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心善举范仲淹

2020-09-16

慈善 2020年5期
关键词:富弼兴义族人

北宋著名宰相范仲淹不单单是有名的文学家,还是一个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和慈善心肠的慈善家。他兴义庄、办义学,用自己的慈善之举亲自实践了他在千古名作《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胞物与的襟抱,“先忧后乐”的情操,正是范仲淹一生慈悲情怀的真实写照。

范仲淹是一位信奉儒家道德标准的大慈善家,在他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一方面他奉行节俭,一方面又毫不吝啬自己的爱心与财产,愿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普通人,其高风亮节让人肃然起敬。

他乐善好施,置田数千亩为义庄,以赡养家族中的穷人。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说,范仲淹“于功州吴、长两县置田十余顷(千余亩),其所得租米,自远视而下诸房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谓之义庄”。意思是说,范仲淹用自己的租米收人,安置族人,供给日常开支,并把这种形式制度化,使家族的生存与发展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据记载,范仲淹自小没得到族人太多的帮助,但他自觉地回报家族、回报社会,这是难能可贵的。据说他回苏州省亲的时候,把3000匹绢布拿出来悉数散与亲朋故旧。他贵为大臣,平生却非常节俭,只有宴客的时候才食肉,平日都是粗茶淡饭。就连妻子儿女的衣食也非常简朴:“妻子中钗布裙”;儿媳有一顶绫罗做的帐帷,范仲淹认为这过于奢侈,于是不准她带回家。一直到晚年,范仲淹都没有建立一座像样的宅第……此类事例甚多,足见解衣推食、济困扶危、公正清廉是他的一贯品格,故被奉为天下表率。范仲淹自说:“若独享富贵而不恤族人,异日何以见祖家地下,今何颜人家庙乎?”他用儒家“孝亲”的思想推己及人,形成了“济天下”的人道理念,其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由此而来的。

与范仲淹同为北宋名臣的富弼在《文正公碑铭》中评道:“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既显,门中如贱贫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每抚边,喝金良厚而悉以遗将佐。在杭尽以余俸买田于苏州,号义庄,以聚疏属,而无敛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诸孤无所处,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遗表不干私泽。此益见其始终志于道,不为实禄仕出也。”富弼这段话很重要,记载了四件事:其一,范仲淹是“及时雨”,舍家办慈善;其二,范仲淹为激励将士,常把自己得到的赏赐“充公”下发;其三,范仲淹用自己做公务员的工资兴义庄安置族人:其四,范仲淹死的时候一贫如洗,连件入敛的新衣都没有。如此风范堪称贤相、伟人,富弼评价范仲淹做官“始终志于道,不为禄仕出也”。这是对范仲淹恰如其分的评价,为道不为禄,这是传统士大夫的优良品质,值得当今公务员效法。

作为一名有经营管理头脑的政治家,范仲淹还把义庄制度化,确保慈善事业产生长远的社会影响。范仲淹要求他的义庄经营人(相当于慈善公司经理人)守法律,不徇私,“官理断”“勿烦州县”,守法自主经营,专款专用,积累起来传给后代。

范仲淹这些苦心没有白费,从北宋到晚清,苏杭范氏家族一直继承了范仲淹的传统兴办义庄,一千多年来没中断过。这是一种罕见的经济现象,表明了中国人经营自己的慈善事业与慈善实体有经验,应该发扬。

范仲淹在兴义庄的同时办义学,在教育上投入很大,他把自己在苏州购买的南园之地捐献出来办义学,在全国范围内兴书院,这些都为北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范仲淹在苏州时购买了一座宅基地,风水先生占卜此地世出卿相,然而他听了却说:“诚有之,不敢以私一家。”即捐其地建府学。

范仲淹情系百姓冷暖,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心系百姓,为民解难。据记载,明道年间,江淮、京东发生蝗灾,时任右司谏的范仲淹请求朝廷派人赈灾,仁宗不予理会。他愤然质问:“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仁宗听了自觉惭愧,方才命他安抚控制江淮。他开仓赈灾,减免茶盐税,禁民淫祀,并将百姓所食乌昧草带回京师,请仁宗传示六宫,以戒侈心。

因为他惠政及民,从邓州调任荆南府时,邓州百姓遮道请留,朝廷特准他再任。后调往杭州,邓州百姓在他创建的花洲书院建生祠祀之在饶州离任时,百姓感戴其德,万民空巷相送。范公堤是江苏省黄海沿岸防风防海潮的堤坝,它的命名是当地老百姓为纪念范仲淹主持修建的捍海堤坝而来的。

范仲淹死后,“四方闻者,皆为叹息”。韩琦在祭文中诚誉他“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

猜你喜欢

富弼兴义族人
贵州兴义矮脚鸡的研究进展
(21)新航线
豁达大度的富弼
笔山书院与贵州近代化的关系探究
富弼的不争
兴义的美景多
富弼的“不争”
富弼大度
精准扶贫视角下如何开展种植扶贫
重建了506次的大索桥