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职学报“内向性”视角探析其学术服务价值
——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
2020-09-16杨荔晴
杨荔晴,刘 红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学报与其主办单位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隶属关系,因此高职学报除具有学术期刊的一般“外向性”功能外,还担负着宣传学校科研成果、促进学院重点学科和新学科建设、发现和扶持科技新人等“内向性”学术服务职责。
1 学报履行“内向性”学术服务职能的根源
《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学报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内向性”特征,承担着服务本校科研的职责和义务。首先,大部分的学报都以其主办单位校名冠名,蕴含了服务本校是学报创刊的初衷,希望学报能够服务于本校的教学科研,成为展示本校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在此基础上,再努力完成其“外向性”学术服务功能和传播媒介功能。第二,从当前高职学报的办刊机制来看,学报编辑部大都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而是作为学校的一个内设机构存在,因此,学报在人员编制、办刊经费等方面都依赖于学校,因此,基于这种“生养之恩”与上下级关系,学报责无旁贷地要承担对学校科研事业的“反哺”职能。第三,鉴于学校与学报之间共生共长的关系,学报在助力于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扶持本校教师作者,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水平的同时,也会为学报带来更多优秀稿源,从而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2 学报履行“内向性”学术服务职能的校本分析
高校学报履行“内向性”学术服务职能,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通过刊发本校作者的论文,展示本校科研成果,提升本校的科研能力。笔者通过对《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以下称“学报”)2015~2019 年五年间发表内稿的数量、内稿作者群、基金论文占比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学报如何更好地履行“内向性”学术服务职能。
2.1 2015~2019年五年间学院论文产出与学报的关联度
笔者在中国知网平台以“第一作者”和“作者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关键词分别按年份查询了2015~2019 年我院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并统计了五年间学报每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及内稿(论文第一作者的第一标注单位在期刊主办范围内)数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了学报每年刊发的内稿数占学报全年发文量及本校教师全年发文量的比重(具体见表1)。
论文发表数量是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从表1 我们可以看出,本校教师发表论文数在2015~2019 年这五年间处于起伏状态,而学报刊发内稿数也与此频率一致,学报刊发内稿数占教师全年发文总数的比重维持在13.33%~15.60%之间,占比变化不大,这说明学报与学院整体科研水平密切相关,二者以学术论文为纽带,交织在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科研是学报发展的基础,学院科研的发展方向、规模决定着学报的发展路径与质量,反之,学报作为展示学院科研成果的重要阵地和窗口,学报通过刊发本校教师的论文,在提升作者科研能力的同时也是对学院科研成果的一个介绍推广,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因此,学报对学院的科研发展具有延伸和推广的作用。
从表1 可以看出,2015~2019 年学报刊发内稿数占学报全年发文数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0%左右,即学报刊发的论文有近1/3 来源于本校教师,内稿是学报稿源最重要的一个来源,所以学报质量的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部分内稿的质量提升,取决于学院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反之,编辑在编辑刊发论文的过程中通过专家外审、论文修改、编辑校对等环节对本校作者的指导也在一定程度上了提高了作者的科研水平,而个体水平的提高最终会促使学院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
表1 2015~2019年本校教师论文发表及学报论文发表情况
2.2 2015~2019年五年间学报本校作者群分析
表2 学报刊发内稿作者(第一作者)职称统计情况
如前文所述,学报最重要的稿源来源于本校教师,这也与学报成立的初衷——服务于本校科研相一致,即符合学报的“内向性”特征,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近五年本学报刊发内稿的第一作者的职称进行了统计分析,详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1)近五年,学报发表论文的本校作者基本集中在具备副高及中级职称的教师,二者总占比达到95.87%(46.33%+49.54%),这反映出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有自己明确的科研方向,积累了一定的科研成果,能够顺利地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和发表。第二,中级职称在内稿作者职称中占比最高,这与我国当前职称评定有很大关系,对于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而言,申报高级职称是首要任务,为了能够符合申报高级职称的科研要求,并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胜出,他们必须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努力撰写并发表科研论文。(2)在2015及2016年度,内稿中作者具有正高职称的为零,这主要是因为在当时学院具备正高职称的数量仅为个位数,在此后几年,学院晋升正高职称的教师数量较之从前显著增加,学报内稿具备正高职称的作者也因此而突破了零的界限。(3)学报内稿中初级职称作者发表的论文在这五年内仅有一篇,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这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弱,科研能力相对差,但也与学院的教师科研考核政策有关,学院对于初级职称教师的科研考核并未做要求,因此,这部分教师没有发表论文的动力,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高校师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近几年,高职院校新进教师大部分为博士,也有一小部分为硕士,这部分教师在入职后一般1~2年时间均可获得中级职称,所以学院初级职称教师比例本身就非常低。
