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采用尼可地尔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药学分析①
2020-09-16张天英王秀艳
张天英,王秀艳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心绞痛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心脏综合症状,冠心病、心肌梗死均会出现慢性或急性心绞痛。心绞痛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症状,同时也是冠心病中的一种,也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者均会引起患者出现劳力性心绞痛症状的疾病,临床上称之为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也称为"X综合征"[1];其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闭塞、冠状动脉狭窄而引起的发作性胸痛或者患者胸部不适的疾病。在心电图上会出现明显的ST段压低,但冠状动脉正常,无明显堵塞性病变。其临床上的治疗方式较多,且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临床上以尼可地尔为现阶段国内外治疗该病的常用药,但由于治疗效果较多,疗效参差不齐,尼可地尔的药学分析没有过多的研究,因此对其治疗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较少[2]。因此本次研究主要是为了探讨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采用尼可地尔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药学分析,帮助其找寻尼可地尔对治疗该病的有力证据,为有效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做铺垫。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对象均为本院于选择2017-06~2019-06于本院心血管科进行治疗的80例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对象。80例患者通过检查均确诊为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根据治疗用药的不同将8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试验组(n=40),对照组(n=40)。试验组男21例(52.5%),女19例(47.5%),年龄46~77岁,平均(56.34±10.34)岁,病程2~5年,平均(3.4±0.3)年;对照组男24例(60%),女16例(40%),年龄45~78岁,平均(56.34±10.24)岁,病程2~5年,平均(2.6±1.2)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80例患者经过心电图及临床诊疗判断均确诊为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的平板运动试验均呈阳性,且心电图ST段压低>0.1Mv;患者均有劳力性心绞痛症状;患者年龄均>18周岁,<80周岁。
排除标准: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原发疾病;肝肾功能损伤患者;患有精神状态障碍疾病患者;妊娠或有妊娠计划患者。
本次试验中所有患者均签署了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自愿加入本次临床试验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其心电图ST段的压低情况。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及硝酸甘油治疗;其中阿司匹林肠溶片[H20160684,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一天一次,每次100mg,硝酸甘油舌下片[H20171217,Pfizer Pharmaceuticals LLC]每次0.3mg,一天一次,舌下含服。同时叮嘱患者及患者家属,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休息,避免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增加心脏负荷[3]。
1.2.2 试验组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尼可地尔用药,通过口服用药的途径给予患者服用尼可地尔[H20160539,Nipro Pharma Corporation Kagamiishi Plant],一天三次,每次0.5mg,连续服用一周;服用一周后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加减尼可地尔的用药剂量,若增加剂量,可将每次服用0.5mg增加至每次服用10mg[4]。
1.3 观察指标
比较对于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不同治疗方式,其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
(1)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患者心绞痛症状发作时间减少≥80%,且心电图显示无明显异常波形;有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间减少≥60%,<80%,且心电图呈现明显的ST段下降≥0.05mm;无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间减少<60%,同时心电图无明显变化。(2)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晕、头痛、腹部不适、恶心、消化系统症状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均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计算,若P<0.05作为有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通过治疗后期临床疗效有明显变化,但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其治疗率有效率为2:1,两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40,n(%)]
2.2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间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绞痛每周的发作频率较高,均在10次以上,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无明显差异,不存在可比性(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每周心绞痛发作频率均有所减少,且试验组的发病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研究结果均存在加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情况对比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通过治疗后均为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但试验组出现1例(2.5%)头晕、头痛现象,2例(5%)出现了腹部不适现象,无患者出现恶心、消化道系统不适症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3例);对照组出现了4例(10%)头晕、头痛现象,4例(10%)出现了腹部不适现象,5例(12.5%)出现了恶心现象,2例(5%)出现了消化道系统不适现象,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15例);χ2=10.3226,P<0.01),两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事件,也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硬化是其主要的发病原因,特别是在患者从事完剧烈的体力劳动之后,更容易导致心肌缺血的症状,进一步引发心绞痛的发生,因此在临床上也称之为“劳力性心绞痛”。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主要以胸部出现明显不适,有强烈压榨性窒息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症状,其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胸骨部位,严重者会出现发射至心前区、甚至是双侧手臂的外侧面,但在服用硝酸甘油后,心绞痛症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消失[5]。心绞痛症状不能及时治疗控制,长期发展会引起心肌梗死,甚至是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猝死的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生命安全。现阶段,药物治疗是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式,主要采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肠溶片、尼可地尔是临床治疗的主要药物。目前临床上治疗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主要是为了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减少和预防心绞痛的发生。硝酸甘油或硝酸甘油舌下片、阿司匹林肠溶片主要是为了抗血小板凝结、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减少心肌缺血的反应次数,但其长期治疗效果不佳。尼可地尔是目前发现的首个作用于临床的腺苷三磷酸敏感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的药物制剂,其属于血管扩张剂,同时对心脏血流灌注予以有效改善,能帮助心肌血液流动灌注的恢复,同时还能降低患者心脏负荷,促进患者心脏的能量代谢,对患者心肌细胞起到保护作用,一定程度上避免心肌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6]。在此基础上还能增强心脏的纤维溶解,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减少血栓的形成,进一步预防心绞痛综合征的发生。本次研究发现,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例为2:1,试验组的发病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不良反应事件数3例,对照组不良反应事件数15例,其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37.5%,两组研究数据均存在较大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同时还能对心绞痛的治疗有显著作用,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