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儿童教育的应用研究
2020-09-16徐琴
徐琴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教育、审美、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概括为国际意义和国家意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也是社会发展需求提出的新课题。
国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主要分为七种:第一,活化石保护方式;第二,博物馆保护方式;第三,家庭传承方式;第四,学校教育方式;第五,旅游与开发方式;第六,整体人文生态保护方式;第七,数字化与网络保护方式。其中,教育的保护方式在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这对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有很大的启迪,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非遗传承和传统文化传承要全方位、全学段、全过程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继续教育,并要“以幼儿园、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融入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能够增进儿童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理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二: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儿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第三:有助于深化儿童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当下,从儿童教育着手,展开的非遗美育有着多元化的呈现,如形式多样化的非遗文化日常课程、非遗校园文化周活动、非遗文化亲子体验课程等,通过教育手段让非遗文化及其基因在幼儿心中扎根发芽。但是目前展开的非遗美育实践活动课程较多,相关书籍教材资源构建较少,仅具有少量代表性的体现:一是结合手作,用有趣的形式保护、宣传和传承非遗,如《蓝印花布》、《白族扎染》、《苗族蜡染》等系列教具;二是从民族服饰切入,涵盖了与各个民族紧密相关的历史、地理、音乐、艺术、民俗、节庆、民居等内容的系列书籍——《了不起的中华服饰》。
三、本土非遗文化融入儿童教育的价值体现
“艺术教学应体现鲜明的人文特色”,扎根本土,突出特色文化,使儿童教育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又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发展和变化。重庆作为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特色的文化,先后获批市级非遗文化三百余项,其中荣昌夏布、荣昌陶器、大足石刻等非遗文化都非常适宜于作为儿童校本课程进行研发。
本土非遗文化视角下的儿童教育,是传统和创新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文化流失,对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本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历史意义,立足于重庆本土文化资源,构建地域性特色课程,拓展儿童绘本等教育素材,能够创新儿童教育发展模式,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儿童艺术视野,培养初步的审美情趣、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儿童全面发展。
四、非遗文化—“荣昌夏布”融入儿童教育的思路和目的
以核心素养5C模型为教育基础,运用寓教于乐的方法,设计出契合本土非遗文化主题的系列课程资源。整个课程设计以“1+1+1”三位一体沉浸式方式呈现,由浅入深,每个板块都有独立的教育目的,有利于儿童的认知系统、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
教育板块一:文化自信——有趣的故事线
追溯荣昌夏布由古至今的历史轨迹,了解非遗传统文化精华,培养儿童的历史观,形成对本土民族文化的完整感知。从荣昌夏布的起源开始探索,了解各个时代夏布名称的演变,以及编织技术的发展历程,同时纵观不同地域下针对夏布文化的差异理解。
教育板块二:文化认知——古老的手工艺
感受本土非遗文化,培养幼儿家乡情感,加深儿童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打麻、漂白、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等夏布的古法织造流程和技艺经过数代传承,至今仍在荣昌这片土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将这古老的手工艺用现代的“光栅动画”技术呈现出来,“活化”非遗文化,提升认知的趣味性。
教育板块三:文化创新——夏布独特的个性
拓展本土非物质文化知识,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世界纺织品的活化石——夏布是极具独特个性的纺织材料,可塑性强,从夏布画和夏布服饰的角度展开对夏布的创新认识,夏布天然形成的色彩差异和肌理效果适合作为艺术品创作,细夏布具有凉爽、吸湿、透气等特性可以作为服饰穿着,粗夏布刚度较高、硬、挺,适合作为家居装饰品展现。引导儿童观察、感知夏布的个性肌理和质地,拓展儿童的思维、开发想象力。
五、本土非遗传承视角下“荣昌夏布”特色课程资源构建
(一)丰富教学素材——绘本研发
非遗文化系列绘本设计注重地域性、启蒙性、趣味性,让儿童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达到情感共鸣,激发幼儿的阅读学习热情。3-6岁的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熟知的本土环境出发,挑选适宜的本土非遗文化作为学习对象,更便于儿童理解事物。同时,融入趣味性也是关键,寓教于乐是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趣味性和娱乐性可以使非遗文化显得更生动有趣,贴合幼儿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非遗系列绘本中结合立体书的制作手法,强化绘本的趣味性,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结合游戏互动过程完成绘本阅读,化被动为主动。
(二)创新课程内容——沉浸式教学
科学的递进方式,由浅入深,科普性细节还原,使每个板块都有其教育目的。非遗文化荣昌夏布从“中国草”——苎麻切入,见微知著,带入荣昌夏布的历史、地理、艺术、民俗等内容,探寻祖先如何在当时的自然地理条件上,利用可能的物质材料,发展成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
在课程中利用光栅动画绘图技术,沉浸式还原织造场景,夏布古老的织造方法和制作流程,都有典型的往复动作,抓住关键动态,结合光栅动画的形式,通过视觉联想,重回文化发生的原始语境。
(三)课堂中的小作坊——交互式体验
以夏布作为特色绘本页面,充分调动幼儿视觉触觉感知,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活化”本土非遗文化。夏布天然形成的色彩差异和传统手工技艺生产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肌理效果是夏布材料的特点,夏布又有“生”、“熟”之分,生夏布和熟夏布各有特色,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夏布独特丰富的个性特征可以开发引导儿童无限的想象力。
六、结语
儿童教育是传播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幼儿阶段了解、体验、学习家乡丰厚独特的非遗文化,能提升儿童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传承民族文化奠定基础。教育情景中,本土非遗文化的融入,也将给儿童教育带来更全面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系,有助于深化儿童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儿童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