功能。具体内容如下:(1)观察、分析患儿运动表现,与正常活动成分相比较,明确患儿异常表现及缺失成分。(2)针对患儿异常表现及缺失成分,并依照实际生活所需功能,为患儿设定具体训练目标及任务,以任务为导向引导患儿主动参与功能锻炼,完成难度以患儿稍加努力即可达成为宜。(3)指导患儿家属参与训练过程,帮助患儿反复强化TOT作业练习,30 min/次,2次/d。
1.3.2 研究组:于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头部低频电刺激治疗,选用上海CVFT-011M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于患儿耳后乳突处放置刺激电极并固定,设置刺激参数:频率主谱线范围为1~2kHz、频谱范围为0~15kHz、输出电压≤35V、输出电流≤30mA、有效输出电流≤3mA。30 min/次,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
1.4 疗效评估标准
根据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test scale,GMFM)评分,判断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GMFM评分总百分比增加12%为显效;总百分比增加6%~12%为好转;总百分比增加<6%为无效。总有效率=(好转+显效)/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2)采用GMFM量表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状况,分为5个功能区,共88项,各项内容均按照4级评分:任务全部完成为3分;任务完成10%~100%为2分;任务完成<10%为1分;不能完成任务为0分。总百分比为5个功能区原始分所占各自总分百分比之和除以5。(3)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脑血流[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速度。采用德国CompanionⅢ型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儿MCA、PCA血流速度,由相同高年资医师严格依照仪器说明书完成操作规程。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无效3例、好转15例、显效17例;常规组无效10例、好转12例、显效13例。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91.43%(32/35)高于常规组71.43%(2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9,P=0.031)。
2.2 GMFM总百分比
治疗前两组GMFM总百分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GMFM总百分比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GMFM总百分比分)
2.3 脑血流速度
治疗前两组MCA、PCA血流速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MCA、PCA血流速度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血流速度
3 讨论
CP患儿发病因素主要与围产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及早产导致小儿神经系统、脏器功能未发育成熟有关[5]。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同时伴有不同程度智力低下、视听觉功能障碍、癫痫等,严重影响患儿日常活动、学习等[6]。因此临床应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以改善患儿活动功能,最大限度开发患儿自身潜能,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而提升患儿生存质量。任务导向性训练通过观察患儿现存功能性障碍,分析其主要问题,针对性设计相应任务,并引导患儿进行与实际生活相关训练,可提高患儿运动功能。相关研究表明,脑组织受损后其功能障碍恢复情况与脑的可塑性密切相关,脑功能通过一定模式反复输入、改良,可形成新型神经程序[7]。本研究通过TOT反复强化,可促进脑功能重塑,以适应实际生活,提高患儿自理能力。电刺激疗法为临床常用物理疗法,具有广泛生物学效用,头部低频电刺激疗法,于患儿头部两侧双乳突处放置表面电极,采用数字频率合成技术,可产生一系列安全、有效仿真生物电流,以促使脑血管扩张,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研究组脑部血流速度、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提示头部低频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CP患儿疗效显著,可提高患儿脑部血流速度。此外,电流刺激可增加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性产生神经冲动,引起大脑皮质神经元发生可塑性改变,神经冲动传可至运动系统,促进运动功能恢复[9,10]。治疗4周后研究组GMFM总百分比高于常规组(P<0.05),可见,头部低频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CP患儿,可显著改善患儿运动功能。综上所述,头部低频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CP患儿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脑循环及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