2.3 2015~2019 年五年间内稿基金论文及基金资助级别统计分析
基金论文可以体现出一个研究领域的新趋势,新方向[2],基金论文的占比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期刊的质量,笔者对近五年学报刊发的基金论文做了统计分析,详见表3。从表3 可以看出,2015~2019年间,学报基金论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在2018、2019 这两年增长幅度较大,而在2018和2019两个年度,内稿基金论文在学报刊发的内稿数量中占比达到了70%以上,其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期刊基金论文的增长幅度,此外,根据表1,近五年学报刊发内稿的数量占总发文量的平均占比为30.79%,而据表3 反映这五年内稿基金论文占全刊基金论文的比重为54.39%。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2015~2019年期刊基金论文比的增长主要还是得益于内稿基金论文数量的增长。
基金论文比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质量,而基金资助级别的不同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质量。根据表4 对学报内稿基金数量及资助级别的统计发现:第一,在基金论文中,基金数量远远超过了基金论文数量,这意味着一篇基金论文的资助项目不止1 个,笔者在统计过程中发现大量的基金或课题负责人集中于相对固定的群体,其中最多的一篇论文资助项目高达4个,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组将在以后深入研究,探讨科研论文与资助项目之间的关联度等;第二,在资助级别上,主要集中于校级项目,高级别、高质量的基金项目很少,在今后还有待提高,这一点还要借助于学院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
3 优化措施
表3 2015~2019年学报年基金论文比及内稿基金论文比统计
表4 2015~2019年学报内稿基金论文基金数量及资助级别统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学报在履行其“内向性”服务职能时,也给学报自身带来了益处。比如:学院近几年大力推动科研项目的开展,学院科技处、高教研究所每年定期开展项目申报,同时积极为教师申报各级各类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使得学院教师获得各类基金项目的数量急剧增加,从而也促使了学报基金论文比的不断增长。但在学报履行“内向性”服务职能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报内稿论文作者职称分布不均,正高职称及初级职称作者比例过低;二是学报基金论文中,缺少高级别、高质量的基金资助项目;三是学报办刊过程中内稿比例的把握。因此,笔者认为,学报在履行“内向性”服务职能的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使学报学术服务功能更优更全面。
(1)学报编辑必须站在学校的角度,认真研判学校发展的思路和定位[3],了解学校的学科分布、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及各学科的优势,随时关注学校的发展方向,了解学校准备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专业,关注学校各部门发布的各类课题信息,随时掌握各学术团队或科研人员申请的项目,特别是高级别的基金项目,并关注其具体进展,主动约稿,为学报留住高质量稿件。
(2)学报要主动融入学院科研团队,与各专业带头人等保持密切联系,倚重校内知名专家开展各类学术交流,邀请专家参与学报选题策划工作。
(3)积极为学院的优势学科和科研团队设立相关栏目,为其发表论文提供更为便捷的平台,留住优质稿源。也可进一步争取校方相关政策的支持,在科研结题、职称评定等方面倾向于本院学报发表的论文,以此吸引更多校内优质稿件。
(4)学报应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方面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结合学报内稿作者中级职称占比最高的情况,学报可重点开展对学院中级职称人员科研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提升,这部分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基础,更具有较强的科研热情,加强对这部分作者的科研培训,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为学报争取到更多高质量的稿件。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学报编辑等工作人员可利用自身工作过程中积累的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规范、技巧等,结合本校教师在投稿、审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为本校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或开设相关讲座,这对于新教师或不具备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而言,可在短期内使其了解、熟悉学术论文的具体写作方法,激发其科研意识,提升其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邀请熟知的专家、学者来校为教师开设各类讲座、研讨会等,介绍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发展方向,让本校教师在与专家学者探讨学习的过程中,拓宽研究思路,提升学术研究的前沿性、创新性。
学报的创刊目的、办刊机制、优质稿源需求等决定了其在履行一般期刊的学术交流、传播媒介等“外向型”职能外,还必须积极履行“内向性”学术服务职能,利用自身优势服务于本校科研发展、服务于本校教师科研意识的培养、科研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