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推动不可少解决停车难题
2020-09-16戚耀琪
7月,广州市人大代表王健领衔提出了关于加强停车场建设管理的建议。建议指出,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且以汽车制造业作为城市支柱产业之一的广州,城市汽车总量在不断增加,而相应的停车场不足,城市汽车“行车难、停车难”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困扰市民生活出行。因此代表呼吁,鼓励扶持未开发地块暂作为临时停车场,公益收费,给予政策性优惠。同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使城市能留出更多的开敞空间用于绿化和美化,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建设地下停车场,相对而言,造价高,工期长,需要政府加强规划管理,科学引入市场力量加强建设。
停车问题是伴随大城市的兴起而来的,破解停车难无非从几个方面入手。一个办法是控制停车场停车位供给,公众知难而退,就会减少无节制的开车出行的欲望,停车位可能真的能节约出来。
关于控制的想法看起来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相反的,但却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从经济学看,好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城市中心区的地皮就是好资源。如果出租做商业的收益,肯定远远大于停车场收费的回报。然而总有停车场因为内部原因,不适合对外经营,为了减少管理成本,宁愿空置浪费,也不会对外开放。所以总有人倾向于控制提供量,而把停车难问题抛给社会。如果掌握资源的部门和机构都这样想,只满足自家需求,是不会有动力为公众提供停车位的。
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知名公立医院、文化机构、重要办事部门的停车位不是多寡的问题,而是从落成启用的第一天起就不考虑容纳社会的需求。有的单位直接挂牌“内部停车场,不对外开放”。这意味着没有一定的背景和权限的普通公众,是无法使用这些停车场的。这类停车场不是按照市场原则来经营的,不理会市场需求,有富余也不会分享,也不会参与到城市问题的解决。因为它有着比市场更高的原则,这就是权力和垄断性原则。
第二个办法,就是提高停车费用,让车位资源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这个方法看起来最公平最透明,因为它能排斥一般需求者,而提供给最迫切需要的人群。至于涨价的做法,可以随着社会物价水平而不设限制。所有成本都由车主自己埋单,停车场及相关部门是直接受益者。就此而言,随着广州小区停车费也被纳入到市场价格,不再受到指导价约束后,涨价几乎就成了所有热门地区的选择。很显然,涨价和减少供给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涨价能真实反映市场需求,但是因为缺乏和业主居民充分协商,至今依然是影响物业服务关系的定时炸弹。
涨价还表现在其他公共停车场、路内停车位上。广州市公布的市中心六区城市道路临时泊位使用费标准于2020年4月1日正式实施。在重点地区,第1小时内10元,第2小时到3小时内16元。尽管广州的停车费价格在国内已经处于前列水平,但是经过了两三年的酝酿和磨合,公众已经不会再吐槽这个价位。但这并不表明这个标准是人心所向的。只是经过时间推移,再高的标准也会被消化,并在若干年进行新一轮的提升。当停车费达到一定新高的时候,但企业可以因此明确盈利的时候,经营停车场就会成为企业的本能想法。
第三个出路,就是最难推动和实施的,那就是增加停车场的供给。从过去十几二十年的经验来看,各地大城市都有过无数次的停车场建设规划,也进入到了法律层面,要求新建楼宇提供一定比例的停车位等 。然而,受制于城市规划的原因,没地就是没地。那么像代表建议的,用一些烂地、桥底、边角地来做停车场是可以的。现实中,即使是这些公益地块,只要有第一个人停进去,就会开始发挥价格信号的作用,供给方会根据稀缺程度给出收费办法。
相比之下,政府部门应该更多的将重心放在推广公共性、公益性的停车场。比如说了很多年的“P+R模式”,就是让人们把车留在郊区,然后转车进城。这在广州郊区依然没有普及,说到底还是市场没法发挥作用。因为这个时候,一般企业是不愿意去做的,只有政府有资源,也能调动人力去经营。比如众多的高架桥底,至今都没有统一开发好,或者成为堆放杂物之地,或者高成本绿化,但是对公众来说意义不大,还不如对外开放停车更加直接。这时候,政府在制定停车费标准上就应该把这些不起眼的边角也考虑进来,给出更吸引人的收费标准,
总而言之,通过发挥人大作用解决停车难问题,必须在立法层面应该更加具有刚性和指引性,通过财政的真正投入,复活一批闲置的地皮用于停车场建设。此外,停车费标准、停车地段划分,都是影响停车场供给的直接因素。同时,建议有关部门更加谨慎,更加务实,将能利用的资源都利用起来,交给企业去经营,包括修建立体